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残疾人家庭事迹材料 篇1
出生于1997年9月,5岁时,身上经常出现青一块紫一块时,通过检查确诊为血友病甲。由于血液里缺少一种凝血因子,导致凝血功能差,只要身体某部位受到稍重的挤压就会出血不止。
父母虽然都有不错的工作,但一个月的工资远远不够他的医疗费用。尽管如此,父母每天回到家里时都不会愁眉苦脸,而是乐观、积极,满脸笑容地和他交流。从上小学开始,父母就成了他的双腿,每天背着他上下学,吃饭也由父母端到手上,睡觉由父母抱着上床。随着年龄的增长,行动越来越不方便,生活活动严重受到局限,被鉴定为肢体二级残疾。面对病魔,没有害怕而是勇敢面对,他热爱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20xx年,他以655分的喜人成绩被四川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录取。
最美残疾人家庭事迹材料 篇2
提起残疾人养鸡大户小懒,在新津县五津街道吴店社区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一个靠自己辛勤劳作改变命运的强者,不仅战胜了命运的不公,更是赢得了邻里乡亲的交口称赞。
选择坚强残疾小伙儿办起养鸡场
在金华镇某工厂上班安装设备时,小懒的左手不幸压伤被迫截肢,失去左手的他只好下岗回家。拖着残缺的身体,面对无业的妻子和在读书的'女儿,他没有选择退缩,而是坚强地面对生活,做一名身残志坚的强者,做一名搏击生活的弄潮儿。
回家后,小懒东拼西凑借了一些资金,创建起了兴农养鸡场。创业初期,由于养殖技术的欠缺和管理不当,导致养鸡场两万只商品成鸡无法正常销售出去,亏损达20万元。这对刚刚创业的他来说,是一个致命打击。
五津街道残联得知小懒的情况后,立即向上级部门进行了汇报,并与新津县残联的工作人员一同赴养鸡场实地走访调研。了解具体情况后,新津县残联启动了量身定制的个性化残疾人就业扶贫扶持方案,并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无偿给予兴农养鸡场5万元现金扶持,帮助其尽快恢复正常运作。
依靠市残联的扶持资金,小懒对养殖场地进行了重新规划和整治,对养殖工人进行了职业技能培训,并多方联系鸡苗孵化场和饲料经销商,养鸡场重新购进了两万只鸡苗。为让小鸡长得好,白天,他守在养鸡场里,挖虫子、喂饲料、打扫鸡场;晚上,他自学鸡群防病治病知识,钻研养鸡技术。奄奄一息的养鸡场在他的带领下,经过科学饲养和精心的管理,终于扭亏为盈,重新进入正常的经营轨道。
辐射乡邻助更多残疾朋友走上致富路
如今,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下,兴农养鸡场已在小懒的精心管理下逐渐壮大——从原来的两个养殖场发展到4个养殖场,养殖面积增加到4000余平方米,年出栏商品成鸡6万只,优质脱温鸡苗3万只,产值达300多万元。同时,养鸡场还安置了多名残疾人就业,为每个残疾人开出1200元以上的月工资。
小懒还带动了周边50多户残疾人共同发展养鸡业,每户残疾人年增收5000元以上。由于兴农养鸡场的规模不断扩大,养出的'鸡质量好、品质好,深受客户的好评,市场占有率节节攀升。
蓬勃的创客风潮,不仅激发了无数人的创业之梦,更让一直在创业守业途中徘徊的人们看到了更美好的前景。对于目前取得的成绩,小懒并不满足,他正在积极规划,不断探索,力争打造一个无污染、绿色环保的生态养鸡场,安置更多残疾人就业,通过规模化发展带动更多残疾朋友走上养殖致富之路。
最美残疾人家庭事迹材料 篇3
小刘,男,汉族,1973年5月生,现年46岁,翁源县坝仔镇饶村村村民,肢体三级残疾。
小刘15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带着他及弟弟(13岁)妹妹(5岁)四人相依为命。当年,他上山砍柴不小心弄伤膝盖,因无钱治疗,最终落下终生残疾。家庭的一次次变故使他母亲萌生改嫁念头,小刘16岁那年母亲在兄妹3人跪地苦苦挽留下仍然选择了改嫁。那一刻,他心都碎了,感到天快要塌下来。弟弟妹妹还小,自己又残疾,以后如何生活下去?“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面对残酷的现实,他痛定思痛,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弟妹抚养长大。
为了这个家,他每天起早摸黑,80年代末,那时种地都是靠人力,他一人单造就种植了4亩水稻,1亩花生,农闲时到山上采草药、挖冬笋拿去市集卖以补贴家用、缴交弟妹的学费。年复一年,用他坚强的心,勤劳的双手撑起这个家。由于家境清贫,一直没有成家,直到20__年经邻居牵线与邻村的钟秀莲结为夫妻。钟秀莲15岁那年不幸患上类风湿性关节炎,她的父母为治疗她的病四处求医,但治疗效果一直都不理想且负债累累,后经医生鉴定为肢体一级残疾,丧失劳动能力。成家的喜悦却无法减轻家庭劳动力压力,肩上的担子一下子重了,一年后随着女儿的出生,生活增添了新希望,人生有了奋斗目标,但身上的担子却更加重了,一方面要下地种田,另一方面要照顾妻子、女儿。他咬紧牙关,每天不知疲惫地耕种。在他的悉心照顾及服药治疗下,经过几年的努力,妻子由从前的长期卧床到现在可以生活自理,这也许就是爱的力量。
他家里的情况村干部看在眼里,一个身残志坚的家庭,党和政府有必要帮助他家庭渡过难关,随后村支部书记亲自为他的家庭申请纳入最底生活保障(即低保户)。人生最困难的时侯政府拉一把,真是雪中送炭。20__年第二个女儿降临世间,家庭又多了一份喜悦,虽然有国家的最低生活保障补贴,但仅仅种植水稻是难以脱贫致富的。在小女儿三岁那年正值蔬菜生产基地规模化、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时期,各地掀起“无公害”蔬菜种植的热潮,仅有小学文化的他也加入了种植蔬菜的热潮中,由于没技术、无经验,第一年收成不好,他认真总结,决定第二年一边种植一边请教种植能手、专业农技人员,经过三年的摸索由种植单一品种变为多品种种植,收入一年比一年增高。通过几年不懈努力,把以前治疗妻子的1万多元欠债还请,日子慢慢好起来了。
时间来到20__年,新时期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全面发动、实施,按照纳入程序,小刘一家被确定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驻村工作队进村入户、结对帮扶,因户施策。小刘一家4口仍然居住在80年代初期建的泥砖房,急需进行改造,驻村工作队发动他的亲朋好友先垫资,积极联系施工队把楼房建起来,当年底他一家就告别泥砖房住上了崭新的楼房。一家人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村民都说党的政策好!扶贫工作队是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工作队了解到他家的田地比较分散不好连片种植,通过沟通协调村小组长和当地村民成功让他与邻居置换和租赁优质土地用于规模种植,方便集中连片管理,20__~20__年小刘共种植蔬菜12亩,花生3亩,淮山1亩。小刘三级肢残,身体单薄,面对成倍增加的工作量,他没有畏惧,农忙时节起早贪黑,分秒必争,把自己的休息时间缩减到极限,决不落下如何一个关键种植管理环节。苍天不负有心人,小刘三年种植的'蔬菜、花生等均获得了很好的收成。为解决农产品销售的后顾之忧,驻村工作队队员兼帮扶“第一家长”邱粤平同志积极主动为他联系到本镇万家兴蔬菜专业合作社,双方签订了以合作社先提供种子、农药、肥料等生产资料并回收产出的蔬菜模式的合作协议。辛勤的付出终于换来了丰硕的收获,经过努力,小刘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__年的3495元增加到20__年6030元,20__年7533元,20__年10630元,收入逐年大幅度提高。
如果贫困群众的思想不脱贫,再多的帮扶也扶不起。如果他们真心想脱贫,有想法、有干劲,就一定能实现脱贫致富。政府要做的,只是给他们提供更好的指导和服务。不认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拼搏在身残志坚的'小刘身上得到完美的诠释,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在党的精准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叩开了致富门,更是用自己的独特魅力感染着村、镇的其他人。
作为一名残疾人,小刘有一颗上进的心,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不仅经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致富路,还带动10多户村民种植蔬菜,并积极与村民分享自己掌握的种植技术,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残疾虽不幸,但并不可怕”,用一双勤劳的手撑起一片蓝天。
最美残疾人家庭事迹材料 篇4
小明,男,1971年出生,大唤起乡人,视力一级残疾,创办了围场益康盲人按摩中心。
从一出生就是失明,但他并没有丧失生活的'勇气。经介绍,他到北京学习按摩技术,经历三年苦学。学业学成后,他回到家乡开始创业。他自己跑办相关手续、找场所、准备资金,克服各种困难。因为服务态度好技术水平高,客户多了起来,按摩中心也一点点扩大了。自己创业成功后,他尝试帮助残疾人,招收条件具备的残疾人学徒,传授给他们按摩技术,对家庭困难免除学费并给提供食宿。这几年,共招收残疾人学员18名。现大部分学员独立创办按摩店,也将爱心进一步传给他人。
他不仅帮助残疾人,还到敬老院给老人免费按摩。在汶川地震后他主动捐款。他常说,我虽然看不见蓝天,但我心中总是拥有不灭的太阳,它时时激励着我向上、向上,永不停步,我的帆船就要在黑暗中起航!
