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事迹材料 > 感动中国毛相林先进事迹(精品29篇)

感动中国毛相林先进事迹

发布时间:2024-01-08

感动中国毛相林先进事迹 篇1

  时代的精神时代的路

  20多年前去下庄,走了整整两天。第一天大清早从重庆城区出发,傍晚到巫山县城;第二天大清早从巫山县城出发,坐面的到镇上,在镇里等顺风车到最接近下庄的一条“车路”的路口,沿着一条接一条的田埂和山径转几个小时,傍晚时分到了下庄的“庄口”。站在山崖边往下看,下庄的房屋隐隐可见。再看去下庄必经的“挂壁路”,还没进去就开始担心自己怎么出得来。

  下庄人凿山开路的故事,那时已在全市引发巨大反响,但那条下庄人拿生命拼出来的碎石路,一下雨就会被洪水和落石砸毁。在下庄的3天,看到毛相林和下庄人仍旧信心十足,干劲十足,只是信誓旦旦之间不免流露出一些悲壮。离开下庄时,被冲毁的通村公路还没有抢通,但毛相林和下庄人坚持要从那条通村公路上送客人。

  那次用麻绳捆得严严实实,被几个人沿着陡峭的崖壁“提”出下庄的经历,20多年来不时在脑海中重现,但下庄和下庄的路与当年相比已有天壤之别。脱贫攻坚精准施策的持续发力,催生了毛相林和下庄人当年“想都不敢想”的巨变。

  仍然大山环峙地处偏僻的下庄,以一个山区小村庄的独特气质,映射出朝气蓬勃的时代精神和发展道路。

感动中国毛相林先进事迹 篇2

  强信心,走好“未来路”

  毛相林常说:“虽然现在条件好了,但下庄精神丢不得,还要一代一代传下去。下庄人的步伐不会止于打通绝壁上的天路,不会止步于脱贫路,还要走好乡村振兴的路,走上小康路!”

  为激励下一代继续奋斗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让下庄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2020__年底,毛相林积极主动向县、乡两级申请,想在下庄村建立一个下庄人事迹陈列室。

  20__年4月,在县、乡两级大力支持下,下庄人事迹陈列室在下庄村文化广场建成,广场上还屹立了一座“下庄筑路英雄谱”,上面刻着108位当年以生命挑战悬崖的村民姓名,彰显了下庄人用生命和汗水铸就的不甘落后、不等不靠、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下庄精神”,承载了毛相林这一代下庄人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

  20__年通路以后,全村有36人外出上小学、132人外出上中学,29人考上了大学。毛相林希望这些有知识、有见地、有文化的年轻人能回到下庄,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改变下庄的面貌。

  每年过年外出务工村民回家,毛相林都要挨家挨户上门为他们讲述这些年来下庄的变化,描绘下庄美好的未来,请他们回来,为下庄的乡村振兴尽心出力。41岁的杨亨均回来成立了秀葱农业专业合作社,管理下庄的桃园,探索出新的创收门路;29岁的毛连长带着女朋友一起回来,做网络直播带货;大学生彭淦回来了,走上讲台成了下庄村小的一名老师;毛相林的儿子毛连军也回来了,参与到旅游环线建设中。

  毛相林说,等他从村主任岗位上退下来,他就做下庄人事迹陈列室的义务讲解员,为大家讲述下庄人脱贫奔小康的故事。他要把下庄精神传承下去,让来到下庄的人们懂得珍惜党和国家的好政策,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建设和谐富足的美丽乡村。

感动中国毛相林先进事迹 篇3

  守初心,凿出“脱贫路”

  老下庄村坐落在巫山县竹贤乡的大山深处,四周高山绝壁合围、生存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是名副其实的“天坑村”,从“井口”到“井底”,垂直高度1100多米,外出只有一条在绝壁上的羊肠小道,到县城要走3天。

  1995年12月,毛相林接任老下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下庄的闭塞和贫困成了压在他心中的一块大石头。当时全县村级干道建设规划是由易到难,下庄的路太艰险,未列入规划,县上何时规划修路也不确定。但下庄人要想改变贫困,唯一的“突破口”就是修通从“井底”到“井口”的公路。

  看到过去封闭落后的邻村如今通了公路,家家电灯亮、户户电视响,毛相林下定决心要带领村民修路,走出贫困。在全村党员干部会上,毛相林对大家说:“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就算我们这代人穷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让下一辈人过上好日子!”

  1997年冬,毛相林带领村民在“鱼儿溪”畔正式动工修路。村民们个个腰系长绳,趴在箩筐里,吊在几百米的悬崖上打炮眼,在悬崖峭壁上放炮,炸开一处处缺口,炸出“立足之地”,稳步向前推进。

  自修路以来,毛相林身上的担子最重,白天要翻山越岭到各个工地巡查安全,晚上还要在工地上总结安排工作。为了早日修通绝壁路,毛相林最长在工地驻扎了3个月没回家。

  为了修路,毛相林不知磨破了多少双胶鞋,手上和脚上磨起的血泡鼓了破,破了又鼓。到20__年,整整用了7年时间,毛相林带领村民克服了一个个困难,终于在悬崖绝壁上抠出了一条8公里长的“天路”,修通了人们盼望已久与外面世界沟通的连接路、出行路,让村民们看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希望。

感动中国毛相林先进事迹 篇4

  用真心,蹚出“致富路”

  出山的路通了,青壮年走出了下庄。看着留在村里的老人、小孩,还有成片撂荒的土地,40多岁的毛相林留了下来。“我要在这片土地上开拓一条致富路。”

  20__年,老下庄村和两合村合并成一村,毛相林当选为新下庄村村主任。“作为群众选出来的村干部,带领大家脱贫致富,是我的本分。”在村民代表大会上,毛相林坚定地说。

  毛相林学历不高,但他知道,要脱贫致富,除了先修路还得发展产业。听说漆树值钱,他就带领几个青壮年爬上海拔1000多米的原始森林,挖回羊羔大木漆,在村里培育出2万余株漆树,没想到当年夏天树全部热死了。

  后来他又在村里养山羊、种桑树养蚕,但都失败了……

  为此,毛相林主动在村民大会上做了检讨,他也明白了“要懂科学,不能蛮干”。虽然屡战屡败,但毛相林下定决心一定要让下庄村走出一条产业扶贫的新路子。

  他请来县里农业专家对下庄的气候、土壤环境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确定了发展柑橘、桃树、西瓜三大产业。为打消村民顾虑,他积极争取县农委补助,组织村民代表到曲尺乡实地考察柑橘产业,还率先种植10亩柑橘,并让开车跑运输的儿子到邻近的奉节县自费学习技术,无偿为村民提供技术支持。几年下来,全村种下650亩柑橘,按照“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产业+农户”的模式,成立专业合作社进行统一管理,500多亩已挂果,每年给村民增加收入200万元左右。

  20__年村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670元,是修路前年收入的40多倍。毛相林带领村民历时15年,探索培育出“三色”经济,发展乡村旅游,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蹚出了一条“致富路”。

感动中国毛相林先进事迹 篇5

  毛相林11月初接到去北京的通知时,他正牵头实施村里的污水处理项目,在柑橘园里打了40个粪坑,将全村的人畜粪水全引到果园。这样,既灌溉了果树,又避免了河水污染。

  “粪坑一定要保证不漏水!”出发前,毛相林召开了班子会议,除了污水处理项目的事情,他还安排村里柑橘园最后一次喷药,以及核桃树修枝、刷白,庭院花台美化等工作,“这几天天气好,抓紧办,每样工作都要有人监督落实。”

  10日上午,毛相林出发前又去了柑橘园、污水处理施工现场、人居环境整治庭院等地检查了一遍,并一一做了交代。中午12点,他才出发赶往万州五桥机场,乘坐下午4点30分的飞机前往北京。

