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计划 >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精品31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

发布时间:2023-05-28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2、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教学方法: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来源于生活而远远高于生活,是毛泽东《七律长征》的真实体现。我们曾经拜读过他的《沁园春雪》,领略了他的雄韬伟略。而这首二万五千里长征现实生活的概括,提炼而来的《七律长征》又有怎样的气魄呢?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它。根据题目,我们了解到这是一首写于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谁能说得更好,更具体呢?交流、总结

  二、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汉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情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三、文体介绍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四、检查预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逶迤(wēi yí )磅礴(páng bó )岷山(mín )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五、指导朗读

  1、要求: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齐读课文。

  六、整体感知

  要求: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讨论交流后,明确: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七、文本赏析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八、合作探究。

  1、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2、面对这长征途中的的困难,红军的态度如何?通过哪些字词反应出来?

  明确:“更喜”“尽开颜”从这几个字上体现了红军一种乐观主义精神。体会重点字句

  3、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你了解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应该用什么字来概括?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红军有没有退却,从哪里可以断定?体现出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和意志?

  明确:“难”、“不怕”“只等闲”、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4、其实当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可毛泽东却说:“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为什么?

  明确:因为毛泽东希望并相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从而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同志对红二、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无比信任。

  5、从最初的“不怕”“只等闲”到最后的“更喜”“尽开颜”我们可以体会到全诗怎样的感情基调?

  明确:轻快豪迈、气度不凡

  九、总结归纳

  1、主题:本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艺术特色: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A、本诗以“万水千山”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通过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凸现长征精神;B、依据生活的真实顺序叙述长征途中的典型场景和史实,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首联直接抒情除外)——“腾”“走”以动写静、“暖”“寒”赋予云崖、铁索以感情色彩、“更喜”“开颜”将雪山之貌与红军之情相交融;

  (2)本诗巧用夸张手法——颔联,体现了诗人的奇特想象、博大胸襟和英雄气魄,体现了诗作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

  十、课堂巩固

  略

  板书设计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翻越五岭

  长 疾跨乌蒙 气势磅礴

  巧渡金沙江 语言

  征 飞夺泸定桥 含义丰富

  喜踏岷山雪

  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重点: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诗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了解长征

  1、同学们,在80年前,在我们中国的革命史上,有一个伟大的胜利,前不久,我们的党和国家作了隆重的纪念,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胜利吗?……这就是长征,就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所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2、交流对长征的认识。

  课内:

  课外:

  课件展示课后的“资料袋”。

  过渡:漫长的二五五千里长征,发生了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也诞生了许多壮丽的诗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七律.长征》就是其中最辉煌的一篇。

  二、自读诗句,读通读顺。

  1、解题:体裁、题目

  2、自读,读通读顺诗句,生字词多读几遍。

  3、检测初读情况。

  (1)抽学生读

  (2)认读生字:重点字音:磅、岷

  (3)指导书写生字

  三、交流理解、指导朗读

  1、同学们,根据你对长征的认识,如果让你也来一次长征,你会觉得怎么样,请选用诗歌中的一个字来表达。(难)你选“难”,面对长征之难,面对远征之难,红军的态度是“不怕”,红军不怕远征难,所以二万五千里的万水千山在红军眼里——“只等闲”。

  解释等闲:平常、平平常常、稀松平常。

  读出红军的无畏、读出红军的轻蔑。

  这两句总写“红军不怕远征难”,“远征难”难在哪里?(万水千山)怎样的万水千山啊?红军又是如何地不怕?这需要我们大家认真地去研读。

  2、结合课下注释和老师提供的词语注释自读理解诗意。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对诗意的理解。

  4、师生交流探讨。

  难在哪里?又是如何地不怕?

  千山:五岭逶迤,乌蒙磅礴(结合图片和当地山岭认识五岭和乌蒙山的大、高,体会千山之难。)但是在红军的眼里它们不是高大的山脉,不是广袤的山岭,而是腾起的细小的浪花,只是滚动的泥丸。

  指导朗读。

  万水:金沙水拍,大渡桥横(结合图片、视频,进行语言解说,体会万水之难)云崖暖,红军心里也是暖的,铁索再怎么寒光闪闪,也吓不住英勇的工农红军。

  指导朗读:

  还有什么困难?

  千里岷山。怎样的岷山?(结合图片,语言表述,合理想象)

  面对千里雪山,红军没有丝毫畏惧,而且喜笑颜开,开怀大笑。

  是啊,过了岷山,胜利在望,红军战士怎能不喜笑颜开呢?

  指导朗读。

  5、多么壮丽的诗篇,你能把它变成通俗的语言吗?

  (1)同桌互说。

  (2)抽人说,师生补充点评。

  6、小结

  同学们,经过我们的学习,你们想对红军说些什么或者用什么词来赞美他们呢?(备选词:英勇无畏、豪迈气概、视死如归、乐观主义)

  四、深情朗读,深入感悟

  过渡:让我们读出红军的英勇吧!

  诗歌朗诵会开始了!

  1、聆听名家读。

  2、老师也想读——来点掌声吧。

  3、同学们快快参与吧!

  4、齐读。

  5、男女读。

  6、多么铿锵的诗篇呀,我们一起背一背吧。

  五、课外作业,拓展延伸

  1、欣赏毛泽东的其他诗篇。

  毛泽东同志既是伟大的领袖,也是伟大的诗人,让我们来欣赏他的其他诗篇——《忆秦娥.类山关》《清平乐.六盘山》

  2、我们不应忘记长征,课后要看一些有关长征的书和电影、电视,你一定会发现你的身上也会充满红军的勇气。

  六、总结诗歌,升化情感

  1、同学们,毛泽东同志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自强不息,百折不挠”——连呼三遍。我们需要长征精神吗?你们的父母需要长征精神吗?我们人人都需要长征精神。

  2、让我们在“长征”之歌中挥手再见吧!(起立,行队礼)

  附: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金沙江

  万水

  大渡河

  五岭

  千山

  乌蒙山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

  1、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

  一、 预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逶迤(wēi yí ) 磅礴(páng bó ) 岷山(mín )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二、导入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借助多媒体播放红军长征的录像,教师介绍长征的历史事实,并让学生哲学歌曲《七律 长征》,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

  三、听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

  学生朗读诗歌之后,谈谈自己最喜欢的其中的一句诗,并说说理由。

  四、学习新课

  1、学生结合注释,说说全诗的大意。

  讨论交流后,明确: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2、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3、探究。

  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胧,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五、拓展阅读

  推荐书目:《毛泽东诗歌鉴赏》《毛泽东诗词探索》《毛泽东和诗》等。学生交流毛泽东描绘长征的诗词,如《忆秦娥 娄山关》等,做读书笔记。

  六、小结

  1、中心意思

  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写作特点

  具体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理解课文故事情节。

  2、通过多种朗读方法体验作者在文中表达出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多种朗读方法体验作者在文中表达出的情感。

  目标制定依据.:

  1、教材分析:《竹节人》是一篇故事情节吸引人的记叙文,作者通过对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以及老师没收竹节人却也自己偷偷玩竹节人的叙述和描写,表现了童年游戏的乐趣,表达儿童的喜悦与满足。文中有许多处描写竹节人游戏的精彩语言,斗竹节人的场面写得十分生动、引人入胜。

  在本单元的单元导语中明确提到:“阅读人生故事,要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就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朗读体验作者在文中表达出的情感。

  2、学生分析:《竹节人》这篇文章的可读性较强,预初的学生对竹节人这个游戏虽然陌生,但有关游戏的内容总是他们喜欢的,感兴趣的。文章篇幅对于预初年级的学生而言还是比较长的,许多段落很短甚至只有一句话,这就要求学生读课文的过程中会分析归纳段意,从而明确作者的行文思路。学生应该能找到文中那些描写斗竹节人游戏的精彩语句,但情感体验不够深入。六年级的学生喜欢朗读,但朗读方法还是比较欠缺的,这节课,我试图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朗读方法去体验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开放式导入:

  你有过动手制作玩具的经验吗?想一想你从中获得了什么?与同学们分享一下。

  1、环节1: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1)默读课文,熟悉内容。

  (2)填写表格,梳理文章事件及情感脉络。

  (3)小组交流,完善表格。

  (4)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任务驱动,整体感知课文,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

  小结: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像读这样篇幅比较长的记叙类文章,通过表格的方式梳理文章的层次、事件和人物的情感脉络会比较清晰的理出作者的行文思路,帮助我们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环节2: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请个别学生朗读8—19节。

  (2)课文标题是“竹节人”,从全文来看,我们斗竹节人(填空)

  (3)核心问题:我们“迷上”斗竹节人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老师示范朗读9---19节,请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注意老师读的语调、重音和节奏,圈划出相关语句。

  (4)组织同学们在班级交流。

  (5)交流后再读。

  (6)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读20---29节(老师收竹节人部分和老师斗竹节人部分)。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小结: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我们都能感受到竹节人这个游戏给作者的童年带来无限欢乐。我们知道了在朗读中变化语调高低、节奏快慢、重读能表情达意的字词、将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融入其中才能更好的体会作者想表达的情感。

  作业布置:

  完成语文练习部分1、2、4题

  板书设计:

  竹节人

  范锡林

  朗读方法

  语调

  节奏

  重音

  11---13

  17---18

  19、21

  附学案

  《竹节人》学案

  填写表格,梳理文章事件及情感脉络。

  提示:课文1---2节总领全文,从第3节开始写事。

  段号事件情感

  3-7自豪

  我们斗竹节人

  沮丧

  小小的怨恨

  老师斗竹节人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读准生字的读音,能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严谨用词准确以及在谋篇布局上的条理性。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教育学生要珍爱地球,善待地球。

  4.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通过调查地球的资源以及地球所受到污染的有关信息,懂得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受到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课文,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

  通过联系实际思考总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

  教学媒体:

  1、 重点词句、段落的文字课件

  2、 美丽地球动画课件

  3、人类破坏地球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在浩瀚无边的宇宙,有一个美丽的星球,她是我们人类的家园,它是太阳和月亮的朋友,它就是可爱的地球(板书:地球)

  2、同学们都知道哪些有关地球的知识?

  3、大家的知识很丰富,真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地球的文章——只有一个地球。(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把词语读准确,语句读通顺。思考:课文又向我们介绍了地球的哪些知识。

  2、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地球的哪些知识?请同学们看屏幕,对照课文,看看你能不能很快的找到答案。同桌互相说一说,抽生说。刚才我们通过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这是很有效的概括方法。让我们把括号里的词语牢牢地记在你的小脑袋里,齐读。

  3、当宇航员在太空目睹地球之后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课件出示)板书:可爱;易碎

  4、请同学们快迅浏览课文,用“——“划出表现地球“可爱”的语句.