最美残疾人家庭事迹材料 篇5
,出生在花园镇一个教师家庭。3岁时,父母发现他眼睛出现问题,多方求医都无法治愈,落下终身残疾。
随着年龄的增长,一边被各种药包围,一边开始他的学习之路。在父母的陪伴和鼓励下,阳光、坚强,靠着超强的记忆力和晚上回家妈妈的补课,完成了小学跳级(只读了一、三、五年级)和初中三年的学习,并于20xx年6月取得了函授大专文凭。成年后,在父母的支持下,开始了长达8年的器乐学习之路,因为视力问题,他只能靠着老师的领读,用放大镜背诵和记忆一个一个的音符,先后完成了笛子、葫芦丝、二胡、萧和萨克斯器乐的学习,取得了二胡社会考级十级合格证书,在20xx、20xx绵阳电视台百姓春晚海选中均获得入围奖;20xx年全市第二届残疾人艺术节上获得器乐类金奖,并代表绵阳市参加全省艺术节获优秀奖。如今,利用所学专长,成为一名文化志愿者,服务于花园镇文化站,并帮助喜欢民族乐器的孩子们学习器乐。
最美残疾人家庭事迹材料 篇6
,女,汉族,43岁,中共党员,博乐市乌图布拉格镇呼和浩特呼尔西村妇联主席兼报账员。20xx年6月,与乌镇呼和浩特呼尔西村洪文旭结为连理,在这21x年中,这对夫妻经历了风风雨雨和坎坎坷坷,用奋斗的汗水铺就了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
结婚纪念日,参观芍药花种养基地
结婚之初,为了让后代能享受好的教育,夫妻俩拼命干活挣钱,争取早日能在博乐市区买房子。20xx年春节,当时孩子刚1岁,婆婆突发心脏病,在辛苦抚养孩子的同时,悉心照料婆婆,为了治疗,不仅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还让小两口背上了2万多元的债务,夫妻俩用孝心、耐心使老人无憾含笑离去。
母亲节走访结对亲戚,常态化落实妇联执委,联系服务群众
为了偿还债务,爱人洪文旭外出打工,独自在家种地带孩子,在机械化还不发达的15年前,一个妇女种30亩棉田,其中艰辛可想而知,那时还是漫灌,有时浇水碰到下雨天,是人在水渠里,天上下着雨,浑身上下没有一处是干的,晒玉米、卖玉米,忙到夜里两三点是常事,不管多难,为了孩子,咬牙坚持了下来。爱人从事大理石安装工作,为了多挣钱,上百公斤的大理石背上5楼、6楼,干到凌晨两三点是常事。
结对亲戚感谢帮助增收致富,融情小聚
党员结对亲戚党员结对亲戚感谢帮助增收致富,融情小聚帮助增收致富,融情小聚。
生活虽苦,但夫妻俩从未疏忽孩子教育,5岁就把孩子送到博乐市的少年宫学习画画,书法。无论是烈日炎炎的夏季、还是滴水成冰的冬季,无论是播种的春季、还是收获的秋天,从未间断。如今孩子过了素描10级,中国书法非专业6级,20xx年9月,如愿考入中国海洋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
20xx年6月获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正是因为吃苦能干,20xx年3月,被村民选为村妇联主席兼报账员,工作中她把村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记得村里有位聋哑人邱春花,爱人去世多年,家中只有邱春花和儿子,邱春花的残疾证到期,需要换证,不换证的后果是取消残疾人生活补贴,给邱春花的儿子打了好几个电话,均因工作忙无果,为了不让邱春花的生活补贴停发,带着残疾人的材料,自己到便民大厅残疾人服务窗口代办了换证手续。这样的事情枚不胜举。为了落实惠民政策她更是殚精竭虑,邻居李世珍是位70多岁老人,20xx年秋天三轮车侧翻,造成胯骨骨裂,需要手术,费用大概需要4万余元,这对老年人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知道情况后,跑医保局,跑保险公司,最终老人的医药费报销了2万余元,为家庭减轻经济负担。出院后,李世珍的老伴给送了一兜自己炸的油饼以示感谢,礼物虽小,但感谢之情溢于言表。在担任村干部九年多时间里,她尽心尽力为村民服务,村民有困难时都会尽力帮忙解决,落实好每一项惠民政策,村民如果发生丢失社保卡,特别是老人,她会陪着老人重新办卡,老人年满60岁或者80岁时,都会提醒村民准备好材料,送到相应的窗口,让村民能及时享受到惠民政策,这些都是小事,常年的坚持赢得了村民的信任,美丽庭院建设,一呼百应,呼和浩特呼尔西村被评为自治区级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基层工作是繁忙的,千头万绪的,让坚持到今天的是村民信任的目光。
20xx年2月爱人获“最美平安家庭”称号
爱人洪文旭也没有停下脚步,经过8年辛勤的努力,终于在20xx年在南城益群建材城买了门面,开起了属于自己的大理石加工坊,并带着3名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夫妻俩互相理解、包容、支持,家庭和谐融洽,用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诠释了家与爱的真谛,共同营造了一个温馨、和睦、乡亲们公认的“和美之家”。
最美残疾人家庭事迹材料 篇7
家住美丽的龙树镇梓江河边,认识他的人都会说他“老实、本份、能干、是个好人”。1965年4月出生在本地农村的他,父母都是勤劳本份的庄稼人,家中排行老二的他与父母和兄弟姊妹关系都很好。他夫妻和儿子一家三口人日子也过得开开心心。然而生命的历程中,有阳光相伴,也有阴云密布;有一帆风顺,也有步履坎坷;有欢声笑语,也有以泪洗面。
谁料晴天会霹雳,20xx年10月夫妻俩在浙江打工时,妻子在下班买菜的路上出了车祸,肇事者逃逸。而后经过7个月的医治,花去17万余元的医疗费,欠下3万余元的债务,才基本康复,总算捡回一条命。医院高额的费用让原本平凡的家庭倾尽家产,妻子保住了性命,但双手却不能像以前一样正常的干活,行走也不方便,落下了偏瘫的后遗症。20xx年初夫妻俩回到家,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为了供儿子继续上大学,同时照顾妻子,尽快还清欠债,没有像有的夫妻那样“大难来时各自飞”,而是以一个男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应有的责任担当义无反顾地挑起了家中的大梁。于是带着妻子再次外出打工。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工作,欠债就还得差不多了。这时,儿子从四川大学毕业了,妻子也得到较好的恢复,一家人过上了比较安定的生活。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没想到20xx年5月在上班时突然得了急病,住进了医院。医院的病危通知书发到妻子的手中,这个不幸的消息犹如晴天霹雳,给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妻子说“就算砸锅卖铁也要治好他”。银行工作的儿子和儿子的女朋友轮流请了假照顾他们。妻子和儿子借遍了所有亲戚朋友凑够了医药费,给他做了手术。经过两个多月的住院治疗,终于出院了,但老天却让他留下了一条腿不能正常行走,一只手臂不能活动的脑梗塞后遗症。
为了减少经济开支,儿子把他们送回了老家,但老家的房子是20xx年修了一层还未完工的房子,暂时无法居住。决定在场镇给父母租了两间房子暂住,并且留下来照顾父母的日常生活。
在单位多次催促无法返回单位上班,便失去了高薪的工作。说,生养之恩大于天,是人就应该知恩图报。工作没有了可以再找,父母没有了是再也找不回来的'。我宁愿与父母一起讨口要饭,也不愿拿着高工资失去父母。儿子的女朋友对他们这样的家庭有了看法,想离开。一度感到非常彷徨、苦闷、绝望,但妻子和儿子一直在他身边鼓励他。妻子说:“没有什么事比活着更好,只要我们都还有一口气,只要我们能够勤劳,就不怕过不上好日子。儿子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我们必须好好活着,要加强锻炼,努力去恢复,决不能当懦夫”。儿子说:“没有过不去的山,没有迈不过的坎儿,我们必须自强起来”。慢慢地想开了,不再因为残疾而沉沦下去,靠着信念和妻子的鼓励以坚韧不拔的恒心与病魔抗争。
于是,夫妻俩一边面对着善意的询问,一边顶着嘲讽的目光,抛开戏谑的话语,相互搀扶着,一蹶一拐地开始了坚难的康复锻炼。功夫不负有心人,就这样经过一年多的锻炼,他与妻子两人终于丢掉了拐杖。
这时,夫妻俩决定不能只靠儿子和扶贫帮扶,我们必须自强起来要自食其力。于是,一人一只手一条腿做农活搞养殖,一只手一条腿做饭洗衣。从此不再抱怨命运的不公,不再还害怕别人异样的眼光,不再怕别人在背后的指指点点。没法干重活就把活分零干,实在没法了才去请人干。遇赶场时没人和车愿意载他们赶场,夫妻俩就走路去,对别人的嘲笑从来就置之不理。
随着他们夫妻的自强不息和扶贫政策的落实,在脱贫攻坚帮扶干部和村社干部的帮扶关心下,7亩地的庄稼丰收了,50只鸡养起来了,儿子外出找到满意的工作了,儿子的女朋友也更加亲近他们了。在一家人和准儿媳的努力下,家里两层的房子也修好了,20xx年也顺利脱贫了。
是有福的,老天没能给他一个健康的身体,却给他了一个善良的妻子。妻子也常说“自从嫁给他,没有受过半点委屈,行动不方便时,是他顾我生活起居。能嫁给这样一个有担当的、能自强的、心疼我的男人是我这一生最大的幸福,我们一定要好好地相依为命白头到老”。
最美残疾人家庭事迹材料 篇8
遭遇生活的不幸,小陈落下终身残疾,在社会的帮助和自身努力下,终创出一番事业。致富后,他不忘岛城的其他残疾人,积极为助残事业贡献力量。
小陈的生活经历充满了曲折,在他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一次体育课上因跳高摔伤致使左脚终身残疾,那年他才13岁。
由于家庭生活困难,17岁开始,他便离开家乡到原普陀县东极区黄兴乡磨利村捕鱼。一直到20__年,他做过渔民、老轨、制胶厂车间主任等工作,在每一个岗位上,他都积极努力,干出了一番成绩。
20__年,在政府的帮助下,他在东沙镇宫门租了一间35平方米的店面房,开办了一家以出售大猪、中猪、小猪、乳猪饲用和大鸡、中鸡、小鸡饲用的颗粒为主的金三角饲料店,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举。
20__年,看到岱山有不少残疾人养殖户,饲料需求量大,他便开办了岱山县安兴玉米加工厂。办企业时,政府不仅为他减免了税收,还为他的`创业提供无息贷款和补贴,残联也帮他解决了饲料销售店面的租赁。
他说,我的今天靠的是政府对我们残疾人的`关爱和帮助,现在我自己富起来了,也要为助残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创办企业之初,他就招聘了7名残疾人,还安置了附近的3名重度残疾人就业。而他销售给残疾人养殖户的饲料,不仅质量好,而且价格十分便宜。前一阵他和客户算过,饲料基本上只赚养殖户们2—4分/公斤。虽然自己的利润很低,但是能给残疾人提供物美价廉的饲料,让他觉得很值。20__年,小陈的玉米加工厂经岱山县残联检查验收后,确认为扶贫基地。
除了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小陈还每年都去慰问困难残疾人。
20__年助残日,3名残疾人扶贫基地业主邀请他一起去饭店聚餐,小陈听后提议大家把吃饭的钱拿出来,购买蛋、油、水果等节日礼品,去看望家庭困难的残疾人。此后每年助残日,他们都带上礼品去慰问困难残疾人。
而他自己还每年都会去看望一些家庭困难的残疾人,高亭镇大峧村姓潘的双腿残疾人、桥头社区一位57岁姓周的残疾人……听说附近有家庭困难的残疾人后,他都会马上带着慰问金前去看望。
有一次,他同妻子到普陀区沈家门走亲戚时,特地上门给一位35岁左右姓杨的重度残疾人送去慰问金,使得被资助的那位异乡残疾人激动得热泪盈眶。这些年来,像这样的助残好事,小陈不知道做了多少件。
他说,因为自己是残疾人,看到其他残疾人有困难,就更想关心他们,使他们共同摆脱困境。
最美残疾人家庭事迹材料 篇9
在人生最美的年龄遭此病变是不幸的,但幸运的是他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馈家人和社会。不屈服病痛的精神和超人的意志力以及丰富的知识使他成为了生活的强者,强烈的信仰坚定了他的心智,使他更坚强,历时10年他坚持不懈,自学小学、初中、高中的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参加成人高考,通过电大汉语文学专业学习,最后成为一名家庭辅导教师,他这20多年来辅导过的学生数以千计,虽是残疾人但因其积极的人格魅力,在他那里接受辅导的学生便更是受到激励,在学生和家长中得到一致好评和尊敬。
对家庭经济状况贫困的学生不仅主动提出免辅导费更是包食宿,受父母等家庭因素影响,始终坚定信念,不忘初心,回馈社会。
