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实训报告 篇1
一、实训单位及岗位简介
(一)实训单位的简介
通过对理论课的学习,我了解了人身保险的基本原理、各类保险产品种类和责任等相关知识。然而这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如何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就需要走向市场,就需要到保险公司、拜访客户等深入到保险业务的每一个环节。
此次我来到的是分公司第四营业区。xx公司(以下简称,“公司”,“集团”)于1988年诞生于,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至今已发展成为融保险、银行、投资等金融业务为一体的整合、紧密、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公司为联合交易所主板及上海证券交易所两地上市公司,股票代码分别为。
拥有约45.3万名寿险销售人员及12万余名正式雇员,各级各类分支机构及营销服务部门超过4400个。截至20xx年12月31日,集团总资产为人民币亿元,权益总额为人民币亿元。20xx年,集团实现总收入人民币亿元,净利润人民币亿元。从规模保费来衡量,寿险为中国第二大寿险公司;从保费收入来衡量,产险为中国第二大产险公司。
(二)实训岗位的简介
本次我实训的岗位是保险公司的保险代理人。自保险业问世以来,保险代理人便应运而生,并成为保险业务经营不可或缺的部分。世界各国,凡是保险业发达的国家,保险代理也十分发达。目前,保险代理人在数量上,已经远远超过了保险公司人员。我国多年来在广大城乡就形成了有保险代理处、代理人和保险服务员构成的保险现代管理体系。自1992年后,国内各保险公司大都推广了分公司率先采用的个人寿代理人营销制度。个人营销制度的迅速发展,为寿险市场的开拓和保险观念的普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目前,我国寿险营销员已经150万人。
保险代理从业人员虽然是代理保险公司招揽保险业务,但是他们的佣金却是由保险公司进行支付的,因而你不用担心代理人再会额外加收保费,更不必为保险公司与代理人的关系而产生疑问,认为代理人会损害自身利益。实际上,在规范的保险市场上,保险代理从业人员的利益与客户是休戚相关的,可以说客户就是代理人的“上帝”,他们的收入是与销售出去多少保单和提供什么程度的服务是有密切联系的,因而两者的利益是相通的。
二、实训内容及过程
(一)实训内容
1、了解保险公司形成体制、公司文化与发展史。具体了解保险内部的组织体系、管理体系,总公司、分公司、支公司、营销部之间管理与责权利的划分。
2、了解保险公司在展业、承保、理赔等业务流程和熟悉主要险种和相关单证。具体知道保险在人寿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业务营销中的主要环节、主要险种。
3、进行市场调查,了解人们对保险的具体需求和认识,保险营销现状并交流心得。具体向居民介绍保险产品并力促成交。
(二)实训过程
实训的目的也就是学习,学习社会和工作上的许多知识。“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行动才能让正确的理论和方法得以吸收和理解。但在保险公司更加强调行动的积极性,想法的先进性,被动的学习工作,效果是低下的,所以,我们需要主动出击。只有主动出击才能使许多问题迎刃而解,许多知识才能尽快享用!在实训期间,我觉得这一点我做的不足,总是怕打扰同事的工作,所以不敢贸然请教他们关于工作之外的保险知识和工作经验,从而使我错失了许多宝贵的求知经验。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定会吸取此次教训,主动出击,把握更多机会,获得更多知识和经验。在其工作流程可以简单的总结为五个步骤:引导客户、了解客户、介绍产品、成交和售后服务。这五个步骤构成一个销售循环。其中售后服务包括收费、保全、理赔、递送生日卡或客户服务报等。其中重要的环节就是:
第一,售前服务。其核心任务是树立保险企业良好的形象,其主要服务内容如下:
(1)通过实体环境、信息沟通、价格等的有形展示,建立保险企业良好专业形象。
(2)关心准顾客个人及家庭健康状况。
(3)协助准顾客的事业。
(4)设计、制作针对准顾客需求的险种、计划书。
(5)准确的销售说明。
(6)每个营业部开设24个小时热线联系电话等。
第二,售中服务。其根本目的是促成交易,其主要服务内容如下:
(1)建立客户咨询电话;
(2)亲自送客户体检或财务检查;