  三、研读课文

  (一)研读“地球可爱”

  过渡: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地球的可爱”。

  1、学习第一段(课件)

  (1)“薄”字读音。形容厚度小读“bao”和浅在一起时读“bo”

  (2)从作者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美丽)你能具体说说从哪些词语感受到地球的美丽?谁知道纱衣指什么吗?(大气层)运用了什么手法。比喻也叫打比方(板书:打比方)

  (3)运用打比方的手法让我们更能感受到地球的美丽。谁来把这段话,再美美地读一读。

  (4)齐读。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把地球比作什么?(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

  (5)小结:看,作者运用打比方的手法,不但突出了地球的美丽、可爱,更多的是对地球的赞美。让我们用赞美的语气再读这句话。

  2、作者把地球比喻成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难道仅仅就因为她外表美丽吗?(课件:地球无私地向人类提供着各种资源)

  (1)板书:无私 慷慨。

  (2)你是如何来理解这两个词。

  (3)用“慷慨”造句

  (4)地球无私的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同学们都知道那些矿产资源?象这些要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地质变化才能形成,而且用完可能永远消失的资源,我们称它们为不可再生资源。除了这些资源,地球还向我们人类提供着什么资源呢?(水资源、大气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这些资源的特点是可以循环利用,所以是可再生资源。可见在这段话中提到的矿产资源只是地球的各种资源中的一种,你知道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吗?(板书:举例子)

  3、总结:地球赋予万物生命,哺育人类成长,可以说,没有地球就没有人类,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赞美自己的母亲。齐读(课件: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4、听到同学们发自内心的赞美,我也被深深地感动,老师想写一首小诗来赞赞我们的地球,大家愿意和我合作吗?课件。地球妈妈:你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是你明亮的眼睛,——是你浓密的秀发,——是你宠爱的精灵,——是你呼出的气息……

  (二)研读“地球容易破碎

  过渡:是啊,“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 “同时它又太容易破碎了!”你从哪些语句读出了“地球太容易破碎”呢?

  1、第3自然段。

  (1)第三段告诉我们,人类对不可再生资源是什么态度?(不加节制的开采)怎样的开采叫不加节制,说说你的理解。这让老师想起前不久在网上看到的资料,据科学家推算,依照现在的速度,煤再有100年左右将会完全枯竭。(板书:资源枯竭)你知道“枯竭”意味着什么吗?

  (2)作者面对这些残酷的现实,他在写这一段话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气愤、不满、着急、告诫……)

  (3)那么,把你的理解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吧!女生读第一句。男生读第二句。

  2、第4自然段。

  (1)人类又是如何对待可再生资源的呢?抽生读。

  (2)“本来”是什么意思?换成“原先”再读一遍。

  (3)现在呢?为什么?

  (4)“本来”这个词能不能去掉?为什么?板书:不能再生。作者在表达方面注意用词的准确,行文的严谨,这一点特别值得我们学习。

  (5)你知道人类的这些破坏行为,造成了哪些生态灾难吗?生交流。

  (6)老师也收集了到了一些相关资料。(出示课件)

  (7)面对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此时你有怎样的感受呢?(痛心,愤怒,可怕,心情沉重,沉痛)

  (8)是啊,地球妈妈因为人类没有好好地保护你,你原来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而现在却面容憔悴,伤痕累累。谁来接着说。(把诗补充完整。)

  (9)把我们现在的心情融入到这段文字中,自己练习读一读。

  (10)抽生读。评价

  四、上牵下连,引出第5——7自然段的内容

  1、有人可能会说:既然地球那么容易破碎,地球上的资源又是那么有限,我们就到别的星球上去生活吧!可不可以呢?

  2、 “至少”什么意思?(最少)言外之意呢?(40万亿千米之外的情况还不能确定。)

  3、那么40万亿千米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课前,我做了一个计算,就拿飞机以每小时一千公里左右速度计算。你们知道飞机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到达?猜猜看。600万年!能到达吗?人类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

  4、地球被破坏了以后,我们真的是别无去处。因为我们只有——生齐答:一个地球!

  五、 回到课题,升华情感

  1、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别无去处!那么,我们又该怎样做呢?

  2、让我们一起来向全世界呼吁,端起课本齐读。板书:精心保护地球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看屏幕,老师建议大家课后可以自主开展六个一的环保活动: 发一则环保信息;收集一条环保小常识;提一个环保金点子;参加一次社会环保活动;写一篇环保征文(故事,日记,读书笔记、调查报告);编一份环保小报

  2、让我们从自身做起,用具体行动,共同捍卫我们的地球妈妈!

  板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

  太可爱: 美丽而渺小,慷慨无私

  太容易破碎:资源枯竭、不可再生

  精心保护地球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励我们要学好本领,建设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开创的新中国。

  教学目标

  认识皖、郝两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做出的贡献,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了解作者由具体事物而产生的联想,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

  理解先烈的宽阔胸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做出的贡献,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由具体的事物而产生的联想。

  教学构思

  先指导自学。通过速读了解大体内容,找出不懂之处。在自学的基础上抓重点理解,理清课文条理。指导学生抓住主要内容进行缩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查找的有关革命先烈的故事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灯光,对于我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了灯光,会是怎样呢?(学生畅所欲言)

  3、许多革命先烈,从未见过灯光,但为了让我们在明亮的灯光下学习、生活,他们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便围绕着灯光回忆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二、根据阅读提示,学生自主学习。

  三、交流自学体会。

  1、小组交流:可先交流自己的感受,再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课文中前后出现了几次灯光?火光?

  (2)作者为什么要用灯光作题?

  (3)战斗前夕,郝副营长为什么要看那本书?

  (4)郝副营长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他可能在想什么?

  (5)郝副营长能否既照亮了道路,又不暴露自己?根据提出的问题,再读书,尝试自己解决,并在组内互相说说想法。

  2、指导学生填表(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深入读书、体会。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出现三次)讨论:他们说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什么?(对学生讨论要求不要过高,学生只要能根据课文内容,分清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的是什么就可以了。)

  第一次 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天安门广场广场上千万盏灯北京的夜晚真美啊!

  祖国的建设发展得真快啊!

  第二次战斗前夕交通沟书中插图如果大家能够国上这样和平、幸福的生活该多好啊!

  第三次战斗前夕交通沟书中插图战争结束后,孩子们都能够在明亮的灯光下学习,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四、再次自学,讨论写法。

  1、帮助学生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1)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

  (2)哪些地方是写往事?

  2、找出文章的想象部分。

  3、小结想象部分的作用。

  (展示美好愿望,表现内心世界,使主题升华。)

  五、你学习了本文后,有何感想?你想对革命前辈们说些什么?怎样才能不忘前辈呢?

  六、写一写感想,指名读一读。

  七、教师小结:

  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下学习,年仅22岁的郝副营长献出了他的宝贵生命。当我们安享灯光的温暖与明亮时,请不要忘记那些没来得及见到灯光的革命先烈。

  作业设计

  1、把这个故事讲给小伙伴们听。

  2、查找有关革命先烈事迹的资料,开个故事会。

  板书设计

  3灯光

  引起回忆

  灯光 对往事的回忆

  回到眼前(现实)

  六年级下册《灯光》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郝副营长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和关心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加倍珍惜。

  2、学习生字词。

  3、有感情读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郝副营长广阔的胸怀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2、理解郝副营长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词,简介作者。

  灯光,我们都非常熟悉,平时并不特别注意它。然而,我们今天要学的《灯光》一课,却向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本文作者王愿坚,当代著名作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解放后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

  二、生读题,再读学习提示:看看学习这篇课文,要我们解决哪些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多好啊!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3.他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出示课件,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对以下词语的理解:挺进、豫皖苏、围歼战、突击连、

  憧憬、千钧一发、璀璨、交通沟、胸墙。

  2、学生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同座互相说一说。再抽生说。

  四、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即第一、二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引导学生悟文章写作方面的特色。(倒叙、前后照应)

  2、快读课文,想想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把有关语句画出来,再深入想想,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什么。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什么?

  3、交流

  (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三次。第一次是清明节的一天晚上,我漫步在天安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说这话的人也许是第一次来北京,也许是时过几年又来北京,看到北京的美丽,看到人民的幸福生活,多好啊!是出自内心的由衷赞美。

  第二次是战斗打响前,郝副营长借着火柴的亮光在看一本破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一个孩子在电灯上读书。多好啊是郝副营长看插图时的自言自语。此时,他也许想到胜利以后,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也许触景生情,暗暗下决心,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下一代能过上美好生活,要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第三次是郝副营长在和 我交谈时说的话,多好啊是他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

  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

  下学习。)

  3、在学生理解第二、三次多好啊以后,要让学生再深入往下想,为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在战斗中郝副营长怎么做,画出有关语句体会郝副营长的牺牲精神。再次深入理解课文

  五、

  1、找找文中写灯光的句子,想想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

  2、自由交流

  (第一句: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第二句: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第三句: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第四句: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第五句: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3、有感情地朗读这几个句子。

  六、拓展话题,读写结合。

  (一)在这星火光中,在华灯照耀的今天,我们似乎还能看到郝副营长那张年轻的脸,还能见到李大钊那张什么的脸?(平静而慈祥的脸)还能见到谁的脸?

  (设计理念:从火光引伸开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所知道的革命先烈的事迹来谈)

  (二)革命先烈用生命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方式让我们能在电灯下学习。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以灯光为话题写一写,把你内心涌动的情感化为文字表现出来,可以是一首小诗,也可以是一段话

  (三)师对照板书总结全文:今天,当我们再一次回到灯光,说到多好啊!,不会忘记今天的灯光中有着那么多美好的期盼,除了感动,还有着无限的怀念。相信现在可以擦去灯光后的问号了,那么就把这点点火光与灯光一起融入我们的朗读中吧,再次读课题。

  板书设计:

  灯光

  --王愿坚

  看到:千万盏灯

  一、引起回忆 听到:多好啊

  看书、憧憬未来关心

  下一代

  灯光

  二、回忆往事点燃书本

  三、怀念战友献出宝贵生命无私奉献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能理清课文描写的四个激动人心场面的相关小节;并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简要复述这几个场面。

  2.能背诵课文第7、8节。

  3.能抓住文中重点的词句,体会其中包含的意思,感受全国人民热爱党、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能背诵课文第7、8节。

  教学难点:

  能抓住文中重点的词句,体会其中包含的意思,感受全国人民热爱党、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导入、揭示课题。

  1.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这就是开国大典。

  2.板书课题,齐读。

  3.理解"开国、大典"之意。(建立新的国家;隆重的规模宏大的仪式)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随机纠正读音,学习生字。

  2.交流自己读资料的体会。

  3.展示自己画的平面图,小组读第2节讨论。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己读读课文,开国大典中的哪个场面令你很激动?

  2.交流读课文片段,要求读好。

  教师在学生读课文的基础上加入引语,并随机板书

  入场

  典礼

  阅兵式

  群众

  3.默读课文,找到与标题相应的小节。

  交流。(1一4;5一10;11一13;14一15)

  4.小结: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先后顺序,记叙了这四个场面。引读。

  我们先来读读开国大典进行时的盛况——"典礼"和"阅兵式"。

  四、重点研读,简要复述。

  1.开国大典包含了这些议程,出示。

  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毛主席宣布新中国政府成立。

  毛主席宣读申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礼炮响起来。

  下午三时正,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

  毛主席按动电钮,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阅兵式开始。

  默读课文5一10节,按顺序圈出有关词语。

  2.讨论。(2、3、6、5、1、4、7)

  3.加上必要的连接词,简要复述。

  同桌复述;交流。

  4.引读有关片段。

  5.小结。(师:每一项议程的进行,都有激动人心的场面。因为那是隆重的规模宏大的仪式。)

  五、品词品句,感悟"隆重、规模宏大"。

  1.观看资料片,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感受。

  2.小组自学。

  要求:自选一个场面描写的内容。

  读读有关小节,圈出重点词。

  小组配合有感情的朗读。

  3.交流。

  随机出示有关句子:(抓重点词理解,指导诵读)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传到白山黑水之间,使全国人民的心一起欢跃起来。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头,瞻仰着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到了正午,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象海上的波浪。

  4.小结:这些句子表现了开国大典的热烈气氛,突出了庆典的庄严、隆重、规模宏大的盛况,表达了群众对新中国成立的自豪之情、热爱之情。

  5.引读,读出感情。

  6.如果你是一位参加开国大典的新闻记者,请将开国大典的过程写成一份通讯稿。

  提示:客观地进行过程叙述。

  简要的进行场面描写。

  学生习作。

  交流。

  7.小结。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通过读、思、议等教学方式,使学生知道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大家要精心保护她,初步受到保护环境的教育。

  2、通过理解重点词句,联系实际,让学生了解该怎样保护地球。

  【教学重点】

  了解地球上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不能破坏地球的自然资源,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从而理解文章标题“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使学生真切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并在实际生活中用行动保护地球。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让每一位中国人欢欣鼓舞。今天老师要带你们乘坐中国自行设计和制造的“神舟号”宇宙飞船到太空去旅行。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的飞船马上就要升空了。好,飞船已经升到了太空,请睁开眼,观看太空美丽的景色。

  (这就是我们美丽的地球。)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母亲,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可是对她又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它。

  二、听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

  三、整体分析,感悟体会

  课文读完了,老师给大家提个问题:宇航员在太空中看到地球后发表了怎样的感慨?(可爱,容易破碎。)

  1、你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地球的可爱?