母亲,新中国第一批教育工作者,是全国模范班主任,优秀德育工作者,四川省劳动模范;父亲是“南下”老干部。在良好的家风影响下,始终坚定信念,不忘初心,回馈社会,向他周边的人们传递着正能量。
他的事迹被《江油报》、《绵阳日报》报道,江油电视台专门为他拍了故里写真《身残志坚自学成才的优秀青年》,《四川工运》杂志根据他的事迹写了报告文学《廿载砥砺为一搏》,他的事迹还被收入了中国作协和世界文库出版社编纂的《中国英才》。
他的作品曾发表于《中国残疾人》、《三月风》、《读者》、《青年文摘》、《英语学习》等报刊杂志。他还当选为首届和第二届江油市残疾人委员会主席团委员。
父母病故后,一直由他爱人照顾。妻子付发翠是一个质朴而不善言辞的人,多年来她不仅要照顾日常起居,操持家务,照料两个孩子,还得在外打打零工贴补家用,十年如一日,任劳任怨,夫妻始终相濡以沫,携手同心。儿子杨云帆,生于1999年,为减轻家庭负担也,职高毕业后外出务工。女儿林付琴,20xx年出生,现就读于江油职业中学19级财经3班。“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懂事的儿女早早的为家人分担家务。20xx年,当时就读于江油市花园小学六年级的女儿,被光荣地评为小学组“绵阳市孝心少年”,她的事迹被拍成微电影《爱我就抱抱我》在绵阳和江油教育电视台多次播放。
最美残疾人家庭事迹材料 篇10
小赵是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吉田镇大旭村人,身残志坚的他在脱贫路上奋勇争先,不仅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还成为当地自主脱贫的的励志典型人物。
身残志坚不言弃
对小赵来说,多年前的那场病是他一生的痛。
一场突如其来的高烧过后,小赵开始出现左腿发麻疼痛,抬腿时发沉或无力的状况。到医院检查后被诊断为骨髓炎,连续进行了四次手术后依然无果,结果落下了终身残疾。那一年,他才12岁。
拖着残疾的腿,成年后的小赵无法外出打工,但是他学会了开三轮车,依靠拉客和散养鸡为生。妻子赵玉英为了照顾孩子,平日里也只能种菜增加收入。而且家中还有一个上了年纪的老母亲,再加上3个孩子都要上学,衣食住行、医疗、教育......处处都是让人苦恼的'开销,家庭一度十分拮据,是村里出了名的贫穷家庭。
20__年,小赵家被列为国家建档立卡精准贫困户。在县、镇级扶贫部门及扶贫干部的帮助下,小赵一家6口购买了由政府出资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正在上学的孩子也得到了每学年3000元的生活费补助。家庭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小赵心中对脱贫致富越发向往。
脱贫路上勇争先
虽然患有残疾,但小赵一直没有停止劳作,为了让孩子、妻子得到更好的生活,在得知政府将扶持6万元为他发展产业后,小赵心中燃起了一簇希望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火苗。用他的话说就是“我不能辜负了党的好政策,我要对得起政府对我的关心。”
经过市场考察和分析,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小赵主动向扶贫办提出发展养殖计划。很快,小赵便收到5000元的前期启动资金,他整合手头上的存款,迅速购买了一批鸡苗和饲料,在屋后搭建了简易鸡棚,尝试发展林下土鸡养殖。镇扶贫工作队得知后,向县农业农村局讨教相关的'养殖经验技术,上门给小赵送去了养殖技术指导。
小赵养殖土鸡特别用心,每天一大早就起床,准备鸡食、喂食、清理鸡舍......一直忙到深夜。在小赵的精心饲养下,这一批鸡苗成活率极高,在20__年初便为小赵带来了一笔不小的收入。尝到甜头后的小赵认为,只有大规模的批量养殖,才能将收益最大化。
20__年,他陆续投入剩余的帮扶资金,租了13亩山边地、鱼塘,并购买了3000只鸡苗。由于鸡场依山而建,亲近自然,远离人烟,大大降低了病害风险,20__年5月出栏的鸡达到20__多只。村民们说,全村就数他的鸡养得最好。小赵说:“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要做到!”
不等不靠摘穷帽
刚看到希望的曙光,命运却再次和小赵开了个玩笑。一直以来,小赵都是通过到市场散卖的方式进行销售,批量生产后,由于市场散卖消化力弱,这20__多只鸡出现了滞销。这一年,小赵主养的7、8斤重的鸡市场销路差,每滞销一天,就要亏损上千元的饲料钱,这让坚强的小赵几度落泪。
县、镇的帮扶干部得知情况后,在微信朋友圈里广泛转发起了滞销信息,帮忙联系县内部分餐饮机构,并协调县电商中心,为小赵发起爱心卖鸡活动。多措并举下,一周内便销售了滞销鸡400多只,每卖出一只鸡还为小赵募得10元善款。最终,小赵不仅一个半月便将滞销的20__多只鸡卖光,还稳定了销售渠道。20__年他一共售出了3000只鸡,纯利润达到6万元,当年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脱贫标准,顺利脱贫。
滞销难题给小赵造成很大的打击,但他没有放弃,借着这段经历,小赵悟出了新的销路:规模养殖必须挂靠“专业户”、“龙头企业”。除在市场散卖外,在帮扶干部的引导下,小赵先后与李木子农场、上帅农场形成合作关系,通过订单养殖降低滞销风险。
根据市场价格波动,按照不同农场的订单协议,每批次的利润有所不同。20__年卖出6000只,20__年卖出3500只,20__年卖出4000只。每年买卖流水均达到10万元以上,是县内精准扶贫户中脱贫的典型。
目前,小赵鸡场存栏生鸡20__只,年内已出售1500只,收入13.5万元。
如今,小赵一家有着稳定的收入来源,在县城住上了新房子,3个孩子也已长大成人,生活蒸蒸日上。小赵逢人便说:“是党的政策好啊。”这位不等、不靠、不要,身残志坚的硬汉子,靠着坚强的毅力和战胜困难的决心,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成为了连山脱贫教育的“活教材”。
最美残疾人家庭事迹材料 篇11
小刘,常宁市板桥镇太坵村五组,贫困户,患有先天性脊柱畸形,肢体四级残疾人。家里有4口人,妻子侯建英、女儿小贞是精神残疾人,儿子小杰在校读书。全家4口人生活来源仅靠小刘骑电动三轮车载客挣点微薄收入艰难维持。20__年1月,小刘携妻带子回到了家乡太坵村,想在家乡做一份养家糊口的事。这几年,在党和国家脱贫攻坚大好政策下,他从一个贫困残疾户到养蜂脱贫致富的“领头雁”, 小刘把这份辛苦的事业演驿出了别样的甜蜜。几年里多次获得荣誉:20__年度被常宁市委、市政府授予“自力更生脱贫群众”荣誉称号;20__年度被常宁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脱贫之星”荣誉称号;20__年度评为衡阳市 “脱贫路上我最美”脱贫先进典型;20__度获得常宁市 “脱贫示范户”荣誉称号。
小刘,面对着一家4口人中就有3个是残疾人的困难处境,家庭生活举步维艰,他内心饱受煎熬,但从没有向困难低头。他坚信,只有靠自己顽强拼搏才能让家里日子过得好起来。他知道靠骑电动三轮车载客是挣不到几个钱,而且还有危险苗头。正当创业无望时,此时本村有个村民在家搞蜜蜂养殖,问他想不想养蜂,一句短短的问话激起了他养蜂的念头,小刘考虑到养蜂低投入、高产出、周期短、成本低,劳动强度偏小,虽身患残疾,打理蜜蜂养殖的事还能得身应手。经过一番思索后,他暗自下定决心,毅然选择了在本村搞蜜蜂养殖。
太坵村虽地处偏僻,但土壤较肥,连绵起伏的山岭上,树木苍绿、植被茂盛、花草资源丰富,是个适合养蜂的好地方。20__年4月,他东拼西凑,凑齐5000余元作为第一次养蜂的启动资金,从本村蜜蜂养殖户购买了4箱蜂种大胆尝试养殖,由于没有接触过蜜蜂养殖,加上缺乏技术、经验等原故,养蜂遇到了很多困难,不久,养殖的蜜蜂有的出逃、有的`遭到马蜂攻击,蜂场经常出现“蜂去箱空”的`状况,让他感到很是焦虑,前期投入打了水漂,蜜蜂养殖几度限入困境。正当一愁莫展、进退两难时,镇、村干部了解到其创业资金短缺等困难时,20__年6月,利用扶贫政策给他申请了扶贫小额信贷4万元,助力其继续创业。小刘想定的行业是不会轻意改变的,他不服输、敢拼敢闯,拿上这笔贷款,再一次购买了30箱蜂种和养蜂材料。考虑到缺乏专业养蜂技术,镇扶贫办推荐其参加了常宁市电子商务师专业(工种)电子商务培训班,通过在培训班的扎实学习,收获不少,平时多向养蜂专业人士请教,掌握了更加全面的养蜂技术。这样一来,创业干事更加有信心,蜜蜂养殖大胆有底气,利用学到的养蜂技术,他带着一家4口人,扎根老家深山丛林,用心经营着蜜蜂养殖,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养蜂纯收入2万余元,并顺利实现脱贫。
小刘家庭脱贫致富没有忘记本村贫困乡亲,20__年12月,创办了常宁市刘氏蜂蜜自营蜂场。有了自营蜂场,蜜蜂养殖才会向规模发展,他吸纳3户养蜂户(有2户贫困养蜂户),帮助贫困户就业7人,共有养蜂场地3处,养蜂200余箱,遍布大坵村各个山岭上。作为养蜂领头人,让其他贫困户一起来养蜂致富是他的追求目标,养蜂是个细心活,他耐心地向养蜂户传授养蜂技术和经验,用心经营好蜂场。创办养蜂场以来,20__年合计产蜂蜜6000余斤,蜂王浆50余斤,蜂花粉100余斤,蜂槽蜜300余斤,产值约35万元。20__年分开计产后,他的蜜蜂养殖场产蜂蜜1800余斤,蜂王浆20余斤,蜂槽蜜50余斤,全年产值约13万元。成了贫困户中脱贫致富的“领头雁”,并带动周边贫困村民共同脱贫致富。
大坵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蜜蜂养殖效益有了,蜂蜜滞销问题来了,为有效解决蜂蜜滞销问题,常宁市扶贫办将其蜂蜜产品列入《常宁市消费扶贫产品目录》中来,搭上消费扶贫平台为其销售蜂蜜3000余斤。他创办的养蜂场,目前运行良好、产业兴旺,既解决了些许贫困户就业,又带动了少数贫困户脱贫致富,是常宁市脱贫攻坚“脱贫示范户”,更是常宁市残疾人脱贫攻坚中的优秀典范。
小刘作为脱贫致富的“领头雁”, 残疾人脱贫攻坚中的优秀典范。他深知,每一步成长都搭帮党和国家脱贫攻坚大好政策,离不开常宁市委、市政府等各相关部门的精准扶持。他家脱贫致富了,生活幸福了,却没有忘记党的恩情,他用实际行动来报答党恩。继续扎根深山,更加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在蜜蜂养殖的道路上不断成长状大,带领更多的贫困乡亲共同致富奔小康。
最美残疾人家庭事迹材料 篇12
今年23岁的是双乐乡钟鹤楼村一组人,读初三时,因不明原因造成失聪,被评定为听力一级残疾。在父亲李作清、母亲陈均英乐观地积极引导下,性格乐观上进,自强不息。
20xx年3月,从养殖4只大耳种山羊开始,走上创业之路。为提升羊肉质量,坚持采取绿色生态养殖,从不喂颗粒饲料,采用粮食和草料饲养。弄草料、打粮食、喂羊、打扫羊圈,从不喊一声苦和累。20xx年,和家人多方筹措资金24万元,建成了350平方米的标准化羊舍,并注册成立了“三台县家庭农场”,通过自繁自养,发展山羊90多只,母羊60多只,毛收入近4万元,纯收入2万多元。如今,养殖山羊在当地已小有名气,影响和带动了村里4户农户跟着一起发展山羊养殖。
最美残疾人家庭事迹材料 篇13
现年54岁的是芦溪镇广华寺村四组人。5岁时,在上学的途中遭遇车祸,失去双腿,但她乐观、开朗、自强,靠一对木板凳行走,像常人一样料理生活中所有的事情,并且自学书本知识。成年后,与蒋开德喜结莲理,他们互敬互爱,相互激励,艰苦创业,并先后育有一儿一女,生活过得充实幸福。
虽然是重度残疾人,但是她对未来充满希望,在她的带动下,通过一家人的努力,她把土坯房改建成了两层楼的洋房。居住条件改善后,开始思考创业,先后把田地全部种植上麦冬,在屋后的山坡上修建了养鸡场。如今,养殖场办得红红火火,年出栏1500余只鸡,年收入纯利润三万余元。在经营家庭的同时,精心培养一对儿女,现在儿女也都长大成人。农闲时候,在家带带孙儿,陪丈夫看看书报,家庭温馨和谐,其乐融融。
最美残疾人家庭事迹材料 篇14
说到创业,很多人可能觉得是个非常艰难的事情,而残疾人创业似乎更加的困难。下堡镇龙安村小马却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他靠着敢为人先的拼劲和自身不断的努力,发展养鸡产业,最终脱贫致富。他用身残志坚的意志点亮了“残缺”的人生。
在下堡镇龙安村小马家的房前屋后,都能看到他搭建的小棚,虽然看着并不显得专业,但这就是他一砖一瓦搭建起来的养鸡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网架饲养、水线饮水、孵化箱……看着这些现代化的养鸡设备,谁又能想到养鸡场的主人是一位残疾人呢?