  在央视演播厅,毛相林聆听了“全国脱贫攻坚模范”、湖南省株洲市政协副主席、炎陵县委书记黄诗燕9年多时间扎根脱贫一线,带领干部群众脱贫的事迹;随后,他与下庄村民彭仁松、杨亨双、彭淦、毛连长,驻村干部陈天艳一起讲述了在下庄修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故事。

  “相比黄诗燕书记,我还做得不够。”毛相林说,“为老百姓谋幸福就是我的梦想,在下庄干出个样子来,才对得起跟我一起修路的群众和6位献出生命的英雄。”

  11日晚上,毛相林给村党支部副书记杨元富打了个电话,了解柑橘树用药的事情,他叮嘱一定要用生物农药,勾兑比例莫搞错了。柑橘方面,毛相林现在最牵挂两件事,一是眼下用药杀红蜘蛛,这关系到明年果树的长势;二是今年柑橘产量达到了50吨,他得找销路卖出去。出发前,毛相林专门用手机拍了一张柑橘挂果的照片。碰到熟人,他就拿出来给对方看,推销下庄的柑橘。

  “马导,你这节目还是帮忙宣传推广下我们下庄的柑橘嘛。”人在北京,毛相林心头挂念的还是下庄的事儿。憋了一晚上,他觉得要是央视能让下庄柑橘露个脸,村里柑橘销售的事儿,就能成了。12日一早,毛相林找现场负责的马导说了这事,“得到答复,我心头轻松了很多。”

  12日下午,参加完发布仪式,毛相林直奔机场回到了重庆主城。13日一早,他赶回下庄。

感动中国毛相林先进事迹 篇6

  张顺东、李国秀夫妻俩都是一级残疾。丈夫右手和双脚先后截肢,只剩下一只左手;妻子生下来就没有手,只有一双脚。在常人眼里,他们并不适合组建家庭。

  “当初,我到她家提亲时,她哥哥不同意,她本人也不同意,怕两个残疾人在一起无法生活。”张顺东说,他并没有放弃,最终以真诚打动了她,组建了这个特殊的家庭。

  结婚后,他们经历了短暂的甜蜜,但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相继而来。家里贫穷、住房破旧,感觉“日子过得像爬大山一样难,两人想死的心都曾有过,觉得自己的命实在是太苦了”。

  随着两个孩子的出生,一家人生活更是雪上加霜。李国秀常常流着泪说:“我这一生最大的亏欠,就是不能给孩子一个拥抱。别人家的孩子都是用双手抱大的,而我家的两个孩子是用双脚抱大的。”

  “我是你的手,你是我的脚”

  家中有小是个宝,儿女是全家人的希望。“决不能把贫困传给下一代,再苦再难也要供孩子读书。”

  不论天阴还是下雨,常常是别人还没有起床,夫妻俩就上山找猪草,下地种庄稼。

  “靠养牲口、种庄稼增加收入,是我们靠自己努力能够做到的。”张顺东说,妻子虽然没有双手,但她的脚像手一样灵活、有力,煮饭、喂牲口、针线活等家务,她样样能干;除草、收花生、种红薯等农活,她样样在行。

  夫妻同心,黄土也能变成金。面对困难,张顺东总鼓励妻子说:“我是你的手,你是我的脚,没有什么坎过不去。”夫妻俩就这样相互扶持着走过了一个个春夏秋冬。

感动中国毛相林先进事迹 篇7

  今年的夏天特别热,但还是热不过苏炳添,亚洲飞人、中国短跑男神……这些称号让苏炳添成为微博、微信上的热词,成为频频刷爆朋友圈的当下红人。这位仅仅有着1米72身高的大男孩,让国人刮目相看的同时,更让世界侧目———黄种人的“极限速度”是怎么突破的?全球短跑专家纷纷惊叹小个子跑出的“中国速度”。

  当苏炳添正被世界瞩目时,他回到了家乡———中山,见到久别的父母,他说,很想念家里人,想好好陪一下父母,安安静静休息一下。没有荣归故里的张扬,没有载誉归来的豪言壮语,有的只是对家人的牵挂,对未来体育事业的思索。这就是中山人,敢想敢思敢为天下先,这是中山先贤留下来的精神特质,它被中山人很好地继承,而苏炳添用自己特殊的方式在百米赛场上将这一精神特质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正因为这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让苏炳添一次次创造奇迹。苏炳添说,一开始,他的短跑事业并不顺利,而自己的进步源于起跑技术和前半程跑法的改变,即从以前先出右脚改为先出左脚,并且重点训练了30米至50米,以及50米至70米两段途中跑技术,两项技术的改变让他进步飞速……看起来,这里面似乎没有太多秘密,更多的是一种善于发现问题,不断尝试改变,甚至不断创新的过程。我们看到的是9秒99,而我们看不到的是9秒99背后的汗水与泪水、煎熬与奋斗,苏炳添用成绩证明亚洲人同样能站在百米决赛的跑道上,用成绩展示出“敢为人先、不断超越、奋勇拼搏、为国争光”的“苏炳添精神”。

  “添仔回来了!”家乡人在朋友圈里欢呼、祝福,平静下来,作为苏炳添的家乡——中山需要这种“苏炳添精神”,它带给家乡人骄傲的同时,带来希望,激励着中山各行各业砥砺前行。

  中山,曾创造出可喜的成绩,但成绩代表着过去,如今的中山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有机遇同时面临挑战和压力。如何破局,是否能从苏炳添的身上看到些什么,是否能像全球短跑专家研究苏炳添一样来研究学习些什么,“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加快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像苏炳添那样发现问题的同时敢于改变,敢于尝试,敢于创新,从而推动中山新一轮大发展。

  我们相信,香山先贤们留下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特质,不仅仅在苏炳添身上传承,同时会在每一个中山人的身上传承,成功没有秘密,成功靠的就是这种在苏炳添身上完美呈现的“敢为人先、不断超越、奋勇拼搏、为国争光”精神。我们希望这种精神不仅是带来9秒99的快感,朋友圈里的雀跃,而是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凝心聚智,将中山推向最美的巅峰,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每一天都感受到9秒99被不断刷新的愉悦.

感动中国毛相林先进事迹 篇9

  在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杨振宁博士发表的《父亲与我》一文中曾经特别提及过一件事:

  “我九、十岁的时候,父亲已经知道我学数学的能力很强。到了十一岁入初中的时候,我在这方面的能力更充分显示出来。回想起来,他当时如果教我解析几何和微积分,我一定学得很快,会使他十分高兴。可是他没有这样做;

  我初中一与初中二年级之间的暑假,父亲请雷海宗教授介绍一位历史系的学生教我《孟子》。雷先生介绍他的得意学生丁则良来。丁先生学识丰富,不止教我《孟子》,还给我讲了许多上古历史知识,是我在学校的教科书上从来没有学到的。下一年暑假,他又教我另一半的《孟子》,所以在中学的年代我可以背诵《孟子》全文。”

  在他的自传中又写道:他在中学阶段念书时,父母要求他背诵孟子。当时的他没有选择说不的权利与勇气,只好勉为其难,把整本孟子装进记忆中。他上大学后,学习自然科学,一路走来极为顺利,并获得国际的肯定。但是,说来奇怪的是,他幼年时所背的孟子,在成年之后,居然成为他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换言之,孟子的话在他心中形成一套价值系统,每当他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都会提供明确的答案。因此,影响他最深的,并不是他所专长的物理学,而是两千多年前孟子的思想。

  杨振宁博士在科学研究中重大思路的形成也得力于中国古代文化理念:我之所以怀疑O.Laporte的奇偶不灭定律,这和我在西南联大读《易经》的心得有关。《易经》中既有阴、阳相似的道理,同时却也有阴阳消长或阳盛则阴衰,阴盛则阳衰,剥久必复,否极泰来的道理。类似杨振宁先生的例子还有很多,这就是文言文传递的中国古圣先贤智慧经验所蕴含的潜在力量!