(3)为客户尽量减少投保手续、流程,建立“绿色通道”;
(4)亲自递交保单;
(5)寄一份感激客户投保的信等。
第三,售后服务。其目的在于提高客户信心,避免保单失效以及顾客源,改善保险企业形象。良好的售后服务,有利于刺激保户再加保,增加保源,提高续保率。如果提供了令客户满意的售后服务,就会产生转介绍,这样又会获取新的销售机会,新的销售循环又开始了。工作方法有很多,如怎样与客户打交道,这包括怎样去拜访客户,怎样跟客户讲保险,怎样为客户做保险计划,等等。
三、实训收获与体会
在实训的两个月时间里我受益匪浅在思想上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一是吸收了优秀文化。每一次早会都唱公司司歌,并高声朗诵公司训导、服务宗旨、工作信条等,我觉得我已经融入到了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
二是进一步认识到保险不仅是一种风险管理办法,也是一种理财工具;保险代理人是在帮助别人,同时成就了自己。
三是懂得了要迈向成功没有捷径,除了要有乐观的心态和毅力之外,更要拥有丰富的知识(Knowledge)、执着的态度(Attitude)、熟练的技巧(Skill)和良好的习惯(Habit)这四个专业条件,拥有这些特质可以让我们比别人更容易成功。
四是增强了从事保险代理人等经纪中介工作的光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2、巩固了理论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
在学校学习了《保险学》《保险法》等理论知识,实训中将这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很好地熟悉了“两全保险”“智盈人生”“吉星送宝(少儿险)”“世纪赢家”等寿险产品,能向客户讲解这些产品,并能向客户解释《两全保险(分红型)合同条款》《智赢人生合同条款》等。
3、培养了从事保险代理人工作的业务能力。实训中通过虚心学习,了解并熟悉了保险代理人的日常业务和工作流程,初步具备了保险代理人的工作能力。
4、提高了综合素质。
(1)向部门优秀员工请教,掌握了一些好的工作方法。
(2)协助经理做了一些内勤工作,不仅出色完成分配的工作任务并获得好评,而且提高了自己的创新能力。同时,获得了一些管理团队的方法。
(3)作为公司客户服务质量回访中心的工作人员,对客户进行了电话调查,提高了自己与人沟通的.能力。
5、为以后就业做了模拟和演练。
实训中,找到了自身状况与社会实际需要之间的差距,如经验不足、对事情的处理不够果断等。我将及时补充相关知识,为正式工作做好充分的知识和能力准备。
实训的日子里,在优秀企业文化的氛围中,我接受了锻炼,获得了提高。对于这次毕业实训,我的体会有很多,其中最深刻的有三点:
1、做保险代理人首先是做人。我们同客户打交道,首先要诚信,要善于与人沟通,这样客户才会信任我们。只有“人”做好了,保险才能做好。
2、做保险代理人是做一项事业。银行保险代理专员是传播保障福音的幸福天使,为广大群众防范人生风险,让每个家庭都拥有。“帮助别人、成就自己”,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同时,做保险代理人是做一项不需要自己投入本钱的生意。所以我们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对保险事业怀抱着无比的信心。只有事业心强的人,才能做好保险。
3、做保险代理人需要一种奋斗精神。每天的工作都是战斗。虽然说做保险勤奋不一定能成功,但不勤奋肯定不成功。只有不断进取,才能有成就。
在实训的这段经历,对我以后无论从事保险这一行业还是其他行业,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如果以后我选择了保险这一行业,我将努力工作,做一个优秀的保险代理人。
四、致谢
在此,我向x老师和分公司四区的全体员工尤其是经理和xx老师表示感谢,是董老师给我们推荐了实训单位,是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很好的实训机会。同时也感谢与我一起实训的伙伴们,是他们的积极合作和敬业精神使得我的实训能够顺利进行。对于即将迈出校园的我们,拥有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拥有着一腔热血、满腔抱负和实现梦想的激情,正所谓“有梦就有希望”,而最后成功的人都是坚信“我一定,做得到”的人。所以,让我们大步向前,勇敢地去迎接风雨,面对挑战,为了成功努力奋斗吧!