今年45岁的小马,肢体三级残疾。早年间,小马一直在外地务工。但家中年迈的老母亲身体每况愈下,妻子也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加上小孩要读书,为了照顾家庭,小马只能返家务农,家庭生活极度贫苦。
初次尝到创业甜头 首批乌骨鸡赚6万元
20__年,小马听说发展肉鸡养殖致富这一信息,他觉得机会来了!说干就干,马丛寿随即到四川宜宾学习养鸡技术,并贷款5万余元,修建了240㎡的`圈舍,购买了2500只乌骨鸡苗回家喂养。由于右手残疾,往往做一件事情要付出比常人多几倍的努力和心血,小马克服身体上的种种困难,精心饲养乌骨鸡,鸡肉的品质和母鸡的产蛋率得到了大大提高。本以为收入也会跟着不断的增长,然而,在年底结算盈余时,发现却不是那么回事儿。由于当时思路考虑不成熟,鸡喂的太多,再加上喂鸡的时间过长,如果超过7个月不卖,每只鸡一个月最低要消费六至七元钱,时间一长,除去这个鸡的本钱和饲料钱后,就不赚钱了。
经过多方面的总结,小马决定把商品鸡的喂养数量逐步缩小,多发展蛋鸡产蛋,培育更多的鸡苗。喂养策略调整后,小马一年的纯收入达到了6万多元。
起早贪黑,积累经验终闯出一片天地
创业之路并非一番风顺,尤其养殖行业市场行情多变,疫病多,风险性很大。20__年,由于技术的不成熟和对市场行情的不了解,他养的鸡出笼率低,出现了赔本的情况。“养鸡看似简单,但想要养好不容易,特别是规模养鸡那更是一门学问。”小马清醒地认识到,干什么不能光凭满腔热情与干劲,必须懂门道,会技术,会管理,才能取得成功。
小马并没有被失败吓倒,而是跟进技术培训,购买了大量的养殖书籍,学习相关知识,遇到难题时总会及时打电话咨询技术员。
20__年,深知创业不易的.小马,将他的鸡苗看成是自己的小孩一样来善待,24个小时都泡在鸡舍里,每隔2个小时就要围着鸡圈转一圈,做好饲养管理工作。此外,他还要严格按照饲养要求做好相关的.防疫等工作。年底,商品鸡、鸡苗、鸡蛋等产品的销售给他带来了近10万元的利润。
“我每天至少要围着养鸡场转几十圈,相当于走30多里路。冬天,从养鸡场里面出来,头发上的汗珠一会儿就冻成冰了。”回忆起那些在创业路上劳心劳力的日子,他感慨地说道。不过,从陌生到熟悉,从熟练到精通,他的养殖技术也进步飞速,管理也更加科学,鸡场的生产逐步步入正轨,成绩逐批上升,效益逐年递增。
如今,小马的养鸡场内的鸡苗一般45天左右出栏,一年可饲养5批,规模也逐渐稳步扩大,利润很是可观。今年,小马养殖的有乌骨鸡、芦花鸡、大宁河土鸡等5个品种近3万只鸡,年纯收入达20万元。 望着创业果实,小马笑在脸上,美在心里。
致富不忘乡邻成立合作社让他们腰包也鼓起来
小马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的同时,还积极成立专业合作社带动村民发展养鸡产业。“自己富了不算富,我希望身边的人腰包都鼓起来。” 小马如是说。
在龙安村,有四、五位村民也建起养鸡棚舍准备全职养鸡,听说小马养鸡养得好,纷纷前来参观学习,小马便把自己这么多年的养鸡经验和方法毫无保留地告诉他们,为他们排忧解难。下堡镇宁桥村罗克军,在一次事故中造成双腿残疾不能行走,常年坐在轮椅上,小马免费给他送上250只鸡苗,并提供饲养技术,他们之间接下深厚的友谊。截至目前,他带动了周边30多户贫困户发展养鸡,送出鸡苗1000余只,为全县的脱贫攻坚工作添上了一笔属于他的色彩。然而他不满足于现在已取得的成绩,他表示,将继续帮助更多像他一样的残疾人,为脱贫攻坚工作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印证了身残志坚、勤劳致富这样一个事实,也真切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
最美残疾人家庭事迹材料 篇15
在一个农家的鸽舍内,一只只灰白相间的鸽子争先恐后地啄着鸽食,不时发出“咕咕”的叫声,一个蹲在地上的残疾人认真地给他的“宝贝”投食,这个人就是小姜。
小姜是沙县夏茂镇大布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972年出生的`他,由于青年时代遭受失恋的打击,导致精神出现问题,也因为治病买药的花费,导致家中贫困,面对困境,小姜一度丧失了生活的勇气,是肉鸽的养殖重塑他生活的信心,走出一条脱贫致富路。
自强不息,重燃生活希望
在县、镇残联的关心下,通过康复治疗,小姜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面对家庭困境,家中年迈老母亲需要赡养,自己今后的生活还要继续,小姜并不甘于只依靠政府扶助,自己无所事事。20__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朋友养鸽赚了一些钱,他觉得这是一次机遇,想试试看,于是用身上仅剩的几百元从朋友那低价回收了20几只肉鸽回家饲养。没有钱建鸽舍,他就用自己的老屋当鸽舍,自己安装鸽架,干活的时候,他完全忘记了自己是残疾人,常常忙到凌晨,直到腿酸脚麻了才肯休息。为了养好这些鸽子,他经常到朋友的养鸽棚取经,学习养鸽技术,从不会到会,边养边学。就这样鸽生蛋,蛋成鸽,从20几只到170多只,一年养鸽收入从不到1000元到现在上万元,通过肉鸽养殖摆脱贫困,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精准养殖,适应市场需求
为了更好地养鸽子,小姜不断摸索学习,他熟练掌握鸽子各个阶段的主要病害与防治,肉鸽养殖有老鸽、中鸽、乳鸽三个品种,一只老鸽能卖50元、一只中鸽卖30元、一只乳鸽卖20元。老鸽价格高但养殖周期长,小姜把重心放在养殖幼鸽上,幼鸽价格虽低但养殖成本低,市场需求量大,可以增加养殖收入。解决养殖种类问题,小姜不满足于小镇圩场销售,精准分析市场,针对县城医院患者康复对肉鸽需求量大的实际情况,从而“转战”人口更为密集的.沙县县城医院周边。“我不去菜市场卖鸽子,那里卖鸽子的有好几家,竞争力太大了,我一般都去县医院门口推销,那里人多,我一天能有好几十只的订单量,现在已经有不少人在我这里订鸽子了。”说起卖鸽心得,小姜讲得头头是道。
残联帮扶,助残创业就业
“我与母亲一起生活,她身体不好,平时我就靠卖这些鸽子补贴家用,这些年沙县残联帮助了我很多,我打心底感谢。”残疾人创业就业,需要各级残联助力,20__年开始,沙县残联了解到小姜这一情况后,决定对其实行创业就业帮扶,连续三年,每年补助5000元创业就业资金给小姜购买幼鸽和鸽食,帮助他扩大养殖规模、增加养殖收入。对于其他人而言,养殖170多只鸽子的规模并不算大,但是对于小姜来说,这却是他们家主要的经济来源。20__年,沙县残联也将落实建档立卡贫困户残疾人住房修缮改造工作,将小姜的住房纳入修缮改造名单,为其改善居住环境,让他可以更专心地养殖鸽子。
最美残疾人家庭事迹材料 篇16
伴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国70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也如期脱贫。然而,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如何帮助残疾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让好不容易得来的美好生活持续下去,成为各地必须答好的新试题。
“现在有了工作,日子越过越好了。”在湖南邵阳市隆回县一家康复器械公司,39岁的残疾人刘丽(化名)正忙碌着。刘丽家住隆回县六都寨镇,曾是边缘易致贫残疾人。在当地残联帮助下,她不仅找到了新工作,还享受了低保、医疗保险代缴、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等政策,实现稳定脱贫。
刘丽的故事并不鲜见。据统计,目前,脱贫残疾人年收入是脱贫人口年收入的81%。加之大部分残疾人劳动能力较弱、看病康复支出较大,与其他群体相比,致贫返贫风险较高。
为此,各地建立健全相关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为防止残疾人致贫返贫筑牢“堤坝”。
在贵州,省残联借助“贵州扶贫云”防贫监测预警平台为基础的..大数据监测系统,动态跟踪核实残疾人相关情况。目前,贵州省30355名残疾人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中,已消除30309人的致贫返贫风险,消除率达99.85%。
在河北,该省7067名残疾人脱贫不稳定户和6975名残疾人边缘易致贫户被纳入监测范围。河北省残联通过定期与扶贫、民政等相关部门开展数据比对,摸清残疾人需求,提供精准帮扶。
在山西吕梁,当地政府为全市所有持证残疾人代缴意外伤害保险,有效防止残疾人因意外伤害返贫或致贫,提升了他们的安全感。
“我们将继续指导各地残联,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手段,动态掌握需要帮扶残疾人家庭情况,建立残疾人跟踪访视机制,做到残疾人致贫返贫‘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中国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周长奎表示。
最美残疾人家庭事迹材料 篇17
,男,1971年出生,大唤起乡人,视力一级残疾,创办了围场益康盲人按摩中心。
从一出生就是失明,但他并没有丧失生活的勇气。经介绍,他到北京学习按摩技术,经历三年苦学。学业学成后,他回到家乡开始创业。他自己跑办相关手续、找场所、准备资金,克服各种困难。因为服务态度好技术水平高,客户多了起来,按摩中心也一点点扩大了。自己创业成功后,他尝试帮助残疾人,招收条件具备的残疾人学徒,传授给他们按摩技术,对家庭困难免除学费并给提供食宿。这几年,共招收残疾人学员18名。现大部分学员独立创办按摩店,也将爱心进一步传给他人。
他不仅帮助残疾人,还到敬老院给老人免费按摩。在汶川地震后他主动捐款。他常说,我虽然看不见蓝天,但我心中总是拥有不灭的`太阳,它时时激励着我向上、向上,永不停步,我的帆船就要在黑暗中起航!