  可以看出,在科学创新过程中,联想只能与已有知识发生关联。能够在科学创新中发挥借鉴作用的知识,则进一步说明经典的潜在力量。

感动中国毛相林先进事迹 篇10

  一个只念过几年私塾的女人,在儿子6岁以前就教会他认3000个字,这个女子想必应有绝顶的聪明。杨振宁就是靠这样一个妈妈启蒙的。一个78岁的大科学家如此深情地回忆自己没有受过任何新式学堂教育的母亲,那情景让人感动。

  “我母亲1896年出生在安徽合肥,她小的时候还裹过脚,到了民国的时候,才又把脚放开了,所以她的脚不是三寸金莲,但那是一双变形了的脚,我每一次看见她的脚,都觉得非常难过。她念过几年私塾。我认识的头3000个字是母亲教会的,那时候父亲在芝加哥大学留学,只有我跟母亲住在一起。我认识了许多与我母亲一样的旧式妇女,我很佩服,她们受到了中国传统礼教的影响,而对于这些礼教,有坚定的信念,这个信念今天讲起来,有人会认为是愚忠愚孝,可是假如你抛开这个价值观,这个所谓愚忠愚孝的力量是无穷大的。

  “那么,到了比她年轻一辈的男人或者女人,我想这个坚强的意志,渐渐地没有了,这是因为整个世界都在向另一个方向走。所以你如果要问我,说我母亲除了养育我,除了教我3000个字,还给我留下了什么呢?我想,她留下的,是使我了解到有坚强意志的信念,是一种无比的力量。”

感动中国毛相林先进事迹 篇11

  张定宇:步履蹒跚与时间赛跑,只想为患者多赢一秒;身患绝症与新冠周旋,顾不上亲人已经沦陷。这一战,你矗立在死神和患者之间;那一晚,歌声飘荡在城市上空,我们用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陈陆:最先出发,时刻抵达,为危难的乡亲奉上最好的年华。欠身体一台手术,欠妻子一个告别,欠父母一次团圆。洪水汹涌,你是浪尖上的逆行者,大雨过后,你是天空中灿烂的霞。

  张桂梅:烂漫的山花中,我们发现你。自然击你以风雪,你报之以歌唱。命运置你于危崖,你喂人间以芬芳。不惧碾作尘,无意苦争春,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达倔强。你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

  万佐成、熊庚香夫妇:微弱的灯,照亮寒夜的路人;火红的灶,氤氲出亲情的味道。这陋巷中的厨房,煮沸担心和苦涩,端出温暖和芬芳,惯看了悲欢离合,你们总是默默准备好炭火。

  王海:在朝阳下俯冲,迎着西风开火。空中的尖刀,以一当十;疆土的坚盾,巡天卫国。山河已无恙,祖国的雄鹰已飞得更高,你刻在机身上的星星,是战士们的巡航坐标。

  汪勇:没有人能百毒不侵,热血可以融化恐惧;没有人是生来的勇者,责任催促你重装上阵。八方统筹,百般服务。你以凡人之力,书写一段传奇。

  谢军:滴答,滴答,中国在等待你的回答。你的夜晚更长,你的星星更多,你把时间无限细分,你让速度不断压缩。三年一腾飞,十年一跨越。当第五十五颗吉星升上太空,北斗,照亮中国人的梦。

  叶嘉莹:桃李天下,传承一家。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毛相林:绝壁上打响了抗争命运的第一炮,山坡上种下了向往美好的第一棵苗。不信天,不认命,你这硬实的汉子,终于带着乡亲们爬出这口井。山到高处你是峰,路的尽头是家园。

  国测一大队:六十多年了,吃苦一直是传家宝,奉献还是家常饭。人们都在向着幸福奔跑,你们偏向艰苦挑战。为国家苦行,为科学先行,穿山跨海,经天纬地,你们的身影,是插在大地上的猎猎风旗。

感动中国毛相林先进事迹 篇12

  “陈陆告诉我,他愿意在一线成长,锻炼。他始终扎实干事、努力工作、带领队伍冲锋陷阵,而对自己个人名利看的却很淡。”

  合肥市消防救援支队支队长王劲峰这样评价自己的兵。

  20__年3月21日,按照党中央改革决策部署,原公安消防部队、武警森林部队转制组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由应急管理部领导管理。

  王劲峰说,改革难免会有个别人产生迷茫。然而陈陆像绝大多数人一样,选择了坚定地留下来。

  “陈陆曾告诉我,在救援现场取得胜利,透过人民群众赞许的目光,我获得了成就感,真正体会到为人民服务的快乐,所以陈陆不是在为自己工作,消防部队改制,但他始终也不曾忘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王劲峰说道。

  陈陆牺牲后,被应急管理部评定为烈士、追记一等功,被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党委追授“全国消防救援队伍优秀共产党员”,被安徽省委追授“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被共青团安徽省委、安徽省青联追授“安徽青年五四奖章”,被安徽省总工会追授“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被合肥市劳动竞赛委员会、市总工会追授“合肥市五一劳动奖章”。

  陈陆身穿“火焰蓝”,踏出了一条新时代的英雄路。

感动中国毛相林先进事迹 篇13

  陈陆在微信朋友圈20__年1月9日发了四张照片,是还在襁褓中的儿子。

  这是他微信且仅有的一条更新。

  陈陆牺牲后,孩子似乎也发现了父亲的“缺席”,开始吵着要爸爸了。

  如今,陈陆妻子在悲痛之余最挂念就是他们爱情的结晶——儿子。“我和公公婆婆现在共同的目标,就是把孩子带好,带大。”妻子说道。

  回看陈陆一家,澎湃新闻也在公开报道中了解了这个家庭的平凡与不平凡。

  20__年,安徽媒体中安在线推出“我家70年”专栏,其中就介绍了陈陆的家庭。

  报道称,“陈陆是庐江消防大队的一名指挥员,爱人是合肥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后勤处助理员,爸爸妈妈分别来自边检和公安,外公是抗美援朝的老兵,这让‘制服’成了一家人的主色调。”

  20__年,消防、边防分别进行了改制换装,陈陆的消防制服由橄榄绿变成了火焰蓝,妻子的边检制服也由橄榄绿变成了警服蓝。而在此之前,陈陆和妻子是双军人家庭。

  陈陆的爸爸陈立山是第一代安徽边防军人,见证了安徽边防从刚刚组建的一无所有,到如今的快速发展。

  火灾、危险化学品泄漏、交通事故、建筑坍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和群众遇险事件,地震、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消防队员始终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时候冲锋在前,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给人民以力量。而作为消防队员家属的妻子,对消防职业的危险和繁忙有着更切身的体会。由于工作特殊,结婚九年来,她和陈陆从未在一起过除夕。

  妻子即将临盆、阵痛入产房时,恰巧庐江一厂房失火,陈陆在执勤一线指挥无法抽身。

  陈陆生前为儿子准备的礼物——消防车模型合肥市消防救援支队供图陈陆每两周回家一次,儿子分不清哪个星期,每到周五就会问,“爸爸这周能不能回来?”虽然当时儿子只有3岁,但一看到消防车,就会喊“爸爸、爸爸”。在陈陆空荡荡的办公室里,一个崭新红盒子里放着陈陆给儿子特意准备的礼物——一辆消防车模型。

  “军人,意味着奉献和牺牲。一切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他的牺牲,是为了人民的利益。”父亲陈立山依旧保持着军人的那份坚强,只是在回忆起自己的儿子时无声的抹着眼泪。

  “我们要把孙子培养好,像他爸爸一样,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陈立山说。

感动中国毛相林先进事迹 篇14

  何为梦想?敢梦敢想是目标实现的奠基石。因为有梦想,所以有激情;因为有激情,所以有动力;因为有动力,所以有坚持;因为有坚持,所以有成功。

  汤洪波用11年的奋斗实现了“飞天梦”,他把自己为数不多的11年投入在他热爱的事业中,这既是挑战也是坚守。

  他用11年的时间去赌,赌一个可能没有结果的未来;他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中默默坚守了好多年。