  品词析句:

  指导学生抓住“水蓝色”“纱衣”“晶莹透亮”等词语体会地球的美丽壮观。

  [板书:美丽]

  2、地球的可爱仅仅是因为它的外表美吗?(学生谈谈自己的认识)从文章中哪些段落可以看出?(学生读有关的段落)

  指导学生抓住“无私”“慷慨”等词语体会地球的资源丰富“和蔼可亲”,让学生体会出地球的慷慨。理解能把有限的资源无私的奉献给人们这就是的慷慨。

  小结: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你们觉得它可爱吗?能把喜爱之情读出来吗?

  指导感情朗读。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评:你们读得真棒,我仿佛置身太空,遥望地球,在许许多多一片死寂的星球中,我一眼就看到了我们的地球妈妈,它晶莹透亮,美丽壮观,它资源丰富,滋养万物,我真为我们人类拥有一位这么和蔼可亲的母亲而骄傲!读到这我想同学们应该理解到,为什么我们把地球称为我们人类的母亲了。只有母亲才能有这样的心去包容、去奉献。

  3、是啊,茫茫宇宙,只有地球对人类是慷慨无私的,他像母亲一样为我们提供了温暖舒适的生活环境。在我们的心中,他永远都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可亲可爱。 在我们的眼里,地球是那样的坚固。地球的容易破碎又表现在哪些地方呢?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⑴地球的渺小。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地球的渺小?

  [板书:渺小] (指名男生读第二自然段)⑵资源有限。谁来说说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有限性?

  [板书:资源有限]

  资源有限 不可再生:不加节制地开采 枯竭

  可再生: 随意毁坏自然资源 不能再生

  不顾后果滥用化学品 灾难

  指导感情朗读。(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小结:面临着不可再生资源即将枯竭的磨难,承受着可再生资源即将毁坏的威胁,地球母亲在一次次灾难中变得越来越脆弱。

  四、激发情感,引起共鸣

  是谁在不加节制地开采,使不可再生资源枯竭了?(是人类)

  是谁在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使可再生资源不能再生?(是人类)

  是谁在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造成一系列生态灾难?(是人类)

  是谁在不断地破坏环境,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还是我们人类)

  地球母亲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各种资源,可是我们人类正用罪恶的双手,使我们的地球母亲伤痕累累,奄奄一息。

  教师提供资料:

  每天,我们的地球上有15亿人呼吸着受污染的空气,至少800人因此死亡。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1500吨氟利昂排入大气层,严重破坏着地球的外衣。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1500人死于饮用不洁水造成的疾病。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12000桶石油泄漏到海洋里。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55000公顷的土地变成不毛之地。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55000公顷森林因大火砍伐毁于一旦。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800亿吨水在消然。

  [播放课件]

  嘘,你们听,听到地球母亲的了吗?她在说什么?听到地球母亲的哭诉了吗?此时此刻,你想对地球母亲说些什么呢?(安慰)

  (自由发言)

  地球太容易破碎了!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

  [板书:保护地球,人人有责]

  可是有人不这么想,有许多人对保护环境不以为然,甚至有人说: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那里有数不尽的星球,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

  辩论探究: 人类能否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学生讨论明确:

  [板书:不能移居]

  学生齐读6、7自然段

  赏析句子:

  “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提问:“至少”一词能去掉吗?

  明确:这句话引用了科学家的研究成果,“40万亿千米”直观地表明了范围之大,大到人类根本无法到达。“至少”一词是强调了目前的研究成果还只限于这个范围,“40万亿千米”以外的情况还不能确定,体现了说明的严谨性。同时,“至少”是“最少”的意思,又进一步说明了距离的遥远,从而简洁有力地证实:目前还找不到第二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易于理解,又让人信服。

  小结: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只有一个地球!

  能为人类提供资源的星球———只有一个地球!

  能使人类世代生存下去的星球——只有一个地球!

  地球这个孕育着亿万生灵的神奇母亲,我们只有保护她。那是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但我们可亲的地球妈妈,正在遭受着无情破坏。我们的家园──这个水蓝色的星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她需要我们一起去精心保护她。

  请同学们带着对地球母亲的一片爱心,齐读8、9自然段。

  我觉得最后一自然段倒数第二句中的“要”应该改一下!

  讨论如何修改。(改成“必须”)

  对,应该改成“必须”,因为不精心保护地球,就是自掘坟墓!

  千言万语汇成了一句──(板书课题)(生齐读)痛定思痛后只有一句──(生齐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记住──(齐读)只有一个地球。

  五、说写创新:

  看到我们的地球母亲所遭受的灾难,我们能为保护地球做点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行动)

  想对地球妈妈说些什么吗?请把你的祝福写下来吧! (祝福)

  六、全文小结

  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老师感受到你们已经了解了地球母亲的苦难。作为一名小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做起,为保护地球母亲做贡献,让我们的家园的天空更蓝,空气更清新,清清的河水鱼虾欢畅,处处山青水秀、鸟语花香。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重点

  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至。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话题 创设情境

  1.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2.请你们谈谈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新闻作品。

  二、探究标题 想象畅谈

  1.战争是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驱使。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柏林》这个标题看上去很宽泛,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板书:在柏林)【出示课件1:出示课题】

  其实,这篇小说是关于战争的。

  2.同学们一定读过一些关于战争的文章或看过关于战争的影片,可能对战争中人们的生活有各种想象,请大家自由发言,所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均可。

  3.教师适当引入战争给人民生活和精神带来的苦难和摧残,而后展开对文章的阅读。

  三、深入文本 层层剖析

  (一)分组探究下列问题。

  【出示课件2】

  1.两个小姑娘“不加思虑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

  2.老兵所说的“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他们的母亲”如果改为“她”好不好?

  3.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两个“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

  (二)学生汇报以后,师生评价,教师点拨指导。

  1.说明了小姑娘的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浅。(板书: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 老妇人 后备役老兵)

  2.“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遗。(板书:失去三个儿子 送妻子进疯人院)

  3.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全文结尾处的“静”是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是内心的流血。

  四、再探文题,品味主旨

  1.分组讨论:

  【出示课件3】

  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2.学生汇报,师生共同评价。

  3.教师指导:

  【出示课件4】

  首先,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摧残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家庭的缩影。

  五、着眼结尾,感受技法

  1.出示问题:【出示课件5】

  小说的结尾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效果,正是有了前面的蓄势和铺垫,结尾时老兵满含血泪的控诉才更显沉重。请你找找前面有哪些铺垫呢?

  2.提问,评点。

  3.指导:

  例如一开始老妇人让人不能捉摸的数数“一、二、三”,一直到小说结尾处由老兵说出她是因儿子相继死去而变疯的疯老太,而“一、二、三”正是她失去的三个儿子的数字。还例如一开始小姑娘们的嗤笑,当老兵说出真相后车厢里的一片寂静。

  六、课外拓展,布置作业

  以反映战争为主题,根据你已读过的诗词或看过的电影,写一篇小小的读(观)后感。

  板书设计

  在柏林

  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

  老妇人:失去三个儿子

  后备役老兵:送妻子进疯人院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篇小小说,篇幅很短,但是涵义很深。它是一篇关于战争题材的小说,从车厢里的一幕镜头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本国人民和其他国家人民带来的灾难。

  在教学中,我先以谈话的方式说起关于战争的话题,让学生说一说关于战争的诗歌或影视作品等。这样做的目的是把学生更快地带进一种氛围,为学习课文做准备。然后我按照如下的顺序来组织教学:探究标题的深意——逐层剖析文本——从文题入手品味主旨——感悟学习本课的写作技法。每个环节都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每个学生都能够认识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危害。

  学生自我探究的环节进行得不够顺畅,可能是学生年龄小,对战争方面的内容了解较少导致的。今后教学中,对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考虑充分,以免出现“冷场”现象。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歼灭、憧憬、千钧一发”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感悟革命先烈为理想而献身的无私和伟大,珍惜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抓住几个“多好啊!”体会郝副营长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抓住主要线索,读懂课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大家对“灯光”一定都很熟悉,一到夜晚,每家每户都灯火辉煌,大家都觉得灯光没什么惹人注意的地方。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灯光》。(板书课题:灯光)我们来看一看,本文围绕灯光讲了一件什么事?

  2.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遇到重要的或难读的词语做个标记。

  (1)交流难读或难懂的词语。

  (豫皖苏平原、围歼战、胸墙、憧憬、黑魆魆、千钧一发、璀璨)

  (2)寻找带有“灯”或“灯光”的句子,在课本上画出来。

  学生勾画,同桌轮读。

  3.读完以后,用精炼的语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天安门广场上的千万盏灯,让我想起了亲爱的战友——郝副营长。他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4.理清课文表达顺序:通过初步阅读,你发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即第一、二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这篇课文运用了倒叙的写法,有首尾呼应的特点。)

  二、细读课文,认知文本

  1.面对灯光,文中的人们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多好啊!”)(板书:灯光 多好啊)

  2.快读课文,小组探究:【课件2】

  想想“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把有关语句画出来,再深入想想,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什么。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什么?

  3.交流,教师实时指导点拨。

  “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是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漫步在天安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说这话的人也许是第一次来北京,也许是时过几年又来北京,看到北京的美丽,看到人民的幸福生活,“多好啊!”是出自内心的由衷赞美。

  第二次是战斗打响前,郝副营长借着火柴的亮光在看一本破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一个孩子在电灯上读书。

  “多好啊”是郝副营长看插图时的自言自语。此时,他也许想到胜利以后,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也许触景生情,暗暗下决心,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下一代能过上美好生活,要勇往直前,不怕牺牲。(板书:幸福生活)

  (3)第三次是郝副营长在和“我”交谈时说的话。

  出示:【课件3】

  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多好啊”是他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下学习。”

  4.在学生理解第二、三次“多好啊”以后,要让学生再深入往下想,为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在战斗中郝副营长怎么做,画出有关语句体会郝副营长的牺牲精神。(板书:灯光 多好啊 生命换取)

  三、聚焦“灯光”,理解课文

  1.学到这,能说说文章为什么以灯光为题呢?

  (灯光给人带来光明和温暖,这也是郝副营长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引导:如果只想到这一层,远远不够。我们的学习应由表及里,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默读课文,再想想这个问题。

  2.学生默读。教师引导:文中还有一处特殊的“灯光”,你发现到了吗?