保险实训报告 篇2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电子科技的发展,网络销售和电话销售凭借其方便、快捷及节约成本等优势,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领域所采用,当然也包括保险业。
一、实训单位
我所实训的单位是保险集团。之所以选择它是因为,保险业在我国属于新兴行业,其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七大保险集团之一,由xx集团公司、xx集团公司等大型企业集团于20xx年发起组建,注册资本金亿元人民币。x年来,保险集团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截至20xx年底,集团当年保费收入超过亿元,行业排名第8位,集团总资产突破亿元。保险秉承“打造品质和实力的保险公司”的公司愿景,践行“共同成长”的使命和“诚信、关爱”、“创造价值”的核心价值观,发扬“战胜自我”的企业精神,致力于成为金融保险集团。
二、实训目的
实训是一种实践,目的是让大学生有一个了解社会的学习机会,接触实际,了解社会。增强劳动观点和社会主义事业心、责任感,并能够观察经济活动、识别和分析社会经济问题,学习业务知识和管理知识,巩固所学理论,获取本专业的实际知识,培养初步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借以实际地运用学过的专业知识,也希望能带来一些启示,培养初步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
毕业实训是一门专业实践课,是我们在学习专业课程之后进行毕业设计时不可缺少的实践环节。它对于培养我们的实践能力有很大的意义,同时也可以使我们了解传统的保险销售模式与现代保险销售模式之间的差别。毕业实训更是我们走向工作岗位的必要前提。通过实训,我们可以更广泛的直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需要,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将自己融合到社会中去,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缩短我们从一名大学生到一名工作人员之间的思想与业务距离,为我们毕业后社会角色的转变打下基础。
三、实训时间
20xx年x月-20xx年x月
四、实训内容
我所在的部门是财产保险中车辆保险的电话销售中心。我们的实训分为几个阶段。
(一)岗前培训
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前公司对我们进行了为期10天的系统培训。包括专业知识、销售流程、话术及沟通技巧乃至系统的操作。通过培训我了解了车险的各个险种主要分两大块:交通事故强制责任保险和商业保险。而商业保险有可以细分为车辆损失险,第三者责任保险,车上座位责任险,盗抢险,玻璃单独破碎险,自燃险,划痕险,不计免赔等险种;前四个是商业险中的主险,后四个是商业险中的附加险。我们还了解了怎样用开场白去和客户进行近一步的沟通,如何进行异议处理并及时的进行促成等等。总之,10天的培训很快就结束了。
(二)考核
满满的培训结束了,等待我们的是考验,是决定你能否留下的关键——考核。考核分两部分进行笔试和话术。笔试是对我们专业知识的检查,并不可怕。让人紧张的是话术的,这可是对我们这些天所学的所有东西的综合运用,而且是一对一的面对考官,还要把他们当客户。幸运的是我们大部分人都顺利过关了。
(三)进团队
考核结束后我们被分到了不同的团队。原以为过五关斩六将的我们已经可以直接面对客户了,可没想到进入团队的第一件事还是培训,这次是有针对性的培训,因为我们拨打的是xx项目所以我们必须了解核保政策,于是又是一番培训考核。逐一通过后竟还没让我们正式上岗,而是跟师傅继续学习。
(四)上线
几天的学习结束后我们终于可以正式上线了,有了自己的座位和工号。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我拨打了第一通电话:关机!心情有些紧张了,第二个被秒杀了。之后的很多天我都在不断地拨打电话,跟客户报价,介绍阳光的服务,然后不断的遭受拒绝,然后又重新振作继续拨打,虽然有时候心里觉得委屈但却依然坚持着。
五、实训心得
这次实训让我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根本没有东西,让我觉得以前都是纸上谈兵,也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保险业所谓的“剩者为王”,更让我明白保险业是一个挑战你各方面能力的行业。
(一)我觉得如果真想把保险做好、长久地做下去,就得有打持久战的决心和毅力。如果没有这种决心和毅力,遇到人家的拒绝就想打退堂鼓,那就干脆放弃保险。当然,做保险被拒绝是很平常的事,慢慢就习惯了。其实挫折多了,经验也就有了,方法也就有了,拒绝也就少了。不要害怕拒绝,每天都要保持相当数量的客户拨打量,慢慢总是会有成绩出现的。
(二)我觉得做保险是一种筛选工作,或者说我们做的是一种“沙里淘金”的工作,我们要大量地、快速地筛选我们的拨打对象,大量地排除那些沙子,尽可能快的找到我们的金粒。这就要求我们非常善于倾听和分析,争取用最短的时间内判断出对方是否有购买欲望;或者说,对方有欲望买什么样的保险,这类保险对他有没有意义。如果有,就继续跟进,如果没有就赶紧放弃,换个目标,这就是筛选工作。
(三)当然个人的职业素养也十分重要。尽管现在外呼营销系统方便了我们的工作,提高了效率。但是勤奋依旧是我们要保持的姿态。都说电话销售有一个“大数法则”,只有保证每天都有足够的拨打量你才有可能出单。
(四)电话销售虽然改变了我们保险行业以往的销售模式。事实上不能单纯的说改变了,应该说是优化了。但是我们热情不能减,勤奋的态度不能改变。尽管现在人们的保险意识有所提高,但很多时候跟客户进行一次通话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一而再,再而三的去跟进,去推敲他的需求。当然,方法对于我们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比如,时常关心关心客户,让他能想起你,想起你是个卖保险的。当他有需求的时候,就会第一时间找到你就足够了。我们不能整天整天的追着客户买保险,要根据客户的态度来决定预约的时间间隔。我们要将销售的概念模糊化,在跟客户的沟通中让客户逐渐喜欢上你这个人,跟客户做朋友,我们常说“销售首先推销的是你这个人”就是这个道理。
总之,这次实训将会是我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任谁也夺不走。