  也许在他看来,这既是无法推脱的责任,也是义不容辞的使命。

  杨洪波也是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收入全靠家里的那10多亩地。孝心爆棚的他不忍心看自己的父母在田地里干活,所以他从小就下田地干活。不仅如此,他还帮家里人做家务活。初中正是青少年、攀比、享乐、叛逆的时期,而他并没有,他早晨起早为了烧火做饭。父亲也经常告诉他做事要勤快。

  “不插完这丘田不准回家吃饭,不割满一担鱼草不准休息”,这不只是父亲的言行教导,也是自己得以深刻领悟的源泉。吃过生活的苦,所以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中不管多累都不叫苦。这份“称不上”苦的事业源自于他的追求,源自于他的教养,源自于他的韧性。

  汤洪波高三毕业毅然决然的选择了“招飞考试”这条路。1995年成功入选飞行员的他,有着孩子般的天真与稚嫩,或许这就是青春的模样。年仅19岁的他开始了飞天之路,在这条“重重艰难困苦”的路上他对自己的选择从未动摇过。在八年艰苦训练之后,终于不负众望,圆自己所梦,成为飞行大队的领班人。成为飞行员是汤洪波的“小梦”,当“小梦”扎根的那一刻,他开始了自己的“大梦”之旅,从飞行员到航天员的转化需要一个更加艰辛的过程。

  一切从零开始,严苛的训练、艰辛的条件、无数个累到瘫倒的日日夜夜,这是汤洪波的选择。数不尽的艰难困苦在他身上上演,他没有一丝抱怨,他只知道坚持下去会离他的梦想越来越近。

  终于,在20__年他入围我国第二批预备航天员,这就是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

  “不怕吃苦,能吃苦,能坚持吃苦”是对他最好的诠释,

  从20__到20__,11年的时间他经历了常人难体会的辛苦。野外训练,剥脱睡眠训练等等,更艰难的是在不确定未来之路会如何的同时,他还必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是努力,而是必须。就怕因为一个行为得不到位就断送了自己的航天之路,他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心。

  在等待这条坐立不安的路上,他一直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未知的一切。对他而言,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是他的热爱,因为是他的选择;因为这是社会的命脉;因为这是国家的希望。他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在他飞行过程中用过的头盔自始至终都陈列在他办公室最显眼的地方。

  “要向上生长,先要向下扎根”,这是汤洪波的信念,

  鼓励着新一代青年也要在自己的选择中坚持不懈,在自己生命里熠熠生辉。坚持不只是一个话题,更是一种行动,杨洪波的成功,源自于他的坚持和努力,这就是他最重要的因素。

感动中国毛相林先进事迹 篇15

  他是功勋卓著的革命功臣,14岁参军,身经百战,屡立战功,在朝鲜战场失去了四肢和左眼;他是顽强不屈的生命斗士,18岁重残,以惊人的毅力,实现了生活自理,主动放弃荣军院的特护待遇,回到家乡参加生产建设;他是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带头人,24岁担任村支书,带领群众治山种树,打井修渠,架电办学,一干就是25年,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建成了当时全乡的先进村;他是当代中国的保尔,49岁离职后,以特残多病之躯,创作出版了长篇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这个人就是朱彦夫,一个身体残缺,却又无比健全高大的人!

  事迹报告会上的每一个人都给我们展现了朱彦夫的一个侧面:他是党支部书记的好榜样。他是永远的战士。他是父老乡亲的贴心人。他是儿女心中的明灯。他是精神高地的坚守者。而这些连起来就是一个立体的,有血有肉的朱彦夫。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以苦为乐,朱彦夫创造了人生一个又一个奇迹。

  当党支部书记的25年间,他自掏腰包办夜校、自当教员教群众识字,兴办学校、发展教育事业;他兴修水利、平坡造田、种植林果,修路架电、发展农业,带领群众走上致富之路;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坚持特殊家庭每个成员不搞特殊,常常倾已所有接济病困群众。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当干部就是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就是要一心为群众着想、为百姓谋福的诺言。无论是在与敌人拼杀的战场,还是与命运搏斗的人生战场,还是与自己较劲亲笔写书,他都是一个永远在厮杀的战士。在他身上散发着为国家为人民的利益甘愿牺牲的凛然正气,体现着一个特残军人自强不息、挑战生命极限的精神信念和奋斗历程!

  感动之余,我们应该是思考如何向朱彦夫学习,以他为榜样,开始拔高自己人生的高度。我要像他那样,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想群众所想,帮群众所需,从实际出发,真抓实干,艰苦创业,不图虚名,不辱使命。我想,我们要像他那样,胸怀远大理想抱负,不畏艰难,勇于拼搏,敢于担当,书写精彩人生。

感动中国毛相林先进事迹 篇16

  6月16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助理季启明宣布,经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瞄准北京时间6月17日9时22分发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备份航天员为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

  翻看已确定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3人简历,进行首次飞行的航天员汤洪波系湖南湘潭人,20__年5月入选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是首位飞向太空的湘潭籍宇航员。

  杨洪波,男,汉族,籍贯湖南湘潭,中共党员,硕士学位。1975年10月出生,1995年9月入伍,199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大校军衔。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大队长,安全飞行1159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20__年5月入选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20__年5月,入选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20__年12月,入选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乘组。

感动中国毛相林先进事迹 篇17

  朱彦夫,在战争过程中,失去了双手、双脚,左眼失明。他身残志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迟浩田上将专程看望他时,称他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并称赞他“虽然失去一只眼睛,但更能把人生看得透彻。”一部长达4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使他成了全国的新闻人物。近日,笔者专程赴山东沂源县,采访了朱彦夫。

  特残英雄赢得幸福爱情

  1947年,山东省沂源县金星乡张家泉村15岁的朱彦夫光荣参军,并于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和解放上海的战役。1950年,_战争爆发后,他奔赴朝鲜战场。在二五0高地狙击美特种师的激战中,他失去了双手、双脚,左眼失明,身受7处重伤,住进了泰安荣军医院。

  入院后,他想起自己已成为一个生活难以自理的残疾人,不由得对生活和前途悲观失望,多次自杀,因医护人员及时发现而未遂。“在祖国和事业不需要你献出生命时,自杀就是背叛祖国、背叛党啊!”医院马政委的一席话一下子让他清醒过来。从那后,他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从1950年到1956年的6年中,先后做了47次手术。

  1956年,特等伤残军人朱彦夫谢绝了组织送他到疗养院生活的决定,坐在一辆破旧的独轮车上返回家乡后,他年老多病的母亲不禁黯然神伤,说:“儿啊,娘身板不好,实在是拉扯不过来,娘怕养活不了你啊,你还是回疗养院去吧!”望着母亲瘦弱的身躯,他深知母亲的苦衷。

  一天夜里,他在窗下对住在另外一间房子里的老娘说:“娘,疗养院里来车接我了,我走了,你把门锁上吧!”老母亲蹒跚地走进小房子里,划着火柴照了照床上,没有人。她喃喃自语:“老天爷保佑俺儿活得好好的”然后锁上了房门。躲在一个破筐里的朱彦夫听到母亲回房的声音,才艰难地爬回床上。从此,10来斤生地瓜干,半盆水伴着他度过了一个月。最后水没有了,地瓜干没有了,他饿倒在房门边。也许是老天爷格外垂青这位不幸的年轻人,他命不该绝。几天后,当时任沂源县民政局局长的武宪德前来看望朱彦夫,听老人一说,立即意识到出事了,撞开小房门后,见朱彦夫已昏死在渗进的雨水里经过抢救,朱彦夫再次摆脱了死神的纠缠。当武宪德与妻子说起此事时,他的侄女_在旁边听得泪水涟涟。几天后,她执意让姑父带她去看望朱彦夫。一进门,就见朱彦夫正用腋窝夹着两副拐杖艰难地走动,每移动一步,都显示出他的顽强毅力。跌倒了,爬起来,双腿和双臂的断截面摔得鲜血淋淋。_被这种精神深深震撼了。“俺扶你!”她脱口而出,并快步冲上去扶住欲倒的朱彦夫。