最美残疾人家庭事迹材料 篇18
,1975年出生,围场镇人。20xx年4月,右眼失明,20xx年9月,左眼视神经萎缩,术后略有光感。面对挫折,她没有放弃奋斗,期望能够再见光明。20xx年8月她儿子在北京医院确诊为骨癌,晴天霹雳之下,她不得不紧咬牙关,到处筹钱。县宣传部了解情况后发出微博,很多北京爱心人士,县里市民,爱心企业,社会爱心人士,都纷纷资助,共筹得20多万元。20xx年6月12日,儿子医治无效离开了这个世界。她怀着感恩的心捐献了儿子的眼角膜和器官,自己也签订了遗体捐赠协议。
她更加坚强、更加勇敢,怀着感恩的心,一直想自己能够做一点事来回报大家。20xx年3月获得北京成人按摩学校高级按摩师证。现在一家免费的治疗中心工作,已成为一名出色的盲人按摩师。她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垮,通过所学的'技术帮助他人来回报社会,为这个充满着爱的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美残疾人家庭事迹材料 篇19
“人的一生可能会遭遇很多不幸,面对挫折和困难,依然要选择坚强”,这是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三岔口乡上黑沟村肢体残疾人小乔的人生信念。
小乔是一名80后的小伙子,性格热情、开朗。五岁时,一场无情的车祸夺走了他的右腿,导致他不能像健全人那样正常行走。面对残酷的现实,小乔从没有放弃。他坚信,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一定能够改变命运,像健全人一样过上幸福的生活。创业是艰难的,对残疾人而言更是如此。历经四年风雨,凭借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头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现在的小乔已经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养鸡专业户。自己富裕了,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带领周围的残疾人一同走上脱贫致富的幸福路。
靠着坚强的意志完成学业
小乔出生的小山村是一个非常偏僻的地方,交通条件差,信息闭塞,是出了名的贫困村,小乔一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20__年他们家由于贫困还被纳入村里的建档立卡户,实施精准扶贫。
生活的贫困,再加上自身的残疾,从小小乔就感受到生活带来的深深的痛苦和无奈。然而父母和全家人没有放弃他,从小就给予了他更多的关爱。村里及周边的人们也都非常同情、关心这个残疾孩子,总是拿他们自家的好吃的给小乔吃,对他关爱有加。也许就是有那么多热心人对他的帮助,潜移默化影响着他,使小乔内心深处产生了报答他们的愿望,造就了他现在有恩必报的性格。
有了家人的关心爱护,小乔有幸读完小学和中学,尽管求学的道路充满艰辛,但一年年长大的小乔逐渐成熟起来,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终于在20__年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大学,并选择了他一直喜欢的计算机专业。就读大学的小乔没有丝毫放松自己,仍然非常刻苦努力,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一技之长,毕业后能找一份工作报答亲人及那些曾给予他无私帮助的`人们,实现他的人生价值。然而事与愿违,毕业后的小乔在找工作的日子里四处碰壁,由于残疾,用人单位因为他的身体条件都不敢录用。找不到工作,小乔一度非常消沉、迷惘,一直苦苦思索自己未来的出路。但他毕竟是一个坚强执着的人,经过短暂的低沉期,小乔又重拾信心。于是他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来到城里,一边打零工一边思考自己的未来。城市生活让他对自身能力有了重新的认识,哪个行业更适合自己,小乔的创业思路逐渐清晰起来。
回村发现致富梦
一个偶然的机会,小乔回到村里,突然发现曾经生活过的这个小山村,原来这么美,村里的人都会搞一些养殖项目,而很多城里人专程来这里购买农产品。这个发现让小乔思路大开,他要从越来越多的人们追求绿色农产品的需求的角度考虑创业——养鸡。自己的老家有田地,有牧场,这为他开发养殖项目创造了最好的基础条件。他把自己的这个想法跟家里人沟通,没想到,父母直接拒绝了,说待在农村没前途,尤其像他这样的更不应该在农村寻出路。虽然父母反对,但小乔是一个有了想法就不会轻易改变的人,有了路就一定要闯,他要做真正的绿色农产品,让人们看到残疾人的坚强,看到残疾人绝不是家庭的累赘。
家人卖羊支持养鸡创业
最终家里拗不过他,父母把家里的羊全都卖掉,又把仅剩的2万元存款拿出来,还向亲戚借了一些钱,凑了不到6万元全给了他。有了启动资金,小乔买了几百只蛋鸡,着手建起了养鸡场。为了节省成本,他自己买材料建鸡舍,跟工人们同吃同住在鸡场。功夫不负有心人,自己的坚守获得了回报,鸡场的几百只鸡开始陆续孵蛋,可是由于缺少销售经验,这产下的鸡蛋没有销路,这可愁坏了小乔。因为刚开始做,销售是很大的一个门槛,把鸡蛋直接拉到市里卖,消费者认可度低,自己又怕被骗,于是小乔千方百计想法子打开销路。只要有人来问询,他就送人家几颗鸡蛋拿回去尝,久而久之,人们也都不好意思,看他一个残疾人创业不容易,就会买一两斤鸡蛋表示支持。令人意外的是,尝过鸡蛋后的人们,都说这鸡蛋好吃,口感不错,一传十,十传百,结果前来买鸡蛋的人也越来越多。一年后,小乔的养殖场终于见了成效,销路也在逐步打开,这就更坚定了他养鸡创业的信心。
养鸡业初见成效
第二年,小乔又买来一千多只蛋鸡,扩大了养殖规模,而且租赁了土地,栽种了果树,开始种植绿色蔬菜,搞起了农产品产业链。城里人只要来到他这儿就可以买到所需要的大部分农产品,鸡蛋的销量也有了很大提高。随着顾客增多,他的各种农产品认可度逐步得到提高,回头客和新客户也越来越多,农产品销量开始供不应求。短短三年,养鸡场综合产值达150余万元,小乔创业终于成功了。
带动周边残疾人、贫困户脱贫
鸡场经营有了一定起色后,小乔没有忘记身边的乡亲们,更没有忘记那些和他一样的残疾人,想要帮助他们一起致富。于是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成立合作社带动大家一起发展种养殖业。他把想法向市残联、村委会做了汇报,市残联和村委会都非常支持。
市残联给予2万元补贴资金,村委会在办合作社方面也给予更多支持,并划出一块土地免费使用,合作社终于办起来啦。发展到现在,合作社正式员工有9人,其中残疾人就有6名。周边残疾人凡是愿意养鸡的,不用出本钱,直接到鸡场领取鸡苗在家饲养,同时,还免费给他们提供技术,签定鸡蛋回收合同。在合作社引领带动下,现在周边已有56户贫困农户发展种养殖业,种果树、蔬菜,养土鸡、销售土鸡蛋等,各种农产品销售额达400余万元,带动残疾人家庭年增收5000余元以上。合作社计划还要增加水产养殖,农家乐、农艺体验、循环种养经济等一系列围绕乡村发展的项目。更可喜的是,今年还有20余户残疾人家庭,30余户贫困家庭,有意加入合作社,共同致富。
回望过去,身残志坚的小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一个道理:只要坚定生活的信念,依靠勤劳的双手,残疾人也能闯出一条自主创业的成功路。展望未来,满怀信心的小乔要带动身边更多的残疾人和贫困人口共同致富,向着自强自立的道路砥砺奋进!
