爱的艺术读书心得 篇1
弗洛姆《爱的艺术》告诉我们,爱不是对象问题,而是能力问题。长期以来,人们混淆了坠入情网的初始体验同身在其中的持久状态这两者的区别。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现代人对自己、对他人和对自然的异化。他已经被弄成一件商品了,将自己的生命力体验为在既定的市场条件下必须给自己带来最大利润的投资。而忘记了作为人类的本质和终极需要。
弗洛姆提醒我们反思,被弄到社会网罗中的人,如何才能不忘掉他是一个人,一个独特的个人,一个只能活一次的人,一个带着失望与希望、悲伤与恐惧,怀着对爱的热望、对虚无与疏离深深畏惧,只能活一次的人?这个问题深深触动了麻木和浑浑噩噩的我!
他告诉我们,对于人类存在问题的真正全面的回答是要在于人际和谐,在于彼此之间的融合,在于爱。
他告诉我们,爱从本质上是应该是一种意志的行为,是对将自己的一生完全托付给对方的决定。爱一个人不仅仅是一种强烈的感情,而且也是一项决定,一桩判断,一个承诺。这与《圣经》中爱是恒久忍耐是一样的意思。
成熟的爱需要以给予、关心、负责、尊重和了解为前提。爱是一种个人体验,只能由个人亲自为自己体验。我知道,我已有幸了解理论,唯有终身实践,才能接地气,而心平气和,体会爱的真谛。
他提醒我们,我们在传授知识,但我们正在丢掉对人类发展来说至关重要的知识:那种只能通过成熟的人、有爱的人的在场才能言传身教的知识。这让我感叹,现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挂羊头卖狗肉者有之、披着羊皮的有之、滥竽充数者有之,劣币逐良币,有品、有德者,为人师表者反而稀缺、罕见,甚至被摧残。
最后弗洛姆再次总结和强调,谈爱不是说教,实际上是在谈每一个人的终极的显示的需要。这种需要被掩盖,并不等于说不存在。分析爱的本质就是发现它在当今社会的匮乏,以及批评应该为此负责任的社会条件。相信爱可以作为一个社会性现象的可能性而不仅仅是一个例外的个人性的现象,是一个建立在人类本性的洞察之上的理性信念。
路漫漫兮,吾将勉励为之。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 篇2
爱是一门艺术吗?如果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或者爱仅仅是一种偶然产生的令人心旷神怡的感受,只有幸运儿才能堕入爱的情网呢?这本小册子以第一种假设为基础,而大多数人毫无疑问相信第二种假设。
但这大多数人决不认为爱情无关紧要,相反他们追求爱情。悲欢离合的爱情电影他们百看不厌,百般无聊的爱情歌曲他们百听不烦。但他们之中没有人认为,人们本可以学会去爱。
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因此对他们来说,关键是:我会被人爱吗?我如何才能值得被人爱?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采取了各种途径。男子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在其社会地位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去获得名利和权力,而女子则是通过保持身段和服饰打扮使自己富有魅力;而男女都喜欢采用的方式则是使自己具有文雅的举止,有趣的谈吐,乐于助人,谦虚和谨慎。为了使自己值得被人爱而采用的许多方法与人们要在社会上获得成功所采用的方法雷同,即都是要赢得朋友和对他人施加影响。事实上,我们这个社会大多数人所理解的值得被人爱无非是赢得人心和对异性有吸引力这两种倾向的混合物而已。
产生在爱这件事上一无可学这一看法的第二个原因是人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他们认为爱本身十分简单,困难在于找到爱的对象或被爱的对象。
产生在爱情这件事上一无可学这一看法的第三个错误是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如果我们用falling in love和being in love这两个英文搭配也许就能更清楚地区分这两个概念。两个迄今为止同我们一样是相互陌生的人,当他们突然决定拆除使他俩分隔的那堵高墙,相许对方,融为一体时,他俩相结合的一刹那就成为最幸福、最激动人心的经历。这一经历对那些迄今为止没有享受过爱情的孤独者来说就更显美好和不可思议。这种男女之间突如其发的奇迹般的亲密之所以容易发生,往往是同性的吸引力和性结合密切相关或者恰恰是由此而引起的。但这种类型的爱情就其本质来说不可能持久。这两个人虽然熟谙对方,但他俩之间的信任会越来越失去其奇迹般的特点,一直到隔坤、失望和无聊把一息尚存的魅力都抹掉为止。当然一开始双方都不会想到这点。事实是:人们往往把这种如痴如醉的入迷,疯狂的爱恋看作是强烈爱情的表现,而实际上这只是证明了这些男女过去是多么地寂寞。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 篇3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中)
爱是自由不是控制
弗洛姆大叔笔下的爱,不是纵欲,不是疯狂,也不是控制。占有并不是成熟的爱,“这种了解的意图在于施虐狂的极端性”。“人永远不应该是实现他人目标的工具,人本身,就是一个目标,而不是他人的工具 ”。所以,依赖性极强的“共生性结合”是不足取的。怎样才是成熟的爱情呢?