  回去的当天夜里,这位生性倔强的姑娘失眠了。在她的脑海里,始终是朱彦夫艰难地煅炼生活自理能力的情景。“他是人民的功臣,俺有责任照顾他!”这晚,她下定了决心。

  次日,她把这一想法向父母亲和姑父讲了。然而,父母不无担忧地说:“你嫁给他,今后咋样活?这可不是小事,你得想清楚。”_动情地说:“朱彦夫是功臣,这么可怜,俺心里难过啊!俺身子壮实,到生产队挣工分,能养活一个家。他为了保家卫国,把双手双脚和左眼都搭上了,为了他,俺受再多的苦又算了什么呢?爹,娘,还有姑父,俺这样做,只是为了让他活得好一点啊!”面对此情此景,忠厚老实的爹娘还能说什么呢?武宪德局长深思良久,说:“孩子,你的心思我懂,可婚姻大事不能一时冲动,要慎重啊!”“姑父,俺是反复考虑过的,俺一辈子也不后悔。”“好吧,我过几天跟朱彦夫说说。”

  朱彦夫一听武局长提亲的事,目光一亮,但马上又暗了下来。“武局长,俺是个废人,不能连累她。”不管武宪德怎么说,朱彦夫就是不松口,武宪德回去后把情况如实告诉了侄女。_说:“姑父,他怕拖累俺,俺明天到他家去亲自和他说。”

  _还是不由分说地来到朱彦夫的家,一到他家,_一边搀扶着他练习走路,一边跟他聊天,两个人很谈得来。通过几天的接触,_从他的表情中读到了他对爱情的渴望和一种深深的自卑。“你是国家的功臣,俺有责任照顾你。你怕俺受苦,可俺从小就苦惯了”“你别再傻了,俺没手没脚左眼又瞎了,你跟了俺,今后咋办啊?俺配不上你啊”_恳切地说:“俺的脚就是你的脚,俺的眼就是你的眼”

  一年后,在_的帮助照顾下,朱彦夫的生活已基本能自理,同时,她买来字典,帮助他识字。两人之间也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不久,在武宪德局长的撮合下,二人喜结良缘。婚后,他们相继有了四女一男五个孩子。_用自己博大无私的爱,无微不至地温暖着朱彦夫的心,令他感到了生活的无限美好。“希永,没有你,就没有俺朱彦夫的今天,只是拖累了你,俺心里不安。百年之后,俺做牛做马报答你”1956年9月的一天,朱彦夫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面对贫穷的村民和时刻关心自己的党组织,他暗下决心:“我要为群众干点力所能及的事,让乡亲们过上温饱日子。这个目标我一定要走到底,就是死上几次,也心甘情愿。”

感动中国毛相林先进事迹 篇18

  1944年,杨振宁在西南联大念完六年书后,教了一年中学,教学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班上一个女学生,叫做杜致礼。那一年,杜致礼17岁,后来她成了杨振宁的太太。

  杨振宁出国的时候,并没有跟杜致礼谈恋爱。但是对于她的美丽与大家闺秀的风范还是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两年之后,杨振宁与杜致礼在普林斯顿惟一的一家中国餐馆中不期而遇,两人竟然都有了“过电”的感觉。他们后来认为,这恐怕就是前生的`姻缘吧。

  这场姻缘不仅给了杨杜两人终生的幸福,还意外地让天各一方,似乎永世不得相见的岳父岳母有了晚年14个春秋的团聚。成为国共战争史上一首黄昏的恋歌。

  1948年底,时任国民党徐州“剿总”副总司令的杜聿明以赴刑场的心情上战场,兵败被俘,两次以砖头猛击头部,自杀未遂。蒋介石得此消息,也不免心恸垂泪。但不料想,杜将军进了共产党的监狱,几年之间,便彻底“赤化”,于1957年被第一批特赦释放。蒋介石颜面尽失,雷霆震怒,不准许杜的夫人曹秀清和子女出入中国台湾。曹秀清带着婆母和5个儿女在台北生活十分窘迫。为了兑现当年蒋介石手谕的许诺,曹秀清曾找过宋美龄、张群等人反映自己的处境,然而均未结果。

  1957年,曹秀清突然接到女儿杜致礼和女婿杨振宁的信。说:“您的‘老朋友’与我通信了,他非常关心您,惦念着你们母子的安全。”曹秀清幡然领悟到“老朋友”就是令她朝思暮想、魂牵梦绕的丈夫杜聿明。

  曹秀清清楚,她只有取道美国才可能见到她的“老朋友”。于是她向中国台湾当局提出了要求去美国看望女儿的请求。但蒋介石却“关照”:“杜聿明的妻子儿女不得再离开中国台湾!”

  1958年初的一天,宋美龄突然派车接曹秀清到士林官邱。见面时宋美龄握住她的手说:“杜夫人,恭喜你女婿获得了诺贝尔奖,你该去美国看看他呀!”曹秀清喜出望外。宋美龄接着说:“杜夫人,希望你从美国回来时,把杨振宁也带回中国台湾,让他协助蒋‘总统’反攻内地。”这时,蒋介石也走进屋内问:“孩子们怎样?你的身体可好?”

  曹秀清沾了女婿的光,终于获准去美国探亲了,期限为半年,逾期不归,罚以巨款。为防不测,中国台湾不允许她带子女,还特意找了两个位置相当高的人作保。1959年,曹女士来到美国,再也没有返回中国台湾。

  杜聿明获释后最大的愿望就是妻子能来内地与他团圆。然而曹秀清却一直心存疑虑,丈夫以败将之身,寄人篱下,能有什么好日子?她不相信按丈夫的性格,他会真心留在内地。因此她写信给丈夫,劝他不要强求自己。当她终于明白丈夫铁心扎根内地并非权宜之计时,她于1963年10月回到了北京,甘愿与丈夫一起过清贫的日子。临回国前,她听说内地物资比较匮乏,写信问丈夫需要什么?丈夫想知道能贮存食品的冰箱是什么样,于是杜夫人为其从美国带回了当年很奢侈的一件家用电器。血海硝烟中厮杀了大半生的杜聿明无论如何没有想到,他们家因政治原因导致的夫妻隔绝,竟因为物理的原因,因为一项诺贝尔奖而化解消融。

感动中国毛相林先进事迹 篇19

  张顺东的感激不是挂在嘴上的,他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回报社会,他主动参与服务群众的工作,作为坪子村的残疾人联络员,张顺东尽职尽责工作,为坪子村135名残疾人提供联络服务。在这些残疾人之中,张顺东本身已经是残疾程度很高的了,但他坚持为他人着想,能自己上门的绝不让其他残疾人自己跑路,在村里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独臂的他骑着小三轮车一家一户地到残疾人家里收材料,每当有人劝他不要这样奔波时,憨厚的他总爱这样回答:“他们和我一样有残疾,到我这里交材料很不方便,我有车我多跑跑就行了”。正是因为他的贴心和负责,他在坪子村群众心中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联络员。

  其实,张顺东夫妇最难能可贵的地方是他们不但能直面自己的残疾,还能用自己的经历去鼓励人,他常常说:“既然命运注定自己残疾,就不要做无谓的自卑和痛苦;一根草顶一颗露水珠,相信每个人只要自立自强,都会像小草一样活下来。”村里开展“三讲三评”时他也被当成活教材,他总会补充一句:“我这样的都能脱贫,大家也一定能。”他的鼓励让很多人都更有信心了,也改变了很多人等靠要的思想。