保险实训报告 篇3
一、“项目教学法”的涵义及应用于社交礼仪课程教学的优势
项目教学方法是行动导向教学中的一种代表性的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将具体的项目或任务交给学生自己完成的教学方法。
具体包括以下五项基本模式:(1)确定项目内容;(2)谈论项目方案;(3)制订项目计划;(4)实施项目;(5)项目结束。
《社交礼仪》课程的目标,不仅是进一步普及基本常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模拟训练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使之符合未来职业人的礼仪规范。而这一过程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工协作的基础上最终独立完成任务,同时实现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升。项目教学法的特点就是在具体项目中,学生完成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方案等任务,并从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在教学中,学生通过一个个项目的学习和完成,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与方法。因而,在社交礼仪课程的教学中使用项目教学法可以有效强化教学效果,丰富教学成果。
二、“项目教学法”在社交礼仪课程中的实施策略
1、确定项目内容。根据学生的礼仪现状及未来工作对社交礼仪的具体要求,在遵循“最需要、最有效、一切以培养表达能力为目的”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本课程对所用教材进行了精心挑选、整合、优化,共设计了五大模块、八大项目、若干任务的课程内容体系。
“五大模块”指个人进阶(礼仪概述)、个人礼仪、交际礼仪、职场礼仪、礼仪展示(考核评价)。“八大项目”是仪表礼仪、仪态礼仪、交往礼仪、通联礼仪、馈赠礼仪、商务礼仪、餐饮礼仪、求职礼仪八个方面的内容。每个项目由若干个工作任务,即礼仪活动训练组成,每项任务就是一次礼仪活动训练,由“知识讲坛”、“案例展示”和“模拟训练”三部分构成。
2、实施项目途径。
(1)告知项目范畴,明确项目要求。
(2)划分团队。邀请八位同学成为本课程的团队队长,再由各队长自行招募本团队队员,确定团队口号。面对每个项目,各小组制订实施计划,包括信息收集、人员分工、训练地点、完成时间、成果标准等。
(3)教师监督指导,客观评价。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的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得更加明显,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引导、指正、监督、评价等方面。在具体教学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就是指导者,指导及组织安排教学工作,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训练实践空间,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主体。教师主“导”,学生主“学”,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3、评价项目方法。课程考核的目的是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状况。考核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要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考核的激励作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实践能力。
三、“项目教学法”在社交礼仪课程中的实施实例。
项目实例:求职礼仪
1、项目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求职面试时应该具备的礼仪行为。能力目标:运用礼仪技巧,在求职面试中沉着应对。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正确面对成功和失败的人生态度。
2、项目的实施过程。教师和各组预先准备面试真题数道,首先教师提问,八组同学派代表回答,其他同学观察。其次,由学生组织一场模拟招聘会,各组分别派代表担任面试官对其他组的求职者进行提问,其他学生进行记录、互相评价。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以面试官、咨询员等角色出现在学生中,学生成为这一实施过程的行为主体。通过这种真实有趣的学习,学生对求职时个人仪容、仪表、仪态及与他人交流、握手等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法由注重“教法”转变为注重“学法”,把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训练项目相结合,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枯燥的理论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项目检查。教师根据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解决问题、团队合作、学习态度、记录完整等方面的情况综合打分。
4、项目展示。各小组通过成果展示,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优点,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学习主动性。
四、结语