最美残疾人家庭事迹材料 篇20
,男,1971年8月,中共党员,庆云县徐园子乡黄道口村人。虽然腿部残疾,但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照顾家人、热爱工作,义无反顾地担起了自己的责任,成为家庭坚实的“顶梁柱”。
对家人细心呵护有担当对待父母,他有孝心。自结婚以来,一直和父母同住一个院、同吃一锅饭。他是这样想的:父母给了我生命,抚养我成人,是他们带我步入社会,教我怎样做人,不能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母亲从年轻时身体就不好,有胃炎等疾病,每年都要住几次院,今年五月份的一个晚上,母亲急性胃炎突发,赶紧骑上电动三轮车带着母亲去卫生院就诊。卫生院建议去大医院仔细检查,他又打车连夜赶往县医院,办完住院手续、输上液,天已经蒙蒙亮了。为了让母亲早上能吃点东西,他一刻也没耽误、抓紧去早餐铺买了热腾腾的小米粥。之后的几天里,他事无巨细地忙碌着,直到母亲病愈出院。
对待妻子,他有耐心。妻子患有二级精神障碍,癫痫症,病情经常反复,有时一天犯好几次病,每天按时吃药才能勉强控制,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没有怨言,细心照顾,每天把药分好,看妻子吃下去才放心出门。在他的耐心照料下,妻子病情趋于稳定,慢慢能够照顾家庭了。对待子女,他有爱心。无论多忙,他都抽出时间关心女儿,了解她们的学习状况。他比较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经常鼓励她们,肯定她们的能力,让她们越来越有信心。现在,大女儿在云天职专教书,成了一名优秀教师,二女儿在上初中,成绩优秀,这都离不开他的关怀和爱护。对工作认真负责做表率十多年前的一次工作意外,他从脚手架上摔下,造成腿部残疾,但是他没有灰心沮丧。如果我再不工作,老人妻子怎么办?孩子怎么上学?一家人都指望着我呢。他依然坚持打工赚钱养家,再苦再累也不说。在担任黄道口村支部书记期间,他尽职尽责,不辞辛苦,努力完成乡党委政府交代的各项任务,为村里修路,修排水沟、小农水等工程,解决了村民急难愁盼的问题,把人居环境建设的更加美丽。他凭借着出色的工作能力和热情的工作态度,赢得了村民的一致好评。
他经常说“自己是一名党员,不能给组织添麻烦,自己有手有脚,能够养活自己和家人”。辞去支部书记一职后,他骑着电动三轮车到处收废品赚钱养家,无论刮风下雨,每天都不耽误,就为了给家里多挣一块钱。他对象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为了分担家庭经济压力,在家里编织球兜、网兜等手工制品,每天能挣十几块钱。2020__年初,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严峻形势,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带头在村口值班。大年初一,他吃完饺子早早守在了村口。天气最寒冷的那几天,他靠止疼药才能缓解腿部的疼痛,但他每天都坚持到换班时间。他说,疫情防控关系到全村人的安全,不能有半点马虎。村民们纷纷表示:他是一位身残志坚的好同志,也是村民学习的好榜样。
最美残疾人家庭事迹材料 篇21
初夏时节,草木繁盛。5月10日下午,蚌埠市固镇县城关镇残疾青年小魏,冒着高温在自己的艾草地里忙活。31岁的小魏患有小儿麻痹症,妻子小陈左手先天发育不全,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后来,夫妻俩通过种植艾草和加工、销售艾草系列产品等,闯出了一片天地,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创业者,成功脱贫致富。
虽然身患残疾,但小魏没有意志消沉。他20__年考入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习中药学。毕业后,他在亳州市帮人售卖中药材,期间尝试经营经典中药汤剂的'网店,但收入始终不高,加上幼小的孩子需要抚养,家庭经济非常拮据。
“当时是帮朋友选种植项目,自己试种了3亩艾草,效益还不错。”小魏告诉记者,当地有个传统习俗,端午节时,家家户户都要买艾草放在门边,所以鲜艾草总是供不应求。20__年端午节,小魏和妻子载着鲜艾草到家附近的菜市售卖,一个早上就卖完一车。去年端午节,他专门雇了乡亲帮忙,到县城的几家菜市场售卖,还统一打出了自己的品牌,更受市场欢迎。
“一年的'净收入能有6万元左右。”小魏给记者算了一笔艾草种植账。他种了7亩地艾草,艾草一年可收3季。第一茬卖鲜艾草,能卖1万多元;后面两茬加工艾制品,能卖2万多元,这样比单纯只卖艾叶能多赚。夫妻俩不怕苦不怕累,加工足浴包、艾枕、香包等艾草制品,通过网店等渠道销售。
小魏夫妇发展艾草种植产业,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政策扶持,还申请到了5万元的小额扶贫无息贷款。夫妻俩开了一家实体店和两家网店,销售艾草产品等。小魏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他正在注册自己的品牌,延伸艾草产业链,要开发更多艾草衍生产品,稳扎稳打扩大种植规模,提升种植效益。
“残疾人创业要有坚定的决心和毅力,还要选准合适的产业项目。”固镇县残联理事长对记者说,小魏夫妇的创业经历,值得其他残疾人学习。
最美残疾人家庭事迹材料 篇22
,48岁,中共党员。20xx年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右腿落下了终生的残疾。张海迪“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的一句名言点醒了她。20xx年她被选为下店子村妇代会主任,并被选为村党支部组织委员,迈出了她人生中最靓丽的一步。工作中,她总是拿出100%诚心来完成各项工作,先后获得“xx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xx省巾帼示范村”“全省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居”“xx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村”等省市级荣誉。
下店子村有各类残疾人41名,其中60岁以上残疾人14名,及时为他们办理养老保险领取养老金;为17名重度残疾人办理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对8户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申领双滦区残联下发的每户800元公共服务性补贴,为9名残疾人办理低保,并办理了残疾人生活补贴。在20xx年第29个全国助残日,她荣获“xx省残联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受到省领导的亲切接见。
最美残疾人家庭事迹材料 篇23
,59岁,肢体三级残疾人,40年前因一次意外摔伤后摘除左侧膝盖骨,腿部落下残疾,左腿膝盖部位向后弯曲成一把弯刀的形状。前些年,他依靠修鞋维持基本生计,随着社会发展,居民修鞋需求日益减少,生意也明显不如从前,其他工作能力不足的他,只能守着自己的修鞋铺,过着拮据的生活。
泰来县残联的领导和村干部经常到他家里宣讲政策,关心他的日常生活。也经常告诉自己,残疾不要紧,关键要自己看得起自己,靠自己的努力吃饭。村里建了幸福大院后,经县残联领导沟通协调,搬到了新房子,饮水和住房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在县残联和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成为江桥镇幸福之家——“残疾人就业基地”的车间工人。刚开始到车间务工的有些不适应,编一个筐需要花费两三天的时间。工作不熟练,效率不高,直接影响了他的收入水平。他无数次想过放弃,想要回到自己的修鞋铺。经过村支部书记、残联领导、驻村工作队同志的数次动员开导,坚持了下来。从开始延长工作时间,再到加快工作节奏,他慢慢找到了工作的方向和乐趣。如今,他已经从柳编初学者成为了整个残疾人就业基地技术最好的样板师傅。现在的每个月都可以通过柳编收入近20__元,生活需要得到了满足,柳编也燃起了他对新生活的希望。
收获了劳动成果,明白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残疾人同样可以通过自身劳动致富,实现稳稳的幸福。
最美残疾人家庭事迹材料 篇24
,男,汉族,初中文化,现年55岁,xx县柑子镇桅子村5组建档立卡贫困户。
身残志坚不向命运低头
幼年时的得了一场重病,然而几十年前的桅子村交通不便,未能及时得到治疗的他患上了小儿麻痹症致右脚残疾,从此劳动力也基本丧失。
1988年,父亲离开了人世,留下母亲一人独力抚养带大兄弟四人。等到三个兄弟结婚独立生活后,因不愿打扰他们的生活,成为他们的负担,和母亲相依为命。他决定在自家山周围摘野菜、采药材,用贩卖来的钱贴补家用。从那以后,无论天晴下雨,每天都是一瘸一瘸的上山,然而大多时候因地势陡峭、雨天湿滑等原因无功而返。得来的钱对这个家庭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但也从未放弃过!
精准扶贫点燃致富梦想
20xx年对于来说是充满希望的一年,随着精准扶贫的深入开展,他被镇村评定为桅子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在第一书记及驻村工作组的帮助下,为自己规划了一条脱贫致富路。他先是申请到了C级危房改造的项目,对年久破败老房子和泥泞的院坝进行整改,彻底改善了母子二人的居住环境,平日里在院子里种些花草树木,有空就到村图书室翻阅一些种植书籍学习,慢慢的积累了点苗木花卉栽种培育的经验,他决定向村上申请小额贷款,弄一个花卉培育地,他争取到了两万元小额扶贫信贷,并邀请县乡两级农技专员为自己规划花卉苗木培育项目,20xx年初种植花卉苗木200余株,他通过向县农业局技术专家学习苗木栽培技术和购买了许多花卉苗木培养专业书籍自学研究,很快他就掌握了营养钵调配、插苗、等专业技艺。
20xx年8月成功注册了xx县丰景苗木培养场,扩大种植花卉苗木,发展中药材种植。20xx年底他们家就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自己成功脱贫了,事业也有了初步规模,能不能帮助村民一起致富呢”,他积极动员周边农户一起发展中药材种植,全村30余户村民共种植黄精100余亩,20xx年实现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收400余元。其中有6个村民在吕建平的培育场务工,每人每月可收入1000余元,还参加了电商培训,在淘宝网开辟网上营销渠道,拓展花卉和中药材(黄精)销售市场,花卉和中药材通过线下销售到重庆、达县、广安等周边地区。说,他一定会坚持将花卉苗木和中药材(黄精)种植事业做下去,还要扩大规模,带领更多的乡亲们脱贫奔康。
家庭和睦,微笑奔康
家庭和睦,团结邻里,乐于助人,是邻里眼中的“模范家庭”。他用实际行动带领村民构建和谐村庄。通过努力,他是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是村民们眼中的“人生赢家”。
20xx年底,四川省作协创作办主任马平来桅子村写生,及其事迹激发了马平的创作灵感,以为引子创作了反映脱贫攻坚题材的中篇小说《高腔》。20xx年小说《高腔》被改编为同名话剧。20xx年在成都首演,作为特邀嘉宾出席首演式,并与作者、导演、演员合影留念。
最美残疾人家庭事迹材料 篇25
,滦平县花楼沟村人,仅仅初中毕业,身有残疾,是中国摄影“金像奖”得主,并在联合国摄影比赛中,夺得大赛二等奖,被称为长城脚下的金牌摄影家。
“万里长城,金山独秀。”上世纪80年代,他用一台二手的海鸥相机,刻苦钻研摄影艺术,30年来坚持不懈。作品越来越多,他成了拍长城专家。在中央电视台的采访中,老实巴交的,低着头,小声说:“我不懂构图,看着舒服就按快门。”在看来,长城如熟识的老友,是慈爱的长者,看起来像一条盘踞东方的巨龙,更是因为深邃的文化积淀。
用镜头,将长城的英姿记下,将自己对长城的爱恋记下,更将中华民族的精神记下。如今依然用镜头丈量着历史的宽度,用镜头记录着民族的脊梁。他说:“长城最了解我的心事,我会一直拍下去”。
最美残疾人家庭事迹材料 篇26