  张顺东一直知道美好生活是等不来的,所以夫妻俩从来都不等不靠,他们努力生活、奋力拼搏,对于这几年的变化。他们总是感慨地说:“如果没有党和政府的帮助,我们最少要再过10年才可能会有今天的样子,我们很感激。”现在,张顺东买了一台电脑,积极参加残疾人电商培训,希望把更多特色农产品放到网上去销售,找到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党的政策好,我们很幸福。”张顺东说,妻子用双脚一针一针绣出了“感恩党、听党话、跟党走”“忆党史、颂党恩、跟党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永远跟党走”4幅刺绣,字字句句都是心里话。

  夫妻同心,黄土也能变成金。结婚二十多年来,夫妻俩相依为命,克服了种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照顾年迈的老人、年幼的孩子和失去双亲的侄儿侄女,让他们安心幸福地生活在夫妻俩的庇护下。同时,以百倍甚至千倍的努力,成为光荣脱贫户、成为脱贫楷模,他们用“孝”和“爱”诠释了人间最美真情。

  张顺东夫妇荣获20__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20__年全国文明家庭、20__年度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人物、20__年全国最美家庭等称号,入围“云岭楷模”候选人,20__年荣获第八届云南省道德模范。

感动中国毛相林先进事迹 篇20

  “是啊,当干部只凭一个好思想还不够,就和管好一个家庭一样,还得会出出主意打打谱儿,想些法儿多收入些。更得有些威信、威力才行啊。”老村长说道。

  沉默,好一阵子沉默……

  “哎,朱彦夫大叔行不行?”坐在后面的保管小寇响亮地说道;“朱大叔是人民功臣,咱村里老老少少哪个不尊重他?再说,大叔回村以来,不吃老本还立新功,变着法儿要为乡亲们办好事,又是办图书室,又是办夜校,还动不动拿自己的钱为别人治病救急……”

  小寇一席话之后,大家七嘴八舌都说让朱彦夫干准行。

  “胡闹!”刘书记板起脸来说道:“怎么能让他干呢?咱有胳膊有腿的干起来都很吃力,他这样一位‘特残’功臣咋干再说,休养所刘所长上几次来,每次都嘱咐要好好照顾他。不行,绝对不行。”

  停了一会,老村长说道:“刘书记,我数算来数算去,也只有这么办了。让彦夫干,只要他在家里出出主意打打谱儿指挥指挥就行,不用他亲自出去干。只要他给撑着架子,有啥事俺登门找他商量,有啥问题解决不了的就到他家里去解决,只借他个威望就行。”

  刘书记又点燃了一支烟。

  朱彦夫深感事情突然,一直没做声的他这时语气平缓地说道:“不是我不愿干,感谢同志们这么看得起我,可我残情太重,为人民服务真是有心无力,哪有蹲在家里干支书的?”

  听到这里,刘书记掐灭烟头,站起来说:“通过讨论,我看得出同志们对这次班子改选工作是重视的,也是积极的,都想选出一个好的带头人,好的支部班子。围绕着能否让朱彦夫同志出任村支书,同志们谈了很多很好的建议。最后,我看咱就来个一锤定音,举手表决吧。”

  党员们齐刷刷地举起了手。

  “全部通过,请放下手。”刘书记笑道。

  之后,根据张家泉村党员的实际情况,由刘书记提名,举手表决通过了支部另两名委员的选举。

  这时,太阳已经高高地挂在了蓝蓝的天空,新的一届村党支部班子成立了。从此,这被群众称之为“好汉子不愿干,赖汉子干不了”的村党支部书记的担子便重重地压在了朱彦夫的肩上。

感动中国毛相林先进事迹 篇21

  夏天特别热,但还是热不过苏炳添,亚洲飞人、中国短跑男神……这些称号让苏炳添成为微博、微信上的热词,成为频频刷爆朋友圈的当下红人。这位仅仅有着1米72身高的大男孩,让国人刮目相看的同时,更让世界侧目———黄种人的“极限速度”是怎么突破的?全球短跑专家纷纷惊叹小个子跑出的“中国速度”。

  当苏炳添正被世界瞩目时,他回到了家乡———中山,见到久别的父母,他说,很想念家里人,想好好陪一下父母,安安静静休息一下。没有荣归故里的张扬,没有载誉归来的豪言壮语,有的只是对家人的牵挂,对未来体育事业的思索。这就是中山人,敢想敢思敢为天下先,这是中山先贤留下来的精神特质,它被中山人很好地继承,而苏炳添用自己特殊的方式在百米赛场上将这一精神特质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正因为这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让苏炳添一次次创造奇迹。

  苏炳添说,一开始,他的短跑事业并不顺利,而自己的进步源于起跑技术和前半程跑法的改变,即从以前先出右脚改为先出左脚,并且重点训练了30米至50米,以及50米至70米两段途中跑技术,两项技术的改变让他进步飞速……看起来,这里面似乎没有太多秘密,更多的是一种善于发现问题,不断尝试改变,甚至不断创新的过程。我们看到的是9秒99,而我们看不到的是9秒99背后的汗水与泪水、煎熬与奋斗,苏炳添用成绩证明亚洲人同样能站在百米决赛的跑道上,用成绩展示出“敢为人先、不断超越、奋勇拼搏、为国争光”的“苏炳添精神”。

  “添仔回来了!”家乡人在朋友圈里欢呼、祝福,平静下来,作为苏炳添的家乡——中山需要这种“苏炳添精神”,它带给家乡人骄傲的同时,带来希望,激励着中山各行各业砥砺前行。

  中山,曾创造出可喜的成绩,但成绩代表着过去,如今的中山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有机遇同时面临挑战和压力。如何破局,是否能从苏炳添的身上看到些什么,是否能像全球短跑专家研究苏炳添一样来研究学习些什么,“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加快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像苏炳添那样发现问题的同时敢于改变,敢于尝试,敢于创新,从而推动中山新一轮大发展。

  我们相信,香山先贤们留下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特质,不仅仅在苏炳添身上传承,同时会在每一个中山人的身上传承,成功没有秘密,成功靠的就是这种在苏炳添身上完美呈现的“敢为人先、不断超越、奋勇拼搏、为国争光”精神。

  我们希望这种精神不仅是带来9秒99的快感,朋友圈里的雀跃,而是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凝心聚智,将中山推向最美的巅峰,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每一天都感受到9秒99被不断刷新的愉悦!

感动中国毛相林先进事迹 篇22

  聂海胜出生于1964年,老家在湖北枣阳。在那个年代根本没有“人口观念”,所以父母连着生了8个孩子,聂海胜排行老六。

  家里条件不好,再加上一共10张嘴等着吃饭,所以聂海胜经常能体会到饿肚子的滋味。

  而且,聂海胜经常穿姐姐们的花衣裳,还惹得不少同学嘲笑他。

  不过,即使饿着肚子,也没耽误他调皮捣蛋。小时候的聂海胜可是远近闻名的捉鱼摸虾小能手,有时一次能摸上来十多斤。

  当然,他是逃课出去的,这些“战利品”当然不敢带回家。于是,他就带到同学家,跟同学一起分享。

  鱼虾用清水煮了,再撒一把盐,在那个年代可是绝顶的美味了。

  面对生活的窘迫,聂海胜深谙“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所以他一直学习非常好。以至于在初中时,还获得了一个“数学王”的称号。

  当时,考试满分是100分,老师说最先交卷的人能多得5分,聂海胜就成了每次都考105分的那个人。

感动中国毛相林先进事迹 篇23

  1971年,朱彦夫开始为张家泉架电而奔波。没想到,这场“仗”整整打了7年。架电器材短缺,供电部门爱莫能助。他利用一切外出机会,到处联系架电器材,原本要两个小时卸一次的假肢,经常一捆就是十几个小时。