  (郝副营长在黑暗中点燃书本,照亮后续部队前进的道路。)

  3.让我们静下心来读第十自然段,用心感受这特殊的“灯光”

  (1)“千钧一发”是什么意思?请联系文中语句介绍当时的情况。

  (2)“灯光”对战友意味着什么?(生的希望,战斗的胜利……)

  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郝副营长清楚会有这样的后果吗?这样做是为了谁?请联系上文对郝副营长的描写,静静地思考。

  “灯光”对郝副营长意味着什么?(为了全国解放,为了让后代过上安宁生活而牺牲自己。)

  4.再现“灯光”。

  (1)教师范读。请大家在脑海中再现这一感人的画面。

  (2)郝副营长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的幸福和安乐,让我们满怀敬意来读这特殊的“灯光”。

  根据刚才的想象,写写郝副营长当时的心情、动作、神情,让英雄的形象刻画得更清晰。

  四、拓展文路,深化主题

  1.最后的告别

  【课件4】今天,我们来到了埋葬郝副营长的沙柳丛里。站在英雄的墓前,回忆他生前的梦想,你想说些什么呢?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你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今天能在明亮的灯光下读书学习,不会忘记你们的丰功伟绩。我们一定不辜负你们的殷切希望,为了让人们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2.主题深化

  【课件5】这“灯光”会熄灭吗?请发表你的看法。

  (这“灯光”其实象征着英雄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因此不会熄灭,必将永远闪耀在人们的心中。)

  3.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涌现出无数像郝副营长这样的英雄人物。正是他们默默地燃烧自己,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你知道他们的故事吗?同学们可以利用网络读一读英雄们的故事。

  4.无论过去多少时间,生活在幸福中的人们不要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不要忘记那些革命先烈。

  板书设计

  灯光

  灯光  (多好啊)  幸福生活

  火光  (多好啊)  生命换取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 篇11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作业4中带点词语的意思。并初步体会诗中对仗句的特点。

  4、通过诵读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教学准备:

  瑞博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在我们的文学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唐诗。有成就的诗人更是数不胜数,孟浩然就是其中的一个。以前,学过几首孟浩然的诗,谁来背一下?

  2、学生背诵《春晓》、《宿建德江》。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浩然的另一首诗《过故人庄》

  二、学文

  1、请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

  出示自学要求一,请学生朗读,明确要求。 师随机点击“资料”,老师搜集了一些资料可以帮助大家理解这首古诗。

  2、学生自学,师巡视。

  3、交流(回到老师的界面)

  (1)指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读了此诗,你知道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的事。)

  (3)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诗人与老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4)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4、交流:点击“邀“——“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一句

  (1)指名读诗句,理解字词 故人——老朋友 具鸡黍——准备丰盛的饭菜

  (2)受到老朋友的邀请,看到这一桌丰盛的饭菜,诗人心情怎样?(开心、高兴)

  (3)指导读好这句诗句。

  5、交流:点击“话”——“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1)指名读。

  (2)把你的体会说说。(打开窗子,面对谷场和菜园,举起酒杯畅饮美酒,闲谈农事。只有老朋友之间才会谈家常事。)

  (3)随机理解“桑麻”

  (4)看着插图,发挥你的想象,完成“说一说”——“想象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一些什么?)

  (5)学生自己完成。

  (6)交流 (真是太感谢你为我准备了这么丰富的菜肴,下次欢迎你到我家去做客。) (你们这儿真美,真想一直住在这儿啊!) (今年的收成怎么样?还好,有可能是个大丰收。) „„„„ 是啊,深情厚意只在淡淡的几句询问农事中,就在这悠然地举杯饮酒,闲谈农事中。

  (7)齐读“话”句 6、交流:点击“别”——“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8)指名读

  (9)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依依不舍)

  (10)即将分别了,孟浩然会和友人说写什么?和旁边的同学说说。

  (11)交流。

  7、是啊,真挚的友情让诗人依恋,农家的生活让他向往,那还有什么让诗人要相约重阳日在来赏菊花呢?(优美、淳朴的田园风光。)

  (1)出示“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放眼望去绿树围绕着村边,青山在村外横卧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你看到的说出来。)

  (2)读好此句。

  (3)讲述对仗句。 师范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句诗读上去朗朗上口,你知道它永乐什么修辞手法吗?(对仗) 师讲述什么是对仗句。 师生对对子:“绿树”对________;“村边”对_______;“合”对______ “绿树村边合,”对____________ 这首诗中还有一句对仗句找出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师生共对对子。 读好这两句诗句。 练习背诵。

  三、拓展

  1、在我们《古诗七十首》中,还有许多田园诗,其中,我们学过两首,一起复习一下——《清平乐 村居》、《四时田园杂兴》(背诵)

  2、今天,我们将一起在学一首陶渊明的《饮酒》

  3、出示自学要求二,学生自学。

  4、学生交流自学结果

  (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读读背背你喜欢的句子。

  四、作业

  完成“作品区”里的作业。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认识“颓、疙、瘩”等13个生字,会写“豁、凛、磕”等16个生字。会写“威风凛凛、疲倦、跺脚”等18个词语。

  2.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体会作者语言的夸张色彩和幽默诙谐。

  3.能概括故事情节,理清行文思路,感受作者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4. 能讲述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融入感情,表达看法。

  教学重难点:

  1.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并能概括故事情节。

  2.难点:

  (1)通过学习“竹节人”的制作指南和教别人玩“斗竹节人”游戏的内容,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2)能讲述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融入感情,表达看法。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自己童年玩具的图片、文字资料。

  2.教师准备《童年》音频、微课《快乐的童年》、童年玩过的玩具图片资料、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课件播放《童年》音频)师伴随着音乐导入新课:每个人都有一个美好的童年,你的童年都玩过哪些玩具?(生自由回答)你们想不想知道范锡林的童年玩过什么玩具?范锡林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他非常聪明,就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个竹节人的玩具。你瞧,(课件出示竹节人的图片)这就是竹节人,你们玩过吗?想不想知道怎么玩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看看,范锡林和小伙伴们是怎么玩的吧!生齐读课题:《竹节人》,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等掌握不认识的字,并标注读一读。

  2.以开火车的形式读生字,指名读生字。

  重点指导:风靡(mǐ)叉(chā)腿 金箍(gū)棒 窦(dóu)尔敦(dūn)俨(yǎn)然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豁、凛、雕、磕、跺、颓”。并且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豁”是左右结构,注意“害”“谷”,相互要结合紧凑。

  “凛”是左右结构,右边书写时要瘦一点写。

  “雕”是左右结构,左右书写时要紧凑一些。

  “磕”是左右结构,书写时左边要小一点。

  “跺”是左右结构,右边是“朵”,注意正确写法。

  “颓”是左右结构,左边下“几”最后一笔是提,右边的“页”要瘦一点最后一笔是点。

  4.趣味识字词

  (1)出示词语:

  威风凛凛 叱咤风云 弄巧成拙 虎视眈眈 赫赫伟绩 津津有味 全神贯注

  (2)指名读,正音。

  (3)开火车,练读。

  (4)做游戏巩固字词。

  a.“贴字”游戏:教师出示图片,请学生根据图片找到和图片有关的生词。

  b.玩找字游戏:抽出生字,教师读生字,学生找到相应的卡片贴在黑板上。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感情饱满的朗读课文。

  温馨提示:请同学们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长句子注意停顿。

  如“把穿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一拉紧,那立在/裂缝上的竹节们/就站成一个/壮士模样。”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同学们,全文围绕“我们都迷上了斗竹节人”展开了描写,仔细阅读全文,标注段落,说说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请简要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学生交流分享:

  根据学生的交流分享,概括为:

  ①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小时候,“我”和小伙伴自己做玩具,“我们”全都迷上了玩竹节人。

  ② 第二部分(3-19自然段):介绍竹节人的制作方法及玩法,突出了斗竹节人给“我”打童年带来的快乐。

  ③ 第三部分(20-29自然段):叙述了老师没收竹节人,却也偷偷玩竹节人,“我”和同桌在办公室外看到,从沮丧到心满意足的情感变化。

  3.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交流:

  师总结:《竹节人》讲的是作者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迷上

  竹节人和老师没收竹节人,我和同桌想从老师那里拿回竹节人,结果却看到老师也在玩竹节人,心满意足。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复习旧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竹节人》,谁能复述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生:回忆课文内容并复述。

  3.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作者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眷恋,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学习作者语言的夸张色彩和幽默诙谐,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一)小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完成表格。

  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1)师: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关注课文内容。

  (2)生交流完成表格内容。

  师点拨:

  ①作者写“竹节人”制作指南时,可采用快速阅读的方法,关注如何制作“竹节人”的步骤内容。

  ②作者写教别人玩这种玩具“斗竹节人”游戏时,可采用仔细阅读和反复阅读的方法,关注“斗竹节人”游戏入迷的细节描写,体会传统玩具“斗竹节人”游戏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③作者在写老师没收“竹节人”玩具后的故事时,可采用浏览阅读的方法,关注老师没收玩具,玩玩具的内容,重点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请同学们有感情的大声朗读课文1-2自然段。

  (1)思考:你都获得哪些信息?

  师:引导学生从写作方法分析。

  学生交流:开篇直接点题“我”小的时候自己制作玩具,有一段时间我们迷上“斗竹节人”的游戏。

  (2)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交流:这样开篇直接点出主题来写,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三)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2.请同学们快速阅读3-19自然段。

  学生找:第3自然段,用毛笔竿锯成寸把长一截……弄不好一个个崩裂,前功尽弃。(课件出示:竹节人图片,及制作方法的字幕,让学生齐读。)

  (2)仔细阅读课文第5自然段,思考: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师:引导学生找“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

  学生通过“像”“黄河长江”两个关键词说出:作者运用了比喻和考张的修辞。这样写的好处是:把桌子上的裂缝比喻成“黄河长江”生动形象的写出豁口很大,也表现出课桌的破旧,语言幽默诙谐,为文章增添了色彩。

  (3)仔细阅读课文第17、18自然段。思考:作者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找:“黑虎掏心!泰山压顶!双龙抢珠!咚锵咚锵咚咚锵!咚咚锵!”

  生交流:作者运用五个感叹号。

  师:引导学生谈出这样写的好处。(营造出一种紧张、热烈的氛围,仿佛一场激战即将开始,衬托出孩子们跃跃欲试的激动心情。表现出孩子们对斗竹节人的投入、痴迷和喜爱。)

  (4)反复阅读课文第19自然段。思考: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攒着”“跺脚拍手”“咋咋呼呼”来分析写作方法。

  学生通过引导谈出方法:作者运用了动作描写和侧面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通过这些细节描写,烘托出我们“斗竹节人”的入迷,表现出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师:采用分组读、齐读、师生合作读,来反复朗读,读出“我们”投入地做玩具,玩玩具的部分,用声音表现出我们的入迷,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四)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3.请同学们浏览阅读课文20-29自然段。

  思考:老师把“竹节人”没收后,怎么做的?你怎么看待老师的行为?

  师:引导学生关注老师没收玩具、玩玩具的内容,重点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正确看待老师的态度。

  学生畅所欲言:老师没收后自己玩竹节人了。我觉得竹节人得到老师的青睐,让我们感到自豪,同时也能感受到与老师志趣相近、心灵契合,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突出老师童心未泯,活泼亲切的形象。(意思对即可)

  三、开展活动,升华主题。

  1.播放微课《快乐的童年》拓宽学生的视野面。

  学生谈谈观看后的感想,也能介绍出一种自己童年入迷玩的玩具。表达出真情实感即可。

  2.引导学生介绍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你的老师是什么样的性格?和你发生过怎样的故事,令你难忘?选择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来讲。

  学习上? ?生活中? 话语里 心理上

  句式练习:学习上对我的细心引导……

  生活中对我的亲切关怀……

  话语里对我的鼓励支持……

  心理上我对老师的感激……

  四、巩固延伸,作业设计。

  2.小练笔:写一篇有关老师的故事。

  (1)思考:竹节人是怎样制作的呢?