在社交礼仪课程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在生活中运用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礼仪的出现代表着人类文明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由于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素质也得到提升,礼仪文化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因此,高职院校不仅仅要注重学生的文化知识的教授,还要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而礼仪归根结底就是人们的基本行为,要从言行举止入手来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向社会输出一批批高质量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由于高职院校的生源来源广泛,良莠不齐,因此社交礼仪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强化高职院校社交礼仪课程教学的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水平
礼仪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是一种行为规范,可将其列入道德范畴。礼仪简而言之就是“恭敬辞让”,其本质就是尊重别人。也就是说礼仪是现代社会道德观念的化身,是道德的具体体现。[1]高职院校的学生接受的教育较多,对道德有着自己的认识,但是传统教育一直弱化了道德教育,尤其是最基本的道德素质教育,使得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良好的道德习惯。因此,怎样使得抽象的道德能够具体化,使学生真正了解到礼仪的内涵,将其付诸于实践,成为了当今社交礼仪课程的关键所在。
(二)有助于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生存交往能力
越来越多的条条框框制约着现代生活,而人们的日常社交就是通过礼仪来进行规范的。开展礼仪教育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交能力。礼仪对个人在社交中的行为提出了“举止不出格,谈吐不失礼,交往不失态”的基本要求。因此在人际交往中,礼仪不仅能够提升一个人的.外在气质,也能够使其表现出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精神气质,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能够获得他人的尊重、敬佩、友好与善意,从而营造出和谐共处、彼此信任、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2]
(三)有助于塑造高职院校学生的良好形象
高职院校除了要关注学生掌握文化知识的程度,也应重视学生的文明程度,将其道德素养和文化素质处于同一水平上。利益作为外向的表征,能够表现一个人的内在的素养、情感,并通过行为、服饰、语言、姿态、表情等最终具象化为直观的礼仪。社交礼仪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向高职院校学生传授行为规范,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促进他们的全方位的健康成长。
二、高职院校社交礼仪课程整体设计的构思与改革措施
(一)讲好第一堂课,调整教学内容
礼仪是沟通技巧、行为规范的一种外在表现,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发生了改变。因此教学要从学生心理出发,深挖其内涵,使其能够主动地融入到课堂中来。社交礼仪课程的第一课非常重要,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笔者认为,第一堂课可以总结概括为八个字:“慎独、二勿、三省、四非”。这八字箴言能够强化学生自律自重的观念。除了要尊重他人,更要获得别人的尊重,只有强调尊重的相互性,才能真正与他人和谐相处。这八个字容易记忆,通俗易懂,接受性强。虽表述简单,却内涵丰富、意义深远。
(二)调整课程设置,提高礼仪课程的教学地位
首先,高校应该开设专门的社交礼仪课程。第一,对于文科院的学生应该将其纳入公共基础课。在所有专业学生的范围内开展社交礼仪教育,使得全校师生都对道德礼仪有着充分的重视;第二,增加社交礼仪公共选修课的人数容量,能够让更多的学生选择这门公共课,使得道德礼仪规范在每个人心中逐渐成为一种共识和通识;第三,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来宣扬社交礼仪的重要性。可以开展礼仪知识讲座,观看礼仪录像、表演,小品,丰富校园生活的同时,也能够潜移默化给学生带来认识上的影响。礼仪的重点不应该放在教育上,而是在渗透上,学生将认知内化为自身的感悟,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实践。
(三)增强礼仪教育的实践
社交礼仪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实践。如何让理论联系实践是每个教师所要思考的。首先就应从课堂教学着手,提升课堂教学的亲和力,调动课堂氛围,培养实践能力。以服装礼仪为例,关键知识点在于服装的三色原则、搭配原则等,若只是纸上谈兵,学生必定没有兴趣,且与实践脱节,导致所学知识只是空谈。为了加强理论的理解,可以将班级分为几个小组,进行服装搭配,后由老师指出其中的不足,加深学习的印象。
社交礼仪课程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水平,有助于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生存交往能力,有助于塑造高职院校学生的良好形象。因此,我们要讲好第一堂课,调整教学内容;调整课程设置,提高礼仪课程的教学地位;增强礼仪教育的实践。