  7年间,朱彦夫拖着残疾的身体,先后乘火车跑上海、南京、胜利油田、陕西联系材料来解决村里的用电问题。有太多这样的酸甜苦辣,但终究,两万多公里的奔波,换回了15公里的架电材料。1978年张家泉村结束了点油灯的历史,成了全乡第一个用上了电灯的村。

  清廉公正,用抚恤金接贫济困

  六七十年代的张家泉村,家家日子过得都很苦,有的吃不饱、穿不暖,有的无钱看病。只要朱彦夫知道的,他必会想方设法尽力去帮助乡亲渡过难关。

  村民褚秀才兄弟五个,家里人多地少,经常吃了上顿没有下顿。1971年,家里实在是吃不上饭了,四弟饿得干瘦如柴。朱彦夫了解到情况后,回到家立即让妻子送去五六十斤地瓜干,成了褚秀才一家人的救命粮。

  朱彦夫当村书记期间,出出进进为村子里办事,从来没有在村子里报销过一分钱,帮村子看水利的、架电的上级来人,没有地方吃饭,都是他掏钱在自己家招待。25年来,他不仅没有在生活待遇上向组织伸过手,而且多次谢绝组织的照顾,主动用自己微薄的抚恤金为集体办事情、接济困难群众。

  朱彦夫同志14岁参军,18岁失去双手双脚和左眼,昏迷93天,动过47次手术,却以惊人的毅力,实现了生活自理。面对群众的期望和家乡的落后面貌,他挺身而出,勇挑支部书记的重担,与群众同甘共苦,在张家泉村山山水水间,都深深地印下了他立行、跪行、爬行、滚行的“痕迹”。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换来了张家泉村“山上松树带帽、山下林果缠腰”的景象。这都源于朱彦夫同志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源于他对祖国满腔热血、对乡亲们一片真情。

感动中国毛相林先进事迹 篇24

  即便到了暮年,朱老倔强的个性一点也没有减弱。老伴心疼他,把笔和纸藏起来,朱老一着急就从床上跳下来找;子女心疼他,想替父亲记录让父亲口述,朱老又认为那样限制了自己的思考空间。

  朱彦夫就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继续着自己的写作,花了7年时间,用坏500多支笔,在1996年出版了33万字的首部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在出版的当天晚上,朱老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在书的扉页写满了战友的名字,双眼含泪,以这样特殊的方式祭奠逝去的战友。

  1996年底,朱彦夫在一次报告会上突发脑中风倒在了讲台上,从那之后他身体偏瘫,口齿也不再清晰,但他的大脑依然活跃。在病情好转后,朱老又开始了写作,又花了两年时间,他出版了24万字的第二部自传体小说《男儿无悔》,在社会上引发巨大反响。

  朱老的事迹也传到了国外,外界纷纷称他为中国的“当代保尔”,而俄罗斯《真理报》的记者更认为,朱老的精神比起保尔有过之而无不及。

感动中国毛相林先进事迹 篇25

  我问过朱彦夫,当年在荣军院里颐养天年,不是很好吗?即使回到村里,也是吃国库粮,衣食无忧,为什么非要干村支书这个苦差事呢?

  朱彦夫说,我16岁入党,是党培养、教育了我。虽然我没手没脚,但有心有脑,哪能吃闲饭?回乡后,看到乡亲们连饭都吃不饱,甚至还有出去要饭的,我哪能袖手旁观?带领大伙过好日子,困难肯定不少,但再难,比战场上拼刺刀还难吗?

  25年,朱彦夫为村里办的事数不清,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为村里“跑”电的事。这一“跑”,就是7年时间。

  山里太需要电了。朱彦夫去找上级,上级说,现在什么都缺,你要架电,除非自筹材料。朱彦夫的倔劲儿又上来了,他下决心自己去“化缘”。他拿着长长的清单,四处奔走。有时是专门出去跑,有时是利用作报告的机会打探消息,有时是打听到哪里有需要的材料,慕名而跑。平时在村里,朱彦夫的假肢每两小时就要卸一次,时间一长,断腿就又痛又麻。可出门在外就顾不上了,一次要捆10多个小时,还要上下车、爬楼梯,腿磨破了、化脓了,他咬牙挺住。稍不小心磕到、绊到,从楼梯上滚下来,新伤接着旧伤,他硬撑着爬起来,继续“跑”。

  一年夏天,朱彦夫到博山采购。第二天,下起了瓢泼大雨,道路被冲毁了,他只好搭了一辆驴车回村。一百多里的山路,上坡下坡,他不知摔下来多少回,一身伤,一身泥。走到沂源地界,当赶车人得知他是为了村里架电遭罪时,感动地说:“大兄弟,你这是舍了命地为百姓啊。就冲这一点,我也要把你送到家门口。”

  曾经有人问我,朱彦夫的事迹主要发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的精神是不是过时了?我说,朱彦夫的精神不会过时,永远不会。因为,他的背后矗立着我们的民族之魂,兴国之魂。朱彦夫的精神具有穿透力,它能穿越时空,跨越年龄,放射出持久夺目的光芒。(热烈掌声)

  他说过,生命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腐烂,另一种是燃烧。与其腐烂,不如燃烧!(热烈掌声)

感动中国毛相林先进事迹 篇26

  一个先天没有双手,一个后天失去双脚和右手。张顺东、李国秀夫妇虽然残疾,但是20多年来从未放弃过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每天辛勤劳作,教育子女、赡养老人、操持家务,以拼搏改变命运,以汗水追求美好,以常人看来最差的条件奋斗出稳稳的幸福。20__年,在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中,张顺东、李国秀夫妇被授予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这是夫妻俩继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全国最美家庭等荣誉之后,获得的又一项殊荣。

  走进张顺东、李国秀的家,曾经的老房子已被改造成“顺东杂货店”“顺东云品直播间”和“李国秀刺绣工作室”。在儿子协助下,夫妻俩正忙着直播带货当地特产“东川面条”,小小的杂货店里陈列着当地的许多农副产品、果蔬、预包装食品等。直播结束后,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海江代表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和省委宣传部,向张顺东、李国秀夫妇送上“全国道德模范”“云岭楷模”荣誉证书及慰问金,对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奋斗精神给予高度评价,鼓励他们珍惜荣誉,再接再厉,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良好风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张顺东说:“感谢党和政府多年来对我们的关心和照顾,今后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工作、更加乐观地生活,特别要在乡村振兴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妻子李国秀则表示,他们会把慰问金作为启动资金,积极发展种植养殖产业,通过产业发展推动生活稳步向好。

感动中国毛相林先进事迹 篇27

  这个假期,人们聊得最多的话题就是奥运会了。当奥运健儿经过奋力拼搏获得奖牌的那一刻,全场掌声雷动,荣誉和奖励纷沓至来。可是,很少有人体会到这些奥运健儿所经历过的痛苦和磨难。

  奥运会田径男子100米短跑预赛,中国队的`三名选手出战,苏炳添、谢震业和吴智强。最终苏炳添以10秒05小组第二名成功晋级到半决赛,他连续两届奥运会晋级到半决赛,也创造了纪录。谢震业10秒16和吴智强10秒18遗憾出局,半决赛中苏炳添跑进了职业生涯最好的成绩挺进决赛。

  9秒98,在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中,苏炳添没能发挥出自己的最好水平,或许是受到英国选手休斯抢跑的影响,他的起跑反应慢了一点,导致他最擅长的起跑没能做好,最终只能是略有遗憾的获得第六名。

  虽有遗憾,但这已经是中国田径选手的最好成绩,同时也是亚洲选手的最好成绩。一个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站在了几乎是黑人专属的奥运百米决赛赛道上,这是许多年前我们根本不敢想象的事情。

  “0.01秒眨眨眼就过去了,但每个0.01秒对我来说都是一个极限。”苏炳添曾这样描述0.01秒的定义,看运动员在场上拼搏的时候,身为高中生的我们应该也不断超越自己,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断奋斗。