  师:引导学生用原文来回答问题。

  要求:(1)题目自拟。

  (2)能运用上本节课所学的修辞和描写等写作方法,给语言增添色彩。

  (3)记叙一件具体的事情,表达出真情实感。

  (4)书写认真,卷面规范、整洁、大方。

  五、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让学生搜集童年玩过的玩具和资料图片,回忆美好的童年。运用《童年》音频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读书,谈读书感受,充分来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以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

  3.运用微课导学,再次回忆每个学生的童年趣事,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谈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2.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交流预习

  1.出示鲁迅的三句名言。

  【课件2】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同学们,我们先来读一读这几句名言。(生齐读)

  你知道这是谁的名言吗?(生答,出示【课件3】鲁迅图片)

  你对鲁迅有哪些了解?(生交流)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鲁迅的文章,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齐读

  释题:课题中的“我”是谁?(周晔,也就是鲁迅先生的侄女)

  3.交流预习:就在鲁迅先生逝世九周年的时候,三弟周建人的女儿周晔为了纪念伯父,回忆了与他生前相处印象最为深刻的四件事,你知道哪四件事吗?(生答;师板书:谈《水浒传》 说“碰壁” 救助车夫 关心女佣)

  二、品读重点,感悟品质

  (一)过渡:在1936年10月19日,当时周晔还很小,可是她最敬爱的伯父鲁迅先生从此离开了她,在她的记忆中,当时是怎样的情景呢?

  1.读一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最能打动你的句子,然后反复读一读,想想从中能感受到什么?

  2.交流:哪些语句最能打动你?为什么?

  (1)出示:【课件4】“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各色各样的人都有。”

  我们都来读读这两句话,你还能从中感受到什么?鲁迅先生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板书:得到人们爱戴),这些句子是否也打动了你,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场面,体会人们当时的心情。

  (2)出示:【课件5】“我呆呆的望着……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侄女周晔失去伯父是那样的伤心,这是一种多么不舍得痛啊!自己再读一读这句话吧!

  (3)读到这里,你有什么要问的吗?

  过渡:那就让我们一起听听周晔为我们讲述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吧!

  (二)学习第一件事

  1.我们先来读一读第一件事,边读边想,“我”当时是怎样读《水浒传》的?伯父的话又让“我”懂得了什么?

  2.对于周晔读书情况,我们可以用文中的两个词语来概括。(生答并出示:囫囵吞枣、张冠李戴)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谁能用文中的句子来解释?

  3.方法小结:刚才理解这两个词语,我们可没有请字典朋友来帮忙,只是借助了文中的句子,这就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4.伯父的话又让“我”懂得了什么?(生答。师小结:我们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5.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又送我两本书: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约翰》,这是他翻译的两本外国童话。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一生都在关爱着青少年儿童的成长。

  (三)学习第二件事

  1.我们再来看看“谈碰壁”这件事,读一读,想一想鲁迅还是一个怎样的人?

  2.我们分角色读一读吧!(生读)

  从这件事中,你感觉鲁迅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哪里感受到的?

  (1)交流理解【课件6】“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2)师简介当时的社会背景:当时的社会非常黑暗,人们根本没有言论自由,而鲁迅为了唤起民众觉悟,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不顾一切地写了一篇篇犹如匕首的杂文,引起反动派的极度恐慌。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并且对他本人进行残酷的迫害。

  面对这种.种压迫,鲁迅先生只是幽默、不屑地说:(指大屏,生齐读“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此时,你又看到了怎样的鲁迅?

  (3)小结:鲁迅那幽默语言的背后却蕴含着无穷的智慧,更包含着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关爱。

  3.小结学习方法:

  同学们,刚才我们回忆这两件事时,抓住了人物的语言、联系上下文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让我们体会到鲁迅是一个关爱青少年、爱憎分明的人。

  4.学习第三件事

  (1)接下来我们学习一件你们也都很喜欢的事情 ——“燃放烟花”。大声朗读这一部分,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一下,鲁迅先生还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板书:燃放烟花)

  (2)课文中哪几句话可以体现出“我们”胆子很小,伯父和爸爸分别是怎样燃放烟花爆竹的?

  (3)文中“我突然注意到他脸上的表情,那么慈祥,那么愉快,眉毛,眼睛,还有额上一条条的皱纹,都现出他心底的欢笑来。”这句话主要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讨论)

  教师指导:这一段话主要是对伯父得到表情描写。“慈祥”“愉快”“欢笑”这些都是鲁迅先生发自内心的真实感情的流露,和孩子们在一起,鲁迅先生是感到非常开心的;为孩子们做一点点事情,鲁迅先生是非常乐意的。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孩子们的喜爱之情。

  (四)学习四、五件事

  1、下面我们来看最后两件事,默读课文,看看哪些语句能让我们感受到鲁迅先生“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画出相关语句,可以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交流:【课件7】

  (1)“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扎好绷带。

  同学们看课本上的插图,边看边想象当时的情景,(师创设情景:就在一个北风怒号、天色昏暗的黄昏,一位饱经风霜、赤脚拉车的车夫脚受伤了……让学生接读上面出示的句子)

  同学们都来读读这句话,看着鲁迅这一系列动作,此时你最想说什么?鲁迅当时是怎样的情感去就住车夫的?

  (2)过渡:伯父的一举一动全都印在了站在一旁的周晔心里。(出示【课件8】“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①反复读读这段话,想一想原本谈笑风生的伯父,现在为什么变得严肃起来?透过这严肃的表情,他心里可能在想什么?(生答)

  ②是啊,他只有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③谁能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文字中读出来?(指名读)让我们带着对反动派的恨,对社会黑暗的无奈,对劳苦大众的同情齐读这一段。

  三、回扣全文,升华情感

  1.现在你知道鲁迅为什么能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了吗?(生答)

  2.(配伤感的音乐)就是这样一位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鲁迅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直到逝世前三天,他还在为曹靖华的译作写序;逝世前两天,他还在写作。可是现在我们再也见不到他的身影,再也得不到他的关爱了……就是这样一个人,怎能不让我们爱戴?就是这样一个人,怎能叫我们忘怀?

  四、升华情感,课外拓展

  1.鲁迅先生对敌人恨之入骨,对人民大众却有着深厚而无私的爱。他就是这样一位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人,让我们永远记住他!

  2.课下上网搜一搜鲁迅先生写的的文章或者与鲁迅先生有关的文章认真读一读,真正走近这位伟人,聆听它的声音吧!

  板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⒉学会“遮”,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⒊借助想象,感受六月西湖的雨之奇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⒋拓展关于西湖的古诗,进行组诗积累。

  教学过程:

  一、词语对接,激趣导入

  1、词语对接。君子一言, ;八仙过海, ;螳螂捕蝉,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因为有美丽的西子湖,才声名远扬,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以书画来赞美西湖。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杭州任职的时候就写了不少关于西湖的诗篇。

  2、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是他在西湖观景时,偶遇一场大雨后,即兴写下的。

  3、说说你了解的苏轼。教师相机补充。(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1、生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重点指导:

  未(wèi)遮(zhē)山(shān) 乱(luàn)入(rù)船(chuán) 忽(hū)吹(chuī)散(sàn) 水(shuǐ)如(rú)天(tiān)

  3、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师范读,学生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4、同座互读,并相互正音。

  三、学法渗透,熟读成诵

  1、释诗题。

  读读诗题,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六月二十七日”写的是时间;“望湖楼”告诉的是地点;“醉书”告诉我们这首诗是作者陶醉后而写下的)

  2、知诗人。

  3、明诗意。

  诗人陶醉于什么?(雨)

  那么诗人在下雨前、下雨时、下雨后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象?

  雨前:黑云/翻墨//未遮山

  雨时: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后: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4、悟诗情。

  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感悟西湖的雨有什么特点?(变化快)

  你能将西湖变幻莫测的美景读出来吗?

  5、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1、写作背景:此诗是苏轼被贬杭州时所作,他希望自己也能像这急来急去的雨一样,及时得到朝廷的赦免,拥有光明前途。

  2、补充苏轼关于西湖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五、作业:

  必做题:

  ⒈抄写并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⒉说说古诗描写了怎样的一幅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⒊画一画古诗所描写的情景,并取一个诗意的名字(小组合作)。

  ⒋熟读并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选做题:(组诗积累,二天内完成)

  ⒈积累苏轼的其他诗词(不少于2篇)。

  ⒉收集描写西湖的古诗(不少于2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品味充满童趣的语言,体会文字背后所传达的作者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2、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进行选材的。

  【重点和难点】

  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品味充满童趣的语言,体会文字背后所传达的作者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2、难点: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进行选材的。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出核心问题

  1、师导入:同学们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如果请你用“夏天是一个

  的季节”说一句话,来表达你对夏天的感受,你会怎么说?。

  2、师质疑:那么,在作者的眼里夏天又是怎样一个季节?

  3、请学生齐读第一段,“夏天是万物迅速成长的季节”,师提问:你认为哪些词语比较关键?针对这些关键词语你会提出哪些问题?

  (预设:夏天是万物迅速成长......的季节。万物是指哪些事物?为什么说是迅速生长?)

  二、品读语言,感受充满童趣的语言,体会文字所传达的情感

  1、师过渡:请同学们带着“万物是指哪些事物?”、“为什么说是迅速生长?”这两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并圈划关键句子,同桌之间可互相交流。

  2、学生散读课文,圈划语句和词语,做好交流准备。

  3、学生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品读语言,让学生体会文字所传达的情感。

  (预设交流:

  品读第2段:A.学生交流:豆棚瓜架上的绿蔓、竹子高粱拔节、植物开花结果、白石头长苔藓、黄泥土长草长菜、动物小猫小狗小鸡小鸭、教师边板书

  B.教师引导学生品读: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

  的长......)

  关注朗读中的停顿和跳跃起伏的节奏感。

  C.

  师质疑:在朗读中,我们除了能读出生物生长的过程中的生机勃勃之外,还能

  读出什么来呢?——作者对生命的热爱。

  D.

  请学生带着对生命热爱的感情再读课文,并请学生仿写句子。

  品读第3段:A.学生交流:草长—树木长——山丰满:稻秧长—甘蔗长——地高起;太阳威力增

  —温度增加—铁路、柏油路生长)

  B.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句子之间的因果关系:(因为)草

  ——(所以)山

  C.师质疑:铁路、柏油路都是没有生命的事物,为什么作者说它们也在生长?

  D.师提问:第3段作者从有生命的事物写到没有生命的事物的迅速生长,从字里

  行间你们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品读第4段:A.学生交流:人的生长和成长

  B.

  教师请学生朗读第4段,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在人的生长过程中,有些是看得见地长,有些是看不见地长。

  C.

  教师质疑:就第4段,你还有哪些没有看懂的地方?

  D.

  教师总结:是啊,如果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了收成的希望,所以,农民都会在植物生长的最近时期,让植物茁壮成长,这样秋天的时候才会有好的收成。其实我们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量地长。这也是文章要表达的主旨)

  三、梳理文本:理解作者选材的用意

  1、师提问:文章第2段、第3段、第4段之间有什么联系?

