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魏德友同志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篇1
中哈边境新疆萨尔布拉克草原的黄昏,是一种空旷而孤寂的美。
当橙红色的日轮坠向辽阔的地平线,草原深处的凉意渐浓,黑夜张口吞噬大地,形影相吊的白杨昂首坚挺,流连淡淡的夕照。
踏着彩霞的余辉,草原的牧民们挥鞭赶着牛羊,从萨尔布拉克草原毗邻边境线的春秋牧场迁移到别处的夏季牧场。
一望无垠的草原只剩下了76岁的魏德友和他的100多只羊。守边了半个多世纪,这位有着32年党龄的老党员习惯了孤独的生活。
用木条插上了羊圈的门,魏德友回到自己居住的土房,一骨碌躺到了床上。门外羊圈里时不时传来一两声低吟。除此之外,草原寂寂,四野悄悄。
流动的岗哨
萨尔布拉克草原地势平缓,边境线缺少天然屏障。除了哨点的边防军队,护边员的巡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牧民们搬走后,草原变成了“无人区”,发生偷越境的概率相对较大。塔城裕民县边防大队政委叶尔那说。
魏德友是主动选择留下来的。过着“家住路尽头,放牧就是巡逻”的生活。
每天的清晨或傍晚,魏德友要来回走8公里的牧道去边境线,看有没有人员经过的痕迹,到牧民留下的房子查看情况。
几个月前,3个年轻人骑着摩托车往边境方向走,魏德友扯着嗓子、一路小跑,在铁丝网跟前截住了他们,劝他们离开。
半个多世纪来,魏德友义务巡边近20万公里,劝返和制止临界人员千余人次,堵截临界牲畜万余只,未发生1起涉外事件。
“这是我和战友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我要守到自己动不了的那一天。”魏德友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边境最危险的工作就是放牧。魏德友说,他和守边牧民坚持通过放牧的方式捍卫领土,与手握钢枪的外国士兵面对面也不曾后退。
1973年,魏德友骑马沿着没有边境设施标记的“争议区”放牛,发现一架飞机在上空盘旋。等到飞机离开后,他在盘旋区域内寻觅可疑迹象,发现两串朝向境内的脚印,向连队汇报展开地毯式搜索,最终可疑的人退回到边境线以外。
年逾古稀的魏德友仍没有“退休”的想法。有一次巡边遭遇暴风雪,迷失方向的他被困5个多小时。儿女担心父亲的安危,央求他回家养老,但一直没能说动。
魏德友的妻子刘京好告诉记者,对边境,魏德友有割舍不下的感情,一天不到边境看看,就感觉少了点东西。
“现在走了,以前不就白守了”,魏德友说完向着羊群小跑一阵,像是示意记者:自己身体还硬朗得很。
50台收音机
魏德友脖子上总挂着1台黑色收音机。这是两年前赶集的时候花80块钱买的。收音机掉漆的地方锈迹斑斑,坑坑洼洼的摔打痕迹记录着岁月的磨砺。
对这个不抽烟不喝酒的老人来说,收音机是除妻子刘京好之外的另一个“老婆”——放羊的时候,巡边的时候,种菜的时候,机子不会离身。
“除了睡觉,其他时候都开着。”草原上信号不稳定,只能搜到4个台,但有新闻、能听歌,魏德友已经知足了。
草原风大夹带着沙土,收音机特别容易坏。从1964年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六一团兵二连屯垦守边至今,魏德友整整用坏了50台收音机。
年代不同的50台收音机,是魏德友52年守边历史的见证。
1964年,24岁的魏德友响应号召,从军区转业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与30多名战友远赴万里之外的茫茫戈壁屯垦戍边。
紧接着,他从老家接来刘京好,在边境安下了家,养育了儿女。
半个多世纪以来,昔日战友陆续告老还乡,边防战士一茬接着一茬,就连世世代代住在草原的牧民也都搬到了条件更好的定居点。而魏德友却选择留下来,独自生活在空旷的草原深处。
几十年来,老两口很少外出,想孙子孙女了,就让他们过来住上几天。
他可以过得更好
孤零零矗立在草原的土坯房,就是魏德友简陋的家。
用报纸糊的“天花板”已经泛黄,1张木头桌子歪扭地立在坑洼的泥土地面上,家里只有4张凳子,来人多了只能坐床上。
房子里没有通常照明电。窗台前6伏功率的太阳能发电机每天只供两个灯泡的简单照明和手机充电;除了收音机和手电筒,房里再也看不到其他电器。
夫妇俩吃的米面需要小女儿翻越几十公里牧道才能送进来,喝的是门口井里打出来又咸又苦的盐碱水。
十年如一日,魏德友和老伴就过着这样的苦日子。而原本,他们可以过比这好得多的生活。
从兵团退休的时候,魏德友每月能领到将近3000元的退休工资,加上妻子刘京好的2019元,足够老两口安享晚年。
魏德友在连队有1套房子,但至今他也没有去住过1天。
前几年,刘京好感染了布鲁式杆菌。这种寄生在生羊肉的病菌发作起来会导致发高烧、浑身疼痛。刘京好时常要到城里的医院住院,留下老伴一个孤零零守边。
魏德友在连队放过牛羊、喂过猪,退休后还替别人打工代牧过。魏德友的手一次粉碎草料的时候被卷进了机器里,拔出来后10个手指头都血肉模糊,露出了白骨,右手食指只剩下了半根。
艰苦的生活和不幸的遭遇,从未让魏德友退缩过。“只有守在这里,心里才踏实。”这个信念一直植根在这名老党员的心里。
学习魏德友同志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篇2
今年76岁的魏德友是一六一团一名普通党员,自1964年从军区转业到一六一团原兵二连工作后,他和妻子刘京好坚守在毗邻边境线的一片无人区,守护着祖国的边境线。“家住路尽头,种地是站岗,放牧是巡逻”是魏德友半个多世纪生活的真实写照。
1982年,一六一团原兵二连交裕民县吉也克镇管辖,原兵二连百余户群众陆续撤离。魏德友主动选择留了下来,买了3头牛、20只羊,在这里放牧巡边。
原兵二连党支部撤并后,魏德友几十年里没少交一分钱党费。“我是一名党员,时时处处要做与党员身份相符的事。”魏德友说。
52年来,魏德友倾力做好一件事——为国守边防。他用实际行动铸成了边境线上“永不移动的生命界碑”。他和刘京好的家被驻地边防派出所官兵称为“一座不换防的夫妻哨所”。
52年来,魏德友义务巡边近20万公里,堵截临界牲畜上万头(只),劝返临界人员千余人次,至今未发生一起涉外事件。
“我就是在放牧时多操了份心,这是一名党员的责任。”魏德友说。
退休后,魏德友夫妇原本可以在家享清福,二人每月有近5000元的养老金,儿女们也多次劝他们回山东老家安享晚年。魏德友却说:“我们身板还硬朗,等干不动了再说吧。”
“长年累月在荒郊野外过这样的苦日子图啥哩?”有人这样问他。
魏德友的回答很简洁:“守在这里心里踏实!”