感动中国毛相林先进事迹 篇28

  朱彦夫同志是山东省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人,1933年7月出生,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级伤残军人。1956年,他主动放弃荣军休养所的特护待遇,开拓新的人生之路。1957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全村群众治理荒山、兴修水利、发展教育,经过25年的艰苦奋斗,使全村群众逐步摆脱贫穷落后状态,过上温饱殷实的好日子。20__年3月31日,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5月16日第二次被授予“全国自强模范”荣誉称号。

  (一)自费办起山村图书馆和第一所夜校

  1957年,那时的张家泉村是出了名的穷村,老老少少识字的没几个。朱彦夫意识到要改变村里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朱彦夫决定在村里建个图书室,但是,当时的条件异常艰苦,他拿出微薄的抚恤金,置办图书,创办图书室。又办起了山村里的第一所夜校,教群众识字。他亲任教员,为了在黑板上写字,他把粉笔上套上弹壳,用两只残臂夹着写字,弹壳扎进残臂钻心的疼。夜校离家很远,朱彦夫每天拄着双拐,拖着17斤重的假肢,天天晚上风雨无阻。

  他的心血没白费,在2年多的时间里,100多名学生从夜校走出,成为张家泉村建设的中坚力量。此后各生产队、大队的历任会计,都是夜校的“毕业学员”。

  (二)棚沟造地,向山沟要良田

  张家泉村两山夹一河,村边的赶牛沟、腊条沟、舍地沟,把农田分得七零八落。尤其是最大的赶牛沟,常年洪水冲刷,沟里乱石如阵,寸草难生。

  要脱贫,先改地。朱彦夫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棚沟造地,用石头把沟棚起来,上面填土,让农田连成片;下边淌水,洪水来了也冲不了地。朱彦夫说:“不干,沟还会一年年荒下去;整起来,就是咱村的粮囤子。讲困难,我这个残废都不怕,你们还怕啥?”一番话,说得人人面露愧色。士气鼓起来,发展就有了希望。忙完秋收,张家泉人开进了“赶牛沟”。镢刨锹挖,筐抬车推,一干就是一个冬春。

  一个冬春下来,搬了2万多方土石,建成了1500多米长的暗渠。荒废了的赶牛沟,变成了40多亩平展展的良田,当年增产粮食5万多斤。舍地沟、腊条沟也变成了70多亩良田,直到现在仍给村民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三)修建大口井,解决山村缺水问题

  张家泉是个缺水村,直到上世纪60年代末,别说浇地灌溉,吃水都是难题,为了吃水,村民得跑几里山路。

  朱彦夫请来水利专家,翻山越岭,数不清摔了多少跟头。水源找到后,他天天靠在打井工地,现场指挥。数九寒天,张家泉的打井工程热火朝天。打到10米多,井底开始见了水。朱彦夫放心不下,非要下井看看,混合了断肢创面上磨出的血水,生生把假肢和断肢冻在了一起。

  经过一个冬天,一眼深6米、东西宽24米、南北长33米的大口井终于竣工了,张家泉村有了历史上的第一眼大口井。此后的两个冬天,朱彦夫带领乡亲们一鼓作气,又打出两眼大口井,修建了1500米长的水渠,彻底解决了村民用水匮乏和无水浇田问题。

相关内容
  • 202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苏炳添事迹(精品29篇)

    20__年8月1日,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半决赛的现场,苏炳添跑出了9秒83,以小组第一进入决赛。9秒83,超出了苏炳添的极限9秒85!9秒83,代表最快的中国速度!9秒83,全球百米比赛速度榜第12名!...

  •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23(精品27篇)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23 篇11996年,因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需要从最优秀的飞行员中招募航天员。他毅然决然报名,并在报名表中写下:“选不上我,我毫无怨言,但是如果不敢挺起胸脯去应选,我会为自己感到羞耻!...

  • 202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苏炳添事迹作文素材(精品28篇)

    关键词1:另起一行,走出别样风景周围的人都说是正确的路,就一定正确吗?未必!当年的苏炳添很反感学校的放学后“兴趣小组”补课行为,这种“自愿”参加的“兴趣小组”实在引不起他的兴趣。于是,为了逃避补课,他选择了短跑队。...

  • 感动中国2023年度十大人物苏炳添先进事迹材料(精品28篇)

    中国速度,刷新历史,中国飞人苏炳添赢得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第六名,且在半决赛中以9.83秒刷新了亚洲百米纪录。除了你看到苏神惊人的成绩表现,背后还有很多大家所不知道的故事与真相!1、亚洲飞人的双重身份:不仅是运动员,还是教授苏炳...

  • 202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精品30篇)

    程不时是新中国航空事业的见证者,他参与了新中国第一批飞机工厂及航空发动机工厂的建厂设计,后担任中国设计的第一架大型喷气式客机“运-10”的总体设计及副总设计师。...

  • 感动中国陈陆先进事迹观后感(精品31篇)

    感动中国陈陆先进事迹观后感 篇1“落水前,教导员让后面的救援艇快调头。船快翻了的时候,他还喊我的名字让我小心。”劫后余生的消防救援队员常青在回忆起落水瞬间,非常沉痛。常青说,救援艇翻船后自己被卷入水中。...

  • 202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精品30篇)

    陈家顺:变身民工的卧底局长【颁奖词】为乡亲卧底,你吃遍所有的苦,为百姓打工,你换来群众最多的甜。你乔装改扮,却藏不住心底最深的惦念;你隐姓埋名,可我们都知道你是谁,为了谁。...

  •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精品29篇)

    程不时是新中国航空事业的见证者,他参与了新中国第一批飞机工厂及航空发动机工厂的建厂设计,后担任中国设计的第一架大型喷气式客机“运-10”的总体设计及副总设计师。...

  •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杨振宁先进事迹(精品28篇)

    1.群英荟萃杨振宁本科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后,考入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读研究生。读研究生期间,杨振宁住在联大昆中北院研究生宿舍。与他同室居住的有凌宁、金启华和顾震潮,黄昆和张守廉也偶尔来住几天。...

  •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张顺东李国秀夫妇先进事迹摘抄(精品27篇)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张顺东李国秀夫妇先进事迹摘抄 篇1一个先天没有双手,一个后天失去双脚和右手。张顺东、李国秀夫妇虽然残疾,但是20多年来从未放弃过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每天辛勤劳作,教育子女、赡养老人、操持家务,以拼搏改变命...

  •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2023(精品27篇)

    廖俊波,男,汉族,1968年8月出生,福建浦城人,1990年8月参加工作,199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曾任福建省南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武夷新区党工委书记。...

  • 感动中国亚洲飞人苏炳添先进事迹材料(精品28篇)

    感动中国亚洲飞人苏炳添先进事迹材料 篇1苏炳添,他是真正意义上第一位打破10秒关口的亚洲本土选手。他在北京田径世锦赛男子4×100米决赛中,代表中国队以38秒01勇夺亚军,创造了亚洲田径的历史。...

  •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先进事迹(精品30篇)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先进事迹 篇1张定宇:步履蹒跚与时间赛跑,只想为患者多赢一秒;身患绝症与新冠周旋,顾不上亲人已经沦陷。这一战,你矗立在死神和患者之间;那一晚,歌声飘荡在城市上空,我们用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 202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顾诵芬事迹(精品30篇)

    我很希望跟我们年轻同志交流,现在我们的航空技术,跟国外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很希望年轻人能为我们国家的航空制造事业做出创新型的贡献。所以我想说说我们的历程。...

  • 202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杨振宁先进事迹材料(精品31篇)

    202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杨振宁先进事迹材料 篇11922年10月1日,杨振宁生于安徽省合肥县(后来他的出生日期在1945年的出国护照上误写成了1922年9月22日)。4岁时,母亲开始教杨振宁认字,一年多的时间杨振宁学了300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