  (预设:从有生命的事物写到没有生命的事物,再写到人,层层递进,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最终表达了在美好的自然和生活面前,作者希望每个人都能赶时候,尽量地用力量地成长,由此可见作者选择这些材料来写都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情感和主旨服务的)

  2、师进一步质疑:文章的第1段说“夏天是万物迅速成长的季节”,我们能否把标题改为“夏天里的生长”?

  四、感悟主旨,交流拓展

  师提问:文章的结尾说“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量地长”,学完课文后,你对这句话又有了怎样更深的理解?(学生交流)

  五、布置作业

  搜集与夏天有关的谚语进行分享交流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 篇16

  1、学会生字“遮”: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2、体会诗的意境美,感受诗人对望湖楼雨景的赞美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美。

  教学准备:

  古诗课件、背景音乐、诗人简介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 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雨吗?谁来说说它有什么特点。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 轼3, 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会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4, 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 介绍作者背景 苏轼(1037-1101),北宋诗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被称为"三苏".他的诗自然豪放而又富有理趣,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读顺。

  2、学习生字。“遮”读翘舌音,是遮住、遮盖的意思。

  3、默读本诗,给古诗划节奏。

  黑 云 / 翻 墨 / 未 遮 山 , 白 雨 / 跳 珠 / 乱 入 船 . 卷 地 风 来 / 忽 / 吹 散 , 望 湖 楼 下 / 水 / 如 天 .

  4、解释诗中词语。

  5、教师范读,强调注意停顿。

  6、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感!(个别读,分组读,齐读)三、精读课文,理解诗意。 1、提问:作者这首诗重点写的什么?(雨)哪里的雨?(西湖的雨) 2、学习第一句 (1)下雨前是怎样的一幅画面?翻墨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未遮山是什么意思?(2)你能用一个字形容这样的乌云吗?(快、奇、来势凶猛)你能用学过的四字词语形容一下这样的乌云吗?(乌云翻滚、风起云涌、乌云密布、乌云滚滚……)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句话。

  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

  6、学习第二句 (1)云的来势凶猛,雨也绝不温柔,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了?(2)跳珠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乱入船是什么意思?(3)指导看图,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这样的雨?(大、猛、调皮……)用自己的语言介绍见过的最大的或最有特色的雨? (5)让我们记住这样的雨,齐读第二句。

  (6)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句话。

  白花花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7、结合插图,用同样的方法自学三、四两句 (1)学生自学

  (2)提问考察 当我们沉浸在白雨跳珠的美景中时,这调皮的雨却似乎有意躲着人们,转眼间就不见了。哪个字写出了这样变化的快?(忽)此时此刻呈现给游人的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两句表达的内容?这样的景色可以用题目中的哪一个字概括?

  (3)让学生说说三、四句诗的诗意。

  卷地而来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四、感受诗意境美:(品 诗) ①这首诗描写了西湖什么景色?(西湖夏天一场雨的过程) ②这场雨下得怎么样?(快且大) ③哪里可以看出来啊?(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 ④你觉得诗句写得美吗,为什么?(有声:翻墨,跳珠,风来。有色:黑云,墨,白雨。有动感:翻,跳,卷,吹。比喻形象生动:黑云像翻墨,白雨如跳珠,水似天。刻画出了夏雨来得快去得也快的特点) ⑤一起朗读,读出诗的美!

  这里可加唱诗歌。五、背诵古诗

  老师播放音乐,学生各种形式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六、小结 诗人在西湖望湖楼上边喝酒边欣赏西湖的景色,结果被西湖一场急雨后美丽的景色陶醉了,写下了这首诗,诗人被陶醉了,今天你们也被陶醉了没有呢?(陶醉了) 七、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 墨水

  白雨 跳珠

  大风 忽 吹散 去得快

  湖水 水 如天 奇(景象)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 篇17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诗中田园生活的优美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通过学习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

  二、重点难点:

  1、感悟诗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步骤:

  (一)揭题解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古诗中有很多表现朋友之间深情厚谊的,你能不能背诵一句这样的诗句?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朋友之间真挚友情的古诗——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板书)

  3、说说对作者的了解,教师补充。

  孟浩然(689——740),湖北襄樊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齐名,著有《孟浩然集》,生活在盛唐开元年间,当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政治清明。诗人一生没有作过官,基本上过着隐居生活,早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来到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其诗风平易清淡,有超妙之趣。

  4、“过故人庄”是什么意思?明确:过:拜访,故人:老朋友。到村庄拜访老朋友。这首诗是他隐居在鹿门山时,被一位朋友邀请到家中作客时,写了这首诗。

  (二)朗读全诗。

  1、诗歌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是朗读。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习读诗,要求读准字音,通通诗句,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2、学生练读。

  3、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教师指导朗读:读文言诗词,重要的是吟读。吟读,是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要读得比较慢,有时候有拖音。

  4、听录音。

  5、学生大声自由吟读《过故人庄》。

  6、齐吟全诗。

  教师随机点拨读法,如:后一句是相邀,要读慢一点,读得意味深长。

  (三)译读全诗。

  师导:读得好,朗读就进行到这里。下面进行译读。(板书:译读)大家不要以为“译”很容易,老师给你们出个难题,什么叫译读呢?以诗译诗,译出来的现代文也要有点韵脚,也要像一首诗。下面请同学们做一下“预备动作”,将这首诗的注释好好读一下,然后根据注释口头翻译课文。

  1、教师示范,学生注意对“押韵”的处理:“故人具鸡黍。”老朋友准备了丰盛的饭菜。“邀我至田家。”邀请我来到秀美的田家。

  2、学生们各自进行译读活动。

  建议:翻译的时候,将“家”、“斜”、“麻”、“花”用来押韵,但不一定用这几个字,“家”、“花”可以用,中间“斜”和“麻”怎样翻译押韵,第四句和第六句怎么翻译,想一想,把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以诗译诗了。

  3、教师吟读一句,学生译读一句。

  明确:绿树村边合——村外绿树环绕。

  青山郭外斜——村外远处有青青的山崖。

  开轩面场圃——打开窗户面对场圃和莱园。

  把酒话桑麻——边喝酒边谈论着庄稼。

  待到重阳日——等到重阳节的那一天。

  还来就菊花——再来赏菊和喝酒吧。

  (四)背读全诗。

  师导:以诗译诗可以培养同学们的情味。好,下面一个学习环节是背读。(板书:背读),背呢,也不能让你们轻易过关,先提一个问题。这首律诗每一联都写什么?同学们想一想,商量一下。

  1、学生商量、讨论,准备回答。

  2、交流:

  首联写作客原因,颔联写旅途见闻,颈联写到农家作客,尾联写作客的留恋。本诗着力描写了农家生活的朴实与故人的热情,表达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朋友情谊的重视。

  3、根据这种思路,背诵这首诗。

  4、学生齐声背读。

  (五)说读全诗。

  师导:下面我们要进行说读。(板书:说读)说读是对诗人说话,就是把诗意扩展开来,在原诗句的基础上增加很多自己描写的内容,然后对诗人说。比如:“故人具鸡柔,邀我至田家。”诗人啊,老朋友准备了饭菜,还冒着热气,邀请你到山水如画的田园乡间作客。这就要有丰富的想像。

  1、同学们分小组说读《过故人庄》,每一个小组就只说读一联。

  2、每小组分别选派一名代表说读。教师吟读,学生代表说读。

  参考: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诗人啊,一棵棵茂盛的绿树把村子围了一个圈,小鸟展开翅膀在蓝天中飞翔,亮着自己清脆的喉咙,欢快地歌唱着,一只大公鸡在悠闲地漫步,村外有青青的山峰斜立着。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诗人啊,你轻轻地打开窗户,一缕暖和的阳光照。在窗子上,空旷的打谷场上,不时走过大公鸡,菜园里蝴蝶在飞翔,花儿把菜园子装扮得那么美丽,你手里拿着酒杯,在和朋友畅谈今年的好收成。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诗人啊,喝着谈着,谈到以后的生活,可能是诗人说了一句,到九九重阳那一天,我再来喝菊花酒吧。这话说得好直率,犹如儿童般天真。也可能是主人说了一句,到重阳节这一天,再邀你来喝酒赏菊吧。这话说得好真诚,细心而热情的主人一定想到了:到那时篱菊已开,又别有一番悦目的情趣了。

  3、师总:对诗人说话特别有趣,可以让我们神思飞越。

  (六)课堂小结:同学们,我们这一节课实际上是一节学法课。老师给它取了个名字:一诗四读。(板书:一诗四读)以后你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读古诗。这是文言诗词的一种学法。

  (七)作业:孟浩然的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你根据对这首诗的理解画一幅画,或用第一人称写一篇优美散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 篇18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与共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2.体悟课文的表达秘妙,感受演说语言的独特魅力,尝试运用排比、反复等手法仿说、仿写演说辞片段。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

  体悟表达秘妙,运用排比、反复等手法仿说、仿写演说辞片段。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激疑定标,锁定演说秘妙

  1.回顾旧知,引入新课。(略)

  2.听写词语:每次听写3个词,只读1遍,听完再写。请把它们工工整整地写入相应的空格,注意写字姿势要正确。(听写内容:嗡嗡,潺潺,松脂;骏马,雄鹰,圣洁;善待,滋养,眷恋)

  (出示:西雅图告诫人们: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每一声______的鸣叫,每一道______的流水,每一缕______的幽香,每一头奔跑的麋鹿,每一匹驰骋的______,每一只翱翔的______,都是______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______滋润我们心田的河水,照管好______我们生命的空气,照顾好动物兄弟,把对家园的______化为行动,保护好这片土地上的一切。因为: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校对评讲。齐读这段话。

  【设计意图:创境听写,既巩固生字新词,回顾课文梗概,又强化积累运用,培养倾听能力与写字能力,一举多得。】

  3.激疑定标。作为“有史以来在环境保护方面最动人心弦的演说”,本课最应该学什么?(如何运用语言打动听众,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学语文就该学最有价值的东西。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索、发现那动人心弦的演说中隐藏的表达秘妙。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目标设定源于学生,直指语用,使之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顺势引发探究期待,避免学习的盲目性。】

  二、含英咀华,研习表达,探究演说秘妙

  (一)循“神圣”,识反复,探究谋篇技巧。

  1.明确演说主旨。本课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2.了解反复手法。

  (1)引导质疑。(出示: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文中3次出现这句话,分别强调要善待河水、空气和动物。对此,你有什么疑问?

  (2)梳理问题。(反复出现有何好处?为何不多重复几次?每次强调的方式有何不同?)

  (3)自主探究。默读第四至八自然段,思考有关问题。选择最感兴趣的一条要求,仔细研读,把心得体会批注在旁边。

  (4)汇报交流。预设点拨策略、小结思路:

  ①运用反复可以深化主题,强化情感,产生一咏三叹的表达效果。

  ②如果你是西雅图,还会提些什么要求?这些要求西雅图一个也想不到吗?那他为何不多提几个?(运用反复手段要适度)

  ③运用反复时略加变化,效果会更好。(如:文中“善待河水”和“善待空气”为正面论述,“善待动物”乃反面警示。)

  ⑸指导朗读:西雅图的呼吁字字是泪句句是情!各位西雅图,用你们义正辞严、铿锵有力的声音告诫那些贪婪成性、恃强凌弱的白人吧!齐读第四至八自然段。

  3.把握演说框架。

  (1)思考:西雅图把该说的都说了,课文的其余部分是否多余?