“那就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个性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人的爱情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高墙并使人与人结合。爱情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与世隔绝感,但同时又使人保持对自己的忠诚,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来的面貌。在爱情中出现了两个生命合为一体,却依然保持两体的怪现象。”
“真正的爱情只能产生于这样两个人中间,这两个人都从他们生存的圈子里跳出来并互相结合,同时他们每个人都又能脱离自我中心去体验自己。只有这种中心体验才是人的现实,才是爱情的基础。这样体验到的爱情是不断地挑战,这种爱情不是避风港,而是一种共同的努力、成长和劳动。”
“只有当我自己达到独立,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独立地走自己的路,即不想去控制和利用别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尊重对方才成为可能。只有在自由的基础上才会有爱情,正像在一首古老的法国歌曲中唱的那样‘爱情是自由之子,永远不会是控制的产物’。”
神之爱——在体验中得到统一
这一章是我最喜欢的部分,也是引发我思考最多的部分,却又是最难通过三言两语表述的。事先声明,我对任何宗教都非常尊重,也从不认为东西方各宗教有高下之分。只是就弗洛姆大叔观点和我个人喜好进行探讨。
熟悉我的人应该都大概了解我还是比较欣赏和喜爱道家的思想。老庄的境界心向往之,虽不能至。没想到古老的东方哲学居然也得懂了西方弗洛姆大叔的推崇。
西方哲学强调逻辑和思考,而东方哲学强调体验和统一。
“同亚里士多德逻辑对立的是人们称为悖论逻辑的理论”,“在中国和印度的思想中这种逻辑占主导地位”。“悖论逻辑不是把重点放在思想上,而把重点放在体验上。这一态度引起了一系列其他的后果。首先引起宽容。”“悖论逻辑引起的第二个变化是应该重视改造人,而不是一方面发展教义,另一方面发展科学。从印度、中国和神秘主义的宗教立场出发,人的宗教任务不在于正确思考,而是要得到体验并且要在聚精会神的禅坐过程中同一结成一体。”
所以,东方宗教中,“无论是婆罗门教,佛教还是道教,宗教的最终目的不是正确的信仰,而是正确的行动”。“因此东方的思想导致宽容和努力改造人自身(但不导致技术),与此相反,西方的立场导致不宽容、教义和科学、天主教和原子能的发现。”
“在占统治地位的西方宗教中对神的爱基本上就是相信神,相信神的存在,相信神的正义和神的爱。对神的爱基本上是一种思想上的体验。在东方宗教中和在西方的神秘主义中对神的爱是一种对统一和爱的强烈感情体验,这种体验同生活中的每一种爱神的表现不可分割。”
这一部分虽然我也大量剪切引用原文,但是逻辑上的剪切取舍很痛苦,不知道我有没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原文更显晦涩的逻辑(不管弗洛姆大叔的事情,翻译的问题)让大家看上去看的明白一点。
我想,这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最终也许就是导致西方文学大部分希望全体人叫好,而中国文人只希望有一两位知音足矣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