,男,汉族,1986年出生,四川xx人,大学专科,中共党员,现任四川xx县黎家镇搭界寺村村支部书记。20xx年一次意外事故摔伤了左手手臂,造成左手关节坏死,经过长期的治疗,成了一名肢体三级残疾人。大学毕业工作不久,凭借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当上了年薪20余万元的科技公司总经理,而且连续开设了三家品牌服装专卖店,然而,正当身边的亲朋好友都在为他事业上的成功感到高兴和自豪的时候,他却决定辞去高薪工作,跳回“农门”回家当农民。
返乡种植生态果蔬
刚回到老家的他,好不容易找到种植生态果蔬这一个好项目,却又缺乏技术和门路。虽然起步困难重重,他积极向县、乡的相关部门咨询发展政策、路子,向身边的种养殖业能人请教。
他发现大规模发展现代农业,最重要的就是将农民手中的土地流转出来,集中进行科学化的管理和使用。为此,他首先将自己老家邻近的几个社作为目标,让村民们将土地流转给他集中统一管理使用。
20xx年5月,成功创建“黎家乡残疾人创业园”,并带头成立了“文唏果蔬专业合作社”,专业种植高山绿色生态瓜果蔬菜。
20xx年建立多种利益联结模式,通过众筹、土地入股,资产收益扶贫等模式,把分散农户组织起来,解决单家独户办不了、办不好、办了不划算的许多问题,他在采取1+3+6(园区6成+贫困农户3成+村集体1成)的经营模式,在当地得到广泛相应。
带领全村脱贫攻坚
任职村支部书记后,为300多户贫困户解决增收难问题、解决群众出行难的问题、解决了全村的安全饮水问题。
截至目前,全村“一低五有”情况已全面达标,20xx年实现全村顺利脱贫。20xx年被评为广安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最美残疾人家庭事迹材料 篇27
,男,1995年11月出生,先天性视力二级残疾,南浔经济开发区xx人
家中奶奶和父母均有不同程度的残疾。虽然如此,25岁的他仍坚持时刻用“身残志不残,不做生活的废人”这句话激励自己,靠自己的力量勇敢面对生活,始终不忘“政府为我,我为人民”,自强不息、乐观向上,奉献社会。
身上有伤才知别人的痛
对家庭总是抱以爱心和信心,对家人不离不弃,从没有因为自己的先天残疾而抱怨父母,也没有因为家境的贫困而怨天尤人,对社会的弱势群体更是抱以同情和鼓励。一个看起来阳光又腼腆的大男孩,用他瘦弱的肩膀,用他的大爱和善良,为家庭撑起了一个五彩斑斓的未来
用双手创造光明——
在南浔区残联的帮助下,参加了盲人按摩培训,现在已经成为了湖州新东东盲人按摩有限公司的一名技师。从店里老师傅那里得知,工作的时候虚心向人请教,向书本学习,空闲下来就跟同事切磋技艺,每天拿着书仔细琢磨,细心观察穴位、经脉线图,赢得了同事们的一致夸赞。一天下来不管多累,他始终面带笑容,他说自己还能模糊地看到这个世界,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视力愈发减退,但比起双目失明的人已经幸福的多,希望自己可以感染到身边的每一名残疾人,生活每天都在继续,还是要开心地过。对于生活,他说要加倍努力,决不能让人瞧不起,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做生活的强者
行孝道知感恩——
命运没有给他健康的身体,却用奋斗证明了自己顽强的灵魂。父母和奶奶都身体不好,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为了减轻父母的压力,初中一毕业他就开始打工,挣到钱后就为家里添置生活必需品,有多余的钱就存起来给他们看病用。正值青春年少之际,他却缺少了同龄人的嬉笑玩耍,过早地品尝了生活的艰辛
“等我长大了会挣很多钱,然后带你去环游世界。”这句话相信不少人都对家人说过,可最终也只是剩下了“等”。20xx年底,决定实现这个承诺。他提前做了大量的攻略,带上奶奶来了一场特别的旅行。这一趟20多天的旅程,他一路推着坐轮椅的奶奶,细心照顾,游览了首都北京、革命基地延安、古都西安、拉萨等多个地方,对于他和奶奶来说都留下了各自的“专属回忆”,也让奶奶在暮年感受到了“在路上”的曼妙,领略到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在参观景点的时候,听奶奶讲她年轻时候的故事,更让“感恩”这个词富有了灵动性,也让“孝道”有了更深的内涵
公益的脚步从未停歇——
雷锋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使命投入到无限的人民服务中去。”“雷锋”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一段历史的积淀,一种精神的升华。雷锋精神永不过时,它融入我们的血脉,走近我们的生活
20xx年,刚满18周岁的,第一次捐献了300毫升全血,此后便踏上了无偿献血的爱心之路。20xx年他加入了中华骨髓库,20xx年捐献了血小板。截止目前,累计捐献血小板19次,全血8次,献血总量达到了7100毫升。在他的影响和鼓励下,他的父母开始理解他并支持他的做法,夫妻两人从20xx年也开始献血。不仅如此,全家人都登记了器官捐献,希望能帮到更多有需要的人。20xx年的一场意外,导致左腿骨折,需要手术用血。这场事故让他明白了血液对生命的重要性。他说,政府在他家困难的时候给了他帮助,树立了他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心
现在他也要尽自己微薄的力量回报社会
在他得到第一份工作,领取第一份工资后,他没有去大街上挥霍或是下馆子庆祝,而是捐献了500元给南浔区慈善总会,帮助一名外来务工人员回家过年。不仅如此,已经连续三年参与南浔区慈善一日捐捐款,从一开始捐款300元增加到现在的500元,他表示想通过自己的做法,照亮他人的内心,让全社会对残疾人有新的认识。残疾人走出家门需要健全人的关怀,残疾人要比健全人更有爱心
在今年的疫情防控期间,爱心人士纷纷为疫情防控捐资捐物出力。深受各种爱心行为的感染和号召,他自发带头捐款并号召亲朋好友共同为疫情防控出力。他的脑海中又萌生出一个想法:要让全家人都加入慈善这个温馨大团队,用善行温暖这个世界。他就是这样,通过自己的方式奉献爱心,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他用行动诠释了那个朴素的真理:人生的价值不在索取,而是奉献。即使身有残疾,但仍然可以活出完整的人生
小小军人梦——
残疾人由于身体原因很难走入军营,但很多的残疾人朋友都身残志坚,心系国防。从小就有个军人梦,看的最多的就是抗战片,因此对军人这个身份,有着一种不一般的向往和崇敬。他说,军人这个词对他来说,就是英雄和神圣的代名词。军人是最能吃苦耐劳的,为了国家的安全,时刻准备战斗,他们是值得尊敬的
20xx年的时候,他深知不可能还是在每年征兵季去报名,为的就是想感受下征兵体检时的那种氛围。每每看到身穿军装的人,心里就莫名的喜欢,也越发觉得遥不可及。他告诉自己,每个人可能都有个军人梦,或许无法实现,但永远放在心里,让他成为一种美好,也不失为一种甜蜜
20xx年,正式加入南浔区残联志愿者服务队,参与了趣味运动会、技能培训等活动中的志愿服务,热心帮助照顾其他残疾人,弘扬了“奉献千秋唯觉少,一片赤心可对天”的志愿精神,用自己的行动感化和带动更多的.人。每年区残联都会组织各类培训、比赛活动,他都是以参与者或志愿者的身份积极报名参加,休息日的时候还去参加一些社会组织的义工活动、阳光跑团等等
正是这样一个需要他人关爱帮助的人,做到了自强不息、奉献社会,不求回报,不求扬名,为需要帮助的人送去了温暖,也为自己未来的前行之路燃起了一盏永不熄灭的灯。他的每一分努力、每一分收获都来之不易,因此尤其感谢社会的关爱和政府的扶持。他说:“我是一个残疾人,只要做人有追求有信念,去奋斗,去拼搏,去争取,人人都可以成为主宰命运的强者!”
最美残疾人家庭事迹材料 篇28
,男,1970年2月出生,xx县服装有限公司经理。在不到一岁的时候,一场疾病夺走了他健康的肢体,右腿从此失去行走能力。但他身残志坚,20xx年创办服装企业,现年产值已达5700多万元。他扶贫助残,创办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实行订单式培训,带动1000多名残疾人在家门口就业。筑脱贫路,铸自强魂,他躬行不倦。x个人先后获得了“山东省残疾人自强模范”、“山东省自主创业模范”、“临沂市振兴沂蒙劳动奖章”、“临沂市十大创业之星”等荣誉称号。
身残志坚创办企业
1987年,被县残联推荐到县福利羽绒厂工作,从此,他与服装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肯吃苦、爱钻研,很快从一名普通机工成长为班长、车间主任、技术科长,一直到销售经理。正当他打算大干一场的时候,企业却出现严重亏损,1998年秋天,福利羽绒厂被迫停产改制,他也只好下岗。下岗那天,他独自走在县城大街上,心灵的空虚总感觉到无依无靠,尤其是看到高中的同学都陆续走上了优越的工作岗位,他却失业走在人生的十字街头,儿时的感受又一次降临到他的面前。但是他没有埋怨老天不公,也没有埋怨命运捉弄,“悲观失望,人生就没有路可走”,他鼓足勇气,自筹资金购买了一台缝纫机,在县城租赁了两间房屋,和妻子一起,办起了一个以自己名字为店名的中波制衣店,经营着服装加工生意,本着薄利、便民、服务的原则,他专心设计、精心经营,当年就实现收入1万多元,手艺赢得了周边群众的信赖。
20xx年,利用自己经营制衣店积攒下的积蓄,在县城南部租赁了两层沿街楼,购买了缝纫机、锁边机和定型机等16台服装加工机械,招聘了8名技术工人,正式注册了自己的公司——xx县服装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之初,由于没有潜心研究市场需求,生产的服装花色品种单一,连续三个月没接到一份订单,公司见不到效益。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在爱人的鼓励和帮助下,他总结了县羽绒服装厂亏损倒闭的经验和教训,调整了加工思路和经营策略,先后五去青岛、三下江南,专程考察了10多家远近闻名的时装公司,潜心研究他们的设计理念和经营战略,并结合自己实际进行冷静分析,找出了不足和短处,调整了经营战略,坚持盯着市场干、围着市场转,走市场化的新路子。
为了打开市场销路,走出企业发展困境,他咬紧牙关,拖着残疾的右腿,多次带着样品和名片到青岛、苏州等地进行推介。功夫不负苦心人,青岛外纺公司给了他第一单生意,和他签订了420件防寒羽绒服。这样小的订单一般公司是不会做的,因为从运输原材料到加工完成后再运回青岛港,挣到的利润几乎不够来往的运费。但为了证明实力和信誉,他答应下来。接到样品之后,他亲自靠上,每个环节都精益求精,从打板到生产,既当技术工人,又当质量检验员,直到420件产品全部完成。运送之前,青岛外纺公司专门安排质监人员登门验货,420件防寒服全部符合质量要求,外纺公司十分满意。从那以后,青岛外纺公司将更多的订单下放给他们公司生产,威海、济南、天津等多家外贸公司也纷纷前来洽谈业务,与他们公司签订生产加工合同。就这样,他们服装公司凭借着质量和诚信理念,很快打开了自己的市场,当年创利税7万元,实现了自主创业第一年开门红。
创业不忘残疾兄弟
致富不忘自己是残疾人,更想着还有很多困难残疾人是自己的兄弟姐妹。有了公司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平台,开始实施他服务残疾人、造福残疾人的梦想。20xx年,在县残联、人社局、民政局的支持帮助下,针对有就业需求的广大残疾人、大中专毕业生、复退军人、下岗再就业人员等社会群体,成立了xx县方正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了服装设计、设备维修、服装缝纫、食用菌栽培、三车维修、公共礼仪等实用技术培训班,年培训就业需求人员达1000多人次,其中残疾人多达百分之三十。xx县方正职业技术学校20xx年被山东省残联表彰为“山东省优秀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20xx年被中残联命名为“国家级优秀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
20xx年,他以公司为依托,创办了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把残疾人技能培训、劳动就业和残疾人脱贫致富放作为基地目标,积极发挥职能作用,把残疾人就业和带动残疾人脱贫放在首位,注重人才技能培训教育,全方位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免费培训,每年免费培训残疾人达200余人次。目前,公司已安排36名残疾人就业,残疾人人均年实现收入达2。3万元,按国家规定与职工签订了劳动合同,给职工购买了五险一金。在基地,在公司,残疾职工获得了和其他职工一样高的权益,残疾职工的生活不断改善。