  (2)小结。本文属“总——分——总”结构,观点鲜明,条理清晰。我们撰写演说辞也可以采用这种结构。

  【设计意图:锁定文本表达秘妙点,凭借语言实例,引导学生感知、理解、内化“反复”手法,进而穿越“意”的丛林,探究“言”的秘妙,获得“法”的启迪,建构语文知识,提升言语智慧和语感品质。】

  (二)循“圣洁”,品语言,发现表达秘妙。

  1.过渡导学。读演说辞,只关注总体框架是不够的,只有沉下心去触摸、品味语言,才能发现更多秘妙。仔细阅读第一至三自然段,画出表达特色的词句,细细品味,再与同桌交流你的发现。

  2.互动研读。学生自主探究、同桌交流。教师巡导。

  3.汇报交流。

  预设1:“圣洁的家园”(出示第二自然段)

  A.感受语言魅力。这段话有何表达特色?(排比、句式齐整、量词变化)演说时注意这些有何好处?男女生合作读。将全段按现代诗格式排列,配乐齐读(背景纯音乐:腾格尔《天堂》)。将“每一……”全都改为“所有的”,比较一下,有何发现。按照句式仿说几句。

  B.启发移情想象。(括号内为学生个答预设)是的,这里的一山一水,都铭记着我们的成长足迹;一草一木,都珍藏着我们的圣洁记忆;一鸟一虫,都诉说着我们的快乐体验!瞧,就在这片沙滩上,我们(一起凝视太阳,让热情奔放的太阳舞带我们快乐飞翔);但是从此我们(再也看不到金黄柔软的沙滩了);就在这块田地里,我们(一起举行冬节盛会,尽享丰收的喜悦),但是从此(再也享用不到这片田地上的粮食了);就在这座山中,我们(一起在丛林深处沉思冥想,完成了成年礼),但是从此(我们再也无法聆听到这幽静山谷中清脆的鸟鸣声了);……从此,这一切的快乐都将遥不可及,这一切的记忆都将失去凭借!印第安兄弟姐妹们,在永别家园的最后时刻,最想说些什么?把你想说的通过朗读传递出来(齐读全段)。

  C.创境引诵语段。(出示并齐读: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家园如此圣洁,土地如此神圣,印第安人对脚下的大地如此眷恋!然而……让我们永远铭记这段优美而圣洁的文字吧!(配乐引诵全段,教师提示所有的“每一”)

  预设2:“圣洁的情感”(出示第三自然段)

  A.理解内涵。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B.探究秘妙。你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人类与大地的关系?作者是如何生动、形象地表现这种息息相关的关系?(比喻、拟人)

  C.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锁定“每一”这个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语感富矿”,通过摩挲语词、移情想象、创境引诵,还原生活画面,复活文字的感性生命。同时,聚焦语用,通过置换比较、拓展仿说,引导学生品读、领悟、积累、运用精妙语言范式,徜徉在语言之途,使之感受言语之美,体悟表达之巧,形成言语之能。】

  三、聚焦语用,创境练笔,内化演说秘妙

  1.创设情境。西雅图的演说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白人。他们决心善待这片土地上的一切,使之继续保持神圣。假如你是白人首领,你会向西雅图的族人作出怎样的承诺?(出示:请印第安兄弟们放心,既然我们继承了这片土地,就一定会铭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从现在起,我们将?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2.合作练笔。4人一组,每人从一个角度写几句话,然后再合并组成一篇运用“反复”手法的演说辞。(生练笔,师巡导)

  3.反馈小结。

  【设计意图:创设情、辞同构共生的练笔情境,构筑语言文字运用的平台,让学生在练笔实践中激活缄默的表达秘妙和言语范式知识,使新学的言语表达知识技能化,并及时融入到已有的语感图式中去,实现“得言、得意又得法”。】

  四、总结全文,拓展阅读,复现演说秘妙

  1.总结全文。(播放西雅图风光视频,画面定格于西雅图酋长纪念碑)这就是演说中的那片土地。时隔150多年,她依旧那样神圣,那样迷人!她有一个圣洁的名字——(生:西雅图)它的神圣,归功于一个伟大的民族——(生:印第安)一个大写的人——(生:西雅图)一次成功的演说——(生:《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是的,西雅图的土地是神圣的。其实,我们面对脚下这片土地,也应该永远铭记这样一句忠告——(生: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因为——(生: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2.布置作业。

  (1)在课堂小练笔的基础上,运用“反复”手法续写几句话,其中“请印第安兄弟们放心,既然我们继承了这片土地,就一定会铭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句话至少要出现3次,写完说给同桌听。

  (2)课外阅读《西雅图酋长的宣言》。

  【设计意图:拓展阅读,旨在深化学生对于演说辞这一体裁及相关秘妙的认识;续写练笔,既复现、巩固“反复”手法,将语用实践延伸至课外,又引导学生置换角色,将自己对于保护环境、爱护家园的认识诉诸文字,进而获得心灵的荡涤与澄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 篇19

  文本分析:

  这首诗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诗歌通过两种人的对照,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倾注了无限深情,表达了崇高的敬意;而对高踞在人民头上的人,则无情地揭露,表明了满腔的愤懑。诗歌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了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教学本课时,教师应注意结合学过的课文,使学生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和体会。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还可在理解整首诗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两类不同的人,他们的境遇又有什么不同,从中感受到要像鲁迅先生一样,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这首诗意蕴深厚,但教学时注意不要把本首诗的主题过分拔高,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让他们在加深对鲁迅的了解的同时真切感悟到做人的真谛。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一心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理解课题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诗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揭示新课。

  导语:同学们,通过对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出示课件,教师朗读或者指名让学生朗读。)“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身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人们真的会忘记他吗?事隔13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一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简介诗人臧克家。

  (课件出示诗人臧克家的简介,学生自读了解。)

  臧克家(1905—20__) 山东诸城人。中国现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名誉会长。主要诗集有《烙印》《罪恶的黑手》《运河》《从军行》《一颗新星》《春风集》等。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朗读,检查学生是否读通顺、读正确。

  3.范读引领,指导朗读和重音。

  (1)教师教给方法,指导学生划分节奏,读好停顿和重音。(教师示范第一节,指名练习第二节,自由完成第三到七节。)

  4.播放名家朗读录音,学生再读诗歌,读出情感。

  5.思考:这首诗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层次梳理:

  第一部分(第1节):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观点。

  第二部分(第2—4节):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第5—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对比品读,理解内容。

  (1)学生默读全诗,注意诗歌独特的写法,说说自己的发现。

  预设:学生会很容易发现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学生汇报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再细细读一读,发现诗歌中有更精巧的安排——第2、3、4节对比的是有的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第5、6、7节对比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结果;这两部分内容又是一一对照的。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可以将对应的小节放在一起进行学习。

  (2)结合第1节诗,感受作者的态度。

  过渡:通过对比,大家发现“有的人”指的是哪两种人呢?这两种人最本质的不同是什么?大家能用两个词语概括一下吗?(板书:虽生犹死——虽死犹生,对比。)

  思考:对这两种人,你认为作者的态度一样吗?

  预设:学生可能汇报出几种态度:对有的人,作者是批判、鄙视、痛恨的;对有的人,作者是赞扬、热爱的。可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两类人的态度,充分激发学生情感。

  (3)理解第2节与第5节诗。

  ①指名读,评议:他(她)读出了什么感情?(对敌人的恨,对人民的爱。)

  ②探讨:第2节诗中有两个动词体现了两种人的不同,请找出来,再加以体会。

  (一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一个“俯”字,写出了鲁迅先生甘于俯下身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而感人的形象。)

  预设:可结合本单元学习的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提到的几件事,更深刻地体会鲁迅先生关心人民、愿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格。

  资料链接:“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自嘲》全诗为:“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做斗争,为人民勤恳工作。

  ③读一读:读出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的傲慢姿态,读出人民把他们“摔垮”后痛快淋漓的感觉。

  (4)自主学习第3节与第6节诗,第4节与第7节诗。

  ①自由选择一组,想想用什么方法朗读最容易表达出自己的理解。

  ②各人自由练习。()

  ③学生汇报朗读,师生共同评议。

  ④提出问题,补充资料,加深理解。

  A.理解“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资料链接:鲁迅先生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里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鲁迅先生以野草作比,为了革命他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

  B.“烂”字在诗歌中是什么意思?这个字写出了什么?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流芳百世的人,其实早已臭名昭著,名存实亡,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一个“烂”字,既写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

  C.“下场”是指谁怎么了?与此相对,“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人民会怎样看待他呢?

  (“下场”是指压迫人民的反动派,终会因自己的所作所为受到应有的惩罚,他们终将被人民摔垮,遗臭万年。对于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人民将永远崇敬并怀念他。)

  (5)先让同桌之间分别对读第2、5节,第3、6节,第4、7节,再请几组同学在班上展示朗读。注意诗句中描写的不同人物,根据他们的作为来选择不同的语气。

  2.加深对文中“活”与“死”的理解。

  过渡:同学们,我们通过反复朗读了解了作者笔下的两种人。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诗歌的第1节,看大家是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这一节诗中,两个“活”与两个“死”的意思一样吗?

  (1)学生思考,与同学交流。

  明确:这里的两个“死”与两个“活”的意义都不相同。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这些人不过是肉体和生命还存在罢了,相当于行尸走肉;第二个“活”字是指精神永存,是作者对鲁迅先生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第一个“死”字的意思是精神已经消亡了,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的意思是肉体与生命已经消亡了,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资料链接: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当年,臧克家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2)结合实例,加深理解。

  过渡:通过上面的交流,我们明白了“活”与“死”不仅仅指个体的生命,更关系到个体的精神与价值。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虽生实死,什么样的人虽死犹生呢?大家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妨再举出典型的例子来证实自己的看法。

  示例:①碌碌无为者虽生实死,拼搏进取者虽死犹生。

  ②卖国求荣者虽生实死,精忠报国者虽死犹生,比如秦桧和岳飞就是典型的例证。

  ③贪官污吏虽生实死,清正廉洁的人虽死犹生,后者如孔繁森。

  3.感悟鲁迅精神,升华情感。

  (1)学生看课文题目,齐读副标题。

  过渡:这首诗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你们发现了吗?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诗中却没有提到鲁迅先生的名字。但你们一定能从诗篇中找到鲁迅先生的影子,请大家找出相关诗句读一读。

  (2)汇报读诗句,感悟鲁迅精神。

  小结:这首诗并不只是在赞扬鲁迅一个人,更是在赞美那些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而活的人,是以小见大,“鲁迅”成了一种精神的代名词。

  (3)学生说说学完本诗的收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交流示例:

  生1: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怎样活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有价值呢?从鲁迅先生的事迹和精神中,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

  生2:我也想像鲁迅先生那样,做一头勤奋的“耕牛”,做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生3:学完这首诗,我想到了另外一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鲁迅的精神就重于泰山,我也想成为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贡献、有价值的人。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几篇与鲁迅先生有关的课文,本课《有的人》作为这一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深化了我们对鲁迅先生的认识,但它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多阅读一些鲁迅先生的文章,继续走近鲁迅先生,感受他精彩的文笔,感受他不朽的精神。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反反复复朗读了诗歌,大家的朗读也从最初的平淡,到最后读出了作者情感的强烈对比。诗歌,就是要在反反复复地朗读中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更深的体会。尽管这篇文章创作于1949年,但是我们读来却丝毫不觉得“古旧”,在当今的社会,依然有着现实的意义。通过大家的课堂交流,我很高兴大家理解了做人的真谛——做有价值的人。是的,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人永远是最可爱的人,鲁迅精神会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学生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 篇2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认识6个生字,会写17个生字,正确认读“搁板、勉强、蜷缩”等词语;正确书写“魁梧”;理解“忐忑不安”。

  2、学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有感情朗读课文中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抓住“忐忑不安”、“熬”等关键词,运用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等方法,读懂桑娜的心理活动,感受桑娜善良的品质。

  4、领悟作者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尝试描写渔夫的心理活动;进一步感受桑娜和渔夫善良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抓住“忐忑不安”,读懂桑娜的心理活动,感受桑娜善良的品质。

  2、领悟作者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尝试描写渔夫的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检查预习、指导写字

  1、谈话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托尔斯泰写的《穷人》,请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课题)“穷”字是本课的生字,上下结构,注意写的时候穴宝盖下面的两点在田字格中的占位,力在穴下意为穷,来齐读课题《穷人》。

  2、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曾这样说“贫穷的人往往富于仁慈”,真如作家所说吗?(在课题上加?)让我们走进《穷人》来感受一下吧!