学习魏德友同志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篇3
李,男,现任**市市南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路中队中队长。在拥军优属工作中,该同志能够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区委、区政府有关指示为依据,积极推进创建双拥模范城活动的深入开展,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称赞。
一、勤于学习,善于钻研。李虚心好学,他针对辖区部队驻军较多的特点,积极参加有关双拥知识的理论学习和培训,养成了良好的拥军优属习惯。并具备了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终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通过多年执法工作的知识积累,李在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执法能力,综合素质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在有关双拥的问题上,充分做到了活学活用,让人信服。
二、深入开展爱心帮扶活动。优抚对象是人民的功臣,理应得到党和人民的关怀和帮助,这不仅是党的政策,也是各级党政干部的自觉行动。李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每年都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组织城管执法队员与辖区困难优抚对象结成帮扶对子,定期看望。共产党员秦宝珠老人于1948年参加革命,是一位多次荣立战功的老军人,为了保卫国家秦宝珠老人在朝鲜战场上失去了双腿和左臂。平日的生活他非常简朴,从未因个人原因向组织提出要求。每逢过节,李都组织执法人员在工作繁忙的情况下,带着自发捐款购买的大米、花生油、月饼等生活用品和礼品来到秦宝珠老人家中看望这位伤残老人,并带领队员动手帮助老人打扫卫生,整理衣物和洗衣服,使老人在晚年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
三、扎实开展"双拥模范城"创建工作。X年,是**市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关键的一年。作为一名城执法基层领导,李及其中队担负着迎检、考评等多项重要任务。李及早谋划,提前准备,他带领队员加班加点,一丝不苟,全力保障奥帆中心周边良好的工作秩序和优美的生活环境,以更严的工作标准,抓效率,抓落实。针对辖区二炮疗养院、海军干休所周边占路烧烤扰民的实际情况,李通过走访了解,对症下药,及时和上级领导提出合理化建议,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发挥职能互补优势,从夜间九时至凌晨多次组织夜间联合执法行动,有效的打击了占路烧烤的违法行为。在日常工作中,他顶住压力和威胁,先后对香港花园、奥帆场馆周边违法建筑及卫生死角进行了综合整治;对易出现安全隐患的违章棚、违法建筑进行了强制拆除,对无照经营的流动商贩进行了坚决取缔,从根本上改变了辖区城市环境,有力地保证了双拥模范城创建工作顺利开展。
四、心系军营,共驻共建。多年来,李积极参加与驻区部队的联系交流。一是不断加强与部队之间的交流。 积极组织中队执法人员与部队开展联谊活动,通过举行乒乓球对抗赛、篮球邀请赛等体育活动,不断增进双方的友谊;每年"八一"建军节,李都要邀请辖区驻军代表到中队召开茶话会,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二是坚持做好部队的后勤保障工作。2019年,为了确保奥帆赛顺利举行,山东省多处驻军齐聚,共同展开打捞浒苔战役。为了解决辖区官兵的后勤保障问题,李协同路街道办事处,积极主动地为解放军官兵运送矿泉水、西瓜、盒饭、打捞工具等物品,使广大解放军官兵解除了后顾之忧,年底,李被评为"奥帆赛、残奥帆赛保障工作先进个人"。三是做好转业干部、复退军人的安抚工作。李所在的城管中队中,转业干部占了总人数的1/3,为了确保这些军转干部安心工作,李经常与他们促膝谈心,嘘寒问暖,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排忧解难,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军转干部的信任。转业干部徐金泉,妻子无工作,女儿长年生病,家庭生活困难,且家住云南路,每天上下班都要坐一个多小时的公共汽车,特别是在执法旺季,每天工作到晚上十点,回家十分不便,为了解决他的困难,李积极向局党委汇报,把徐金泉调到了离家相对较近的中队,解决了徐金泉的后顾之忧,受到了军转干部的一致好评。
"金碑、银碑不如群众的口碑",李辛勤工作受到了上级、同事、驻军部队和优抚对象的一致好评,先后受到了区、局两级和军事机关的表彰,为全体执法人员树立了双拥工作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