“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习惯是一个人素质的具体体现,也是个人的终身财富。高校要重视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使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然而,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90”后,很多又是独生子女,再加上受到现行教育制度弊端的影响,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升学上,家长和老师代办了学习以外的事,造成了良好日常行为习惯的缺失。进入大学后,学习的压力得到了释放,脱离了父母和管教和包办,当学习和生活中的诸多事务需要独立面对时,很多大学生无法适从,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也逐渐暴露出来,如:处理不好人际关系,经常打架斗殴;对学习没有兴趣,经常厌学逃学;沉迷于网络,上网成瘾;不爱护环境,随处乱扔垃圾;不懂节简,生活铺张浪费;缺乏诚信意识等等。这些不良行为习惯已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教学与育人效果,高校加强大学生的礼仪养成教育刻不容缓。礼仪教育是从人类基本的行为入手,教导人们在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它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社交礼仪课程的开设能促进素质教育的实践。
一、高校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可以说,人们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是日常习惯的外在表现,习惯通过日积月累的养成,它便融会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习惯往往渗透于一个人的思维、语言、行为等各种活动之中,主宰着个体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大学阶段是塑造自身形象和铺垫人生发展轨迹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习惯状况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2]。然而,在高校,部分大学生表现出来的“习惯”,很让人担忧,一些学生文明意识淡薄,礼仪知识缺乏,知书但不达礼;一些学生不注重个人形象,经常衣冠不整,行为不端,张口便是粗话,上课随意迟到甚至旷课,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自修室里手机铃声大作,无视他人的存在,吃饭、上车不排队等等。这些不文明行为屡见不鲜,但更让人担忧的是他们不以为耻,反认为理所当然,这不得不引人深思[3]。我们应该认真分析总结高校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现象和原因,思考加强高校礼仪养成教育的必要性。不要让辛苦完成大学学业的学子们满怀期待地走向社会时发现自身礼仪素质有多么的欠缺,不要让我们培养的学生变成一人有知识没文化、受教育没教养的人,应该让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校加强礼仪养成教育是学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礼仪素养不足的现象及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损人利己,友善意识缺乏
一些学生蔑视社会道德,无视校纪校规,漠视他人的感受,一切从个人的愿望出发,对别人缺乏理解和宽恕。对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一些事务,不是从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意愿出发,冷静分析,积极沟通,而是头脑发热,夸大事情,稍不如意就妄加评论或牢骚满腹,而对自己的草率行为带来的消极影响满不在乎。
2、重利轻义,拜金主义盛行
孔子主张“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孟子主张“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孔、孟的“重义轻利”观,旨在要求人们不可过度妄求物质利益,对“利”的追求应以“义”为前提[4]。然而今天,很多人重利轻义,见利忘义,完全不顾道德理想和法律法规。正是由于在义利观问题上陷入了误区,一部分学生不再追求远大的理想和人格的塑造,而是“一切向钱看”。在校期间,有些学生为了获得奖学金和其他评优奖项,不惜诋毁同学;毕业时,有些学生主要着眼于寻找挣钱多的工作,急功近利,讲求实惠,从而丧失了积极向上的热情和朝气。在这样的道德价值取向的指引下,学生的人格必然会扭曲,自身的发展也会受限。
3、唯我独尊,尊重意识淡薄
一些学生唯我独尊,自我感觉良好,不尊重长辈,不敬重师长,不尊重同学,待人总缺少些友善平和,较难建立和谐人际关系,难以融入集体。大学礼仪素养教育的缺失,不仅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而且也影响了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深化。
二、社交礼仪课程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
礼仪是人生的必修课,社交礼仪是现代人通向成功之路的通行证。礼仪教育是高校学生健康成才不可缺少的要素,其独特作用是其他任何课程都无法替代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思想品德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政治观点和价值观念的集中表现。根据所处的时代,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以及社会对它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是一个人内在素质的核心,它决定着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同时它也是一个人重要的社交素质[5]。良好的道德品质,不仅是维持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力量,而且它也是人们进行社交的一个基本准则,它是获得对方的尊重和信赖的基础,也是使社交得以持续开展并取得成功的基本保证。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个人参加社交活动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基石,它对任何人都有强大的吸引力,它能给人以信任和安全感。