致富不忘回报社会
20xx年,正是全球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期,很多主要依赖出口的服装公司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纷纷放假或关闭。当时,为了服装有限公司应对金融危机,省、市、县残疾人联合会的领导多次到公司和基地现场办公和调研工作,及时帮助公司解决基地发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这一年,公司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压缩利润,让利给更多的客商,使得公司的服装加工和营销网络得以迅速扩张,打造“最大的服装航母”的创业梦想得以实现。服装有限公司自创建以来,一年一个台阶,一天一个变化,逐步得到发展和壮大。不仅如此,公司还带动县内外周边卫星服装加工企业(点)17个,带动就业人数达600人之多,带动了一大批群众走上致富之路,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0xx年服装有限公司又投资近40万元,成立了冬日暖阳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专门致力于保障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的劳动就业权利,中心现已接纳20名智力、肢体和精神残疾人员。
20xx年圆满完成中残联、住建部、清华大学联合开展的无障碍厂房建设研究课题,为制定国家残疾人集中就业无障碍多层工业厂房建设标准提供了大量先期实践依据,并成为向国际社会展示我国工业园区无障碍环境建设和优化残疾人劳动环境及人权状况的窗口。20xx年8月4日,中国残联副主席吕世明调研了xx县服装有限公司多层无障碍厂房,对厂房建设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xx县服装有限公司成立十多年,先后安排36名残疾人就业,年免费培训残疾人400多人次,累计培训就业人员4000多人次,先后带动就业群众达600多人;累计筹集资金24万多元,为全县所有镇街敬老院五保老人购买了棉衣棉被。致富不忘回报社会,自20xx年开始,x个人累计捐款捐物30余万元。
最美残疾人家庭事迹材料 篇29
,89年出生在七台河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因患有先天性黄斑缺失、眼球震颤等眼疾,成为了一名视力残疾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意识到不能陪伴孩子一辈子,必须要让他学习一技之长。可对于一个重度视力残疾人来说,可选的创业之路少之又少。在七台河市残联的帮助下,他们把送到了黑龙江省阳光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在这里,学员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视力残疾人,在这个特殊的群体当中,是年龄最小的一个。学校为了保证这些特殊学员的安全,全封闭管理,不许私自外出,由于第一次封闭学习,很不适应。但是在黑龙江省阳光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校长的鼓励并手把手教、面对面亲传下,逐渐适应了学校生活,还能够独立到实验基地给其他学员讲专业技能,并先后到五常市、哈尔滨市、龙江阳光亚健康调理保健会馆工作。
20xx年,他取得了黑龙江省阳光残疾人职业技能初级保健按摩师资格。
20xx年,再次进入省阳光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学完全部课程,取得四级中级技能职业资格。此时在哈尔滨市周边,他已经是小有名气的“小刘师傅”了。
20xx年,盲人保健按摩店在七台河开张营业。省阳光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校长专程来到七台河,为他主持开业仪式,详细介绍了学习经历和从业能力,师兄弟也前来助阵,他和聘请的2名盲人、1名保洁员,4个人开始了新的创业之路。
20xx年,在第五届黑龙江省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中荣获盲人保健按摩项目第三名,结束了七台河市按摩行业连续8年没有获奖的历史。
20xx年以来,受疫情影响,按摩店多次关停,收入直线下降。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市残联给他发放了5000元残疾人自主创业补贴资金,缓解因疫情给他按摩店带来的影响。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使倍受鼓舞,他下决心要把按摩店开好,争取进一步扩大规模,帮助像他一样的残疾人实现就业,为更多有需要的人做好服务,在攻坚克难、拼搏进取中谱写无悔人生。
最美残疾人家庭事迹材料 篇30
,1963年11月29日出生在巴州区梁永镇寨门村一个普通百姓家庭,有过3年多的快乐童年,三岁时,命运和他开了一个玩笑,小儿麻痹症使他双下肢重度残疾,失去行走的能力。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家人没有放弃他,在别的孩子背着书包上学的时候,家人也把他背到学校,让他读书识字,后因种种原因,他辍学了。
为了以后能自力更生养活自己,1976年刚满12岁的他走上了拜师学艺的道路,跟随一个补鞋师傅学习了三年补鞋,每天早出晚归,付出了超出正常人几倍的努力。期间,看到和自己同龄的孩子还在读书求学,他消极过,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最终他选择了勇敢面对这一切,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就这样,他用他那半截的身躯,从事过补鞋,养猪等多项工作,不但养活了自己,还接济了家人。
1994年,三十而立的他有了不满足,觉得不能就这样仅仅养活自己,而是要生活得更好,能为社会做点什么。仅仅只是读了1年书的他开始学习电器维修,其中的艰难只有他自己知道,不懂电路知识就死记硬背,不认识字就向别人请教,别人都回家休息了,他还在修理铺看电路、认标识,不知烧坏了多少机器,赔了多少客户的机器。终于他熟练掌握了修理各种家用电器及电机的维修技术,目前已成为梁永镇家喻户晓的维修能手,每年纯收入达10万元左右。
靠自身努力,不等不靠,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提高了家人及自己的生活品质。但他没有忘记回报社会,他深知在身边还有很多像他这样身残无助的人,他想到了帮助他们。20xx年,他用多年的积蓄在梁永镇街道开办塑料厂,聘用员工15人,其中残疾人有14人,解决了部分残疾人的生活困难,也树立了部分残疾人的生活信心。虽然塑料厂后因市场等多种原因而关闭,但他帮助更多残疾人的想法一直没变。
20xx年春,他拖着残疾的身体,到梁永镇升平村考察,看到了大片撂荒的土地无人耕种,产生了利用撂荒土地开展农业养殖项目的念头。与升平村村民蒋新华取得联系,在该村租赁撂荒土地120亩,买了30头种牛、50头种羊、维修加固2口堰塘计70亩,放养鱼苗10万尾,新建巴山土鸡养殖场一个,存栏10000多只,累计投资达60多万元。当时,环境很艰苦,一是缺资金,这笔不小的资金除了自己历年的积蓄就是从亲朋好友处借;二是缺技术,当时在农业养殖领域还是一个“门外汉”,他想尽一切办法克服技术上的重重困难,凭着虚心求学、大胆创新的精神,逐步走出困境,在20xx年底初见成效。靠着自强自立和努力拼搏的精神改变了自身命运,开拓了一番新的事业。同时他看到升平村有几个残疾人生活依然十分贫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忠厚实在的他有一股闯劲和干劲,更有一颗乐于助人的心,他脑海中又萌生了一个想法,就是要用自己的能力再次帮助这些残疾人就业,目前在他种养殖基地有职工26人,其中残疾人24人。
残疾人本身就特别需要他人和社会的关爱,而却做到了去关爱别人。有理想、有目标,才能有未来,计划在20xx年再投入100万元,再建120亩的皂角园和70亩的葡萄园,同时加大对肉牛、肉羊养殖的投入,拓展市场,打造一个残疾人就业实训基地,更好地为当地残疾人服务。
最美残疾人家庭事迹材料 篇31
,是“龙江好人”“省级先进生产者和劳动模范”“全国先进个体工商户”获得者。1972年出生在佳木斯抚远市,是肢体三级残疾人。他从事汽修行业30年,把一个濒临破产的小工厂,发展成抚远市唯一拥有修理二类资质的企业,连续5年被评为佳木斯市“星级维修企业”。他本人先后荣获“抚远统战抗疫特别贡献奖”“抗疫先锋卓越贡献奖”“抚远县先进生产者”“20xx年度龙江最美幸福家庭”“最美创业者”“致富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89年,接手了一个濒临破产的小修车厂,改名国强汽修,开始走上了创业之路,这一干就是30年。为了提高服务效率,带领团队常年坚持学习汽修知识,不断钻研业务,及时了解和掌握领先的维修技术,服务水平和能力一直保持在先进水平。常说:“我们必须设身处地地为客户着想,尽可能去帮助他们、真心付出。用心经营,用爱服务!”坚持着牢记初心、真诚服务的理念,将企业经营得红红火火,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30年艰苦创业,30年守信经营,国强汽修得到了迅速发展。吃水不忘挖井人,他深知自己的成功得益于全国经济跨越发展的大环境,得益于党的惠民政策,得益于各级领导的关爱支持。因此,致富后他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凝心聚力,反哺社会。20__年,汶川地震,x个人捐款超x万元,组织员工捐款5000元,第一时间寄往灾区;20xx年,以个人名义向希望工程捐款5000元;20xx年7月,对抚远市的4名高考学子,给予每人每年3000元助学金,直至大学毕业;20xx年初,带领企业员工投身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全力保障疫情防控各条战线上公务车辆的维修工作;疫情防控期间,他和企业员工的足迹遍布抚远市五乡五镇,义务维修车辆达600余台,保证了全市各单位抗疫工作车辆、物资运输车辆的正常运行。
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身残志坚求发展的深刻含义,用爱心善举和责任担当凝心聚力,谱写着奉献社会助力抚远经济建设的新篇章。
最美残疾人家庭事迹材料 篇32
,男,汉族,1986年出生,四川xx人,大学专科,中共党员,现任四川xx县黎家镇搭界寺村村支部书记。20xx年一次意外事故摔伤了左手手臂,造成左手关节坏死,经过长期的治疗,成了一名肢体三级残疾人。大学毕业工作不久,凭借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当上了年薪20余万元的科技公司总经理,而且连续开设了三家品牌服装专卖店,然而,正当身边的亲朋好友都在为他事业上的成功感到高兴和自豪的时候,他却决定辞去高薪工作,跳回“农门”回家当农民。
返乡种植生态果蔬
刚回到老家的他,好不容易找到种植生态果蔬这一个好项目,却又缺乏技术和门路。虽然起步困难重重,他积极向县、乡的相关部门咨询发展政策、路子,向身边的种养殖业能人请教。
他发现大规模发展现代农业,最重要的就是将农民手中的土地流转出来,集中进行科学化的管理和使用。为此,他首先将自己老家邻近的几个社作为目标,让村民们将土地流转给他集中统一管理使用。
20xx年5月,成功创建“黎家乡残疾人创业园”,并带头成立了“文唏果蔬专业合作社”,专业种植高山绿色生态瓜果蔬菜。
20xx年建立多种利益联结模式,通过众筹、土地入股,资产收益扶贫等模式,把分散农户组织起来,解决单家独户办不了、办不好、办了不划算的许多问题,他在采取1+3+6(园区6成+贫困农户3成+村集体1成)的经营模式,在当地得到广泛相应。
带领全村脱贫攻坚
任职村支部书记后,为300多户贫困户解决增收难问题、解决群众出行难的问题、解决了全村的安全饮水问题。
截至目前,全村“一低五有”情况已全面达标,20xx年实现全村顺利脱贫。20xx年被评为广安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