良好的道德品质包括多方面的元素,比如诚信、宽容、善良、谦虚。通过社交礼仪课程,可以培养学生们逐渐养成举止文明,谈吐风趣,待人友善,尊重他人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去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的内在品格和修养。人文素质培养是指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以及自身的实践,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转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5]。通过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历史、哲学、艺术、文学等学科的学习,可以获取系统的理论知识,培养多方面的文化艺术素养,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反之,通过社交礼仪课程的学习,能促进和加深对人文学科的理解,因为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参与社交活动要求具备丰富的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我们会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会涉及各式各样的问题。社交就是一种信息交流,如果知识欠缺或知识结构不合理,在社交中就会张口结舌、捉襟见肘、举步维艰,自己既不能引起别人的关注,也很难融入与别人的交流中,自然成为“局外人”,在复杂的竞争与合作中,就很难拥有一席之地。因此,学习文化艺术知识,提高自身的礼仪素养实在大有必要。
3、增强心理的承受能力
青春期的大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渴望与人交流,渴望真诚、友谊、爱情。面对大学校园这个新的环境,接触新的人群,加上紧张的学习生活,有些学生的心理矛盾就会加剧。他们虽不缺少交流的环境和对象,但内心常被孤独寂寞的情绪所折磨,因为他们普遍缺乏社交技巧,既不善于表达自己,也不理解别人。有些学生性格孤僻,自以为是,心胸狭隘,容易产生焦虑、易怒、悲观、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这些压力往往又不能以正确的方式及时缓解。长此以往,这不仅会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会阻碍他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甚至可能导致有的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社交礼仪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他们学会尊重他人、诚信待人、言行适度,从而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在独生子女将成为社会主体的当下,对大学生进行礼仪修养教育尤为重要,在高校开设社交礼仪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已经势在必行。一个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的人,能应付交际活动中的各种突发情况,始终保持冷静和稳定的心态,遇事不慌,善于沟通,能够采取最适当的行为,化险为夷,争取主动。相反,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在交际活动中,往往会结结巴巴,惊慌失措。这样的学生毕业后,不敢出去找工作,不敢面试,甚至不敢见人,整天窝在家里,成为“啃老族”,这样的人就会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4、增强学生自信心
整洁优美的仪容仪表可以体现出个人的自信、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以及良好的道德修养。社交礼仪课程中关于仪容仪表的教育就会给予学生细致的指导,让学生得到系统训练,比如在社交场合,它指导人们要注意自己的服饰礼仪,遵守TPO①原则,即你的穿着打扮应当与相应的时间、场合、身份、职业等相一致[5]。比如言谈举止方面,在工作和社交场合,当和别人谈话时,要讲文明,讲礼貌,有修养,还要讲究语言艺术,这样才能获得别人的尊敬和好感,给人以绅士、淑女的良好形象。久而久之,这就会让学生们不断获得精神的鼓励,更加注重整洁的仪容仪表和优雅的谈吐举止,自觉地使内在美与外在美和谐统一,从而让自卑和害羞的心态逐渐消失,自信心逐渐增强。在人际交往中,如果双方都仪表整洁、仪态端庄、举止文雅、言语文明,就会产生良好的“人际气候”,使交往双方互相吸引,建立和发展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5]。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人愉快,充满激情,增强信心。
三、小结
高校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在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礼仪修养是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是衡量一个人受教育程度的标尺,它不仅是形成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基础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教育。高校开设社交礼仪课程并规定为必修,这既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又能够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信心,使他们成为知书达礼的高素质人才,让高校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