  3、出示预习纸,在预习纸上,老师发现“魁梧”的“魁”字,有些同学写的不漂亮,怎样把它写好?

  4、师范写,生练写,师生评议。(展示学生写的字)

  5、通过预习看看这几个词你会读了吗?谁来读?

  6、出示 “抱怨、寡妇、熬”(纠正读音)

  “寒风呼啸、汹涌澎湃、波涛轰鸣”(发现这几个词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描写环境的词语。生再读)

  “心惊肉跳、忐忑不安、自作自受”(发现这几个词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描写人心理活动的词语。生再读)

  7、生齐读。

  二、整体感知,粗知大意

  1、这篇文章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谁能用简单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内容?

  2、指名说。(生说的啰嗦,教师点拨,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我们可以按照六要素来总结,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夜晚,什么样的夜晚?用上刚才读的词语,寒风呼啸的夜晚,事情的起因是什么?邻居西蒙死了。经过是什么?桑娜抱回了邻居西蒙的孩子,心情呢?忐忑不安的,结果呢?渔夫和桑娜不约而同收养了孩子。

  3、你能完整的说一遍吗?(指名说)

  4、师总结,孩子们,虽然课文很长,我们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总结课文是不是更简单?

  三、品读课文、体会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

  1、切入课文,同学们,通过预习文中的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生说,对渔夫和桑娜……

  (我对妻子桑娜印象深刻,因为她虽然心里很矛盾,但还是抱回了邻居的孩子。)

  第二课时

  一、多角度理解“忐忑不安”

  1、我和你的想法一样,桑娜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心里是——

  2、忐忑不安的。(板书:忐忑不安)

  3、指名读9——11自然段,其他同学边思考边划划,桑娜在忐忑不安地想些什么?

  4、生说,(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5、如果按照先后顺序应该是—(学生交流)

  出示:

  (1)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2)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3)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4)他会说什么呢?

  6、为什么课文不按这样的顺序来写呢?

  7、指名说,因为桑娜心里很紧张,生怕丈夫会揍她……

  8、这就是“忐忑不安”的意思。

  9、这时的桑娜头绪万千、思绪很乱。谁来读这个词,读出忐忑不安的心情来。

  10、指名有感情读“忐忑不安”。

  11、请你再默读9——11自然段,你又从哪些词语读出了“忐忑不安”?并用不同标记画出来?

  12、指名说(桑娜脸色苍白……是他来了,不,没有人。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

  13、从这些词语中我们又读出了忐忑不安,忐忑不安就是心里慌张、不安。

  14、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忐忑不安”的心情?(预设:仔细看文中的标点)

  15、省略号。为什么?(因为桑娜连想都是断断续续的。还有她的幻想。门嘎吱一声……)

  16、这么多的感叹号、问号,你读懂了什么?

  17、说明桑娜心中已坚定了要把孩子抱过来。

  18、但坚定中又有那么多的忐忑不安。让我们带着这四个句子,来走进他们的心理世界。

  二、解读桑娜心里想法

  1、出示:“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你是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

  2、课文第二自然段。

  3、“受”的意思是?(够他忙的了。够他苦的了。够他干的了。够他熬的了。)

  4、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担心他养不活我们了。生活更加艰难了。虽然穷困,他们毫不犹豫地收养了孤儿。桑娜很关心他的丈夫。——是的,这是妻子对丈夫对特别的爱……)

  5、谁来读出桑娜忐忑不安中的贫困?(指导有感情朗读)

  6、既然已经够他受的了,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所以她会反问为什么要把他们抱过来呢?

  出示:如果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意味着……(救了两条孤儿的性命……)

  如果不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意味着……(家里还能勉强度日。将会冻死。桑娜会心理不安,桑娜和西蒙一样都是母亲,看到孩子要死掉,会心痛……)

  7、这边是爱,是对五个孩子和丈夫的爱,那边也是爱,是对两个孤儿的爱。可桑娜又想到了什么?

  出示:宁可( ),也要( )。(引导学生说话)

  8、但最后可能桑娜连想都没有想,这是出自她的本能,什么本能?

  9、善良、互相帮助的习惯、一个做母亲的责任。

  10、这源自一种善良、母爱、良心。

  11、我想和你们合作一下,想读的站起来。我读旁白。(师生合作配乐朗读)

  三、解读丈夫心理想法

  1、抱是抱过来了,可怎么对丈夫说呢?丈夫是怎么说的呢?请你把它划出来。(一个学生读)

  2、这里有个字让人听了掉眼泪,哪个词?(熬)

  3、能给“熬”换个词吗?(挺——坚持——挨——撑)

  4、你从“熬”中读懂了什么?(善良和伟大。渔夫坚强的性格,宁可自己苦点,也要抱过来。)

  5、将来将更苦,他想到了吗?

  6、但他宁可以后自己苦点。做这个决定难啊,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渔夫皱起眉头,他的脸色变得很严肃,忧虑。他搔搔后脑勺。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7、其实,渔夫心里也曾想到很多,赶快动手把他写下来吧。(学生写渔夫心理想法,配乐朗读评议)

  8、这就是渔夫的心理想法,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郁……(齐读描写渔夫的句子)

  9、这就是将善良深深印近灵魂的桑娜和渔夫

  四、首尾呼应,点题提升

  1、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一起告诉我—穷人。

  2、而课文中却没有出现一个“穷”字,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心灵是富有的。因为他们的心灵是可爱的,美丽的。他们的穷是表面的,但他们的内在心灵却是高贵的,高尚的。)

  3、穷人不穷,一起读课题“穷人”。

  4、这节课我们通过人物的心理描写和标点的巧妙运用,感受到了桑娜和渔夫善良的品质。

  5、(课件出示)课下再读一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等描写穷人的文章。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 篇2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能用“知诗人,解诗题,明词意,悟诗境”的方法读懂诗。

  3、体会夏日西湖骤雨初晴的美,感觉诗人苏轼豪迈奔放的作品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这首歌的歌名是——《但愿人长久》。这首歌是由王菲演唱的,歌声十分优美动听,可惜——。我们知道古诗古词原本就可以配合音乐用来歌唱,古诗词的韵律十分优美,而现代音乐与它完美的结合起来就更能把古诗词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但愿人长久》这首歌的曲调比较——————你知道为什么吗?

  2、除此以外你对苏轼还了解多少?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苏洵之子。嘉佑进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3、今天我们就穿过时光隧道,跨越900年的历史与宋朝这位大文豪苏老先生相会,我们一起来读读他的这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二、初学古诗,自己理解

  1、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节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这个'醉'该如何解释(似醉非醉)是不是这样解释呢?学完这首诗后我们就能知道了,谁来把这首诗读一下。(读)接下去应该做什么呀?(理解诗意)

  对照插图,自主感悟,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利用好手中的工具书,待会儿我们来交流。(学生自学,初步理解诗意)(方法多多,渠道也多多,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这首诗读懂了。)

  三、师生交流,理解诗意。

  学生交流对这首诗的理解,说出大体意思即可。(悟诗境)

  四、咬文嚼字,感悟诗的意境美,文字美

  1、师: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一场雨的特点,猜猜这场雨下了多长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个特点能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来(未遮山,忽吹散,水如天等)师:你们一直都是这么聪明,真正的聪明人要能说出它好在哪?

  2、师: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

  3、对仗工整。讲究押韵。

  五、激发兴趣,吟读成诵。

  1、师:你们能不能把它读好了呢?自己练读。(老师出示第一句范例:黑云/翻墨/未/遮山),你能把2,3,4句的节奏感标出来吗(学生标节奏)

  2、品读。

  3、再回头看题目,这个'醉'字又作何解释(陶醉)

  六、引入诗歌概念,感情得到升华。

  1、师:于老师刚才已经说过了古人写诗写词是用来吟唱的,现在我们就来练习一下,把这首诗谱上曲子,比如套用《天地之间的歌》的曲子就很妥切。(学生练习)

  2、师生吟唱。

  3、总结学习方法。(读诗――解诗——赏诗――唱诗)

  七、师生总结,扩展延伸。

  师: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读苏轼写的另一首诗《饮湖上初睛后雨》,比较一下这两首诗有什么异同点。有什么学生自读。教师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板书:

  读诗――解诗――赏诗――唱诗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 篇2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诗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经典诗句,感受朋友间的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感受朋友之间的知音情谊。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读题——未成曲调先有情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指名读课题,读准“弦”)

  2.理解题目的意思。

  3.师:理解了意思,再读题。(生读题)

  二、练读文——抑扬顿挫品音韵

  1.自由读,把不太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说一说哪些句子不太好读(课件出示难读的句子),指导学生读好停顿和语气词“哉”“兮”。

  3.指名读,师配乐范读,齐读。

  4.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文的意思。(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师巡视)

  三、品读“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一)学习最后一句话,设置悬念

  1.师:题目是“伯牙绝弦”,那么,伯牙为什么绝弦呢?(指名回答)

  你是从文中的哪一句话看出来的呢?(课件出示最后一句话)指名读

  2.师:这句话什么意思?

  (二)学习前三句话,了解知音

  1.师:从这句话我们能看出来,伯牙和子期是什么关系(知音),我们从文中的哪些句子能看出来子期的确是伯牙的知音呢?(课件出示句子)

  句子中“善”字出现了四次,意思一样吗?(指名回答)

  2.那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句话吧

  师:那么伯牙究竟有多么擅长弹琴呢?让我们看看《荀子 劝学篇》里是怎么说的。(出示课件,指名读,理解擅长)

  3.师:(播古琴高山流水的“高山”片段)善听的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泰山呢?(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想象)指导朗读

  4. 出示第二个句子: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此时,伯牙转轸拨弦,将琴再鼓,洋洋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浩荡而出,——(听音乐)子期,此时你又好像看到了怎样的江河?

  (指名说,指导朗读)

  5.师:真好。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请你充分发挥想象力!

  6.句式练习

  师:同学们,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时,子期会怎么赞叹呢,(出示课件)伯牙鼓琴时心里还会想到什么,子期又会怎么赞叹呢?请同学们从以下词语中任选一个仿照书上的句式说一说好吗。(指名答)

  7.师:是的,不管伯牙心里想什么,子期一定能准确地知道他的心意,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其实,子期必得的又何止是伯牙的琴声啊,他还听出了其中的弦外之音呢?请同学们来看看这个小故事。(指名读)

  (出示链接,生阅读)

  师:读了这个小故事,你感受到伯牙怎样的心胸、怎样的志向呢

  师:是的,这种高远的志向,博大的胸怀,伯牙通过琴声表现了出来,而子期也通过伯牙的琴声感受到了,这才叫—一起读(课件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也只有这样知志又知心的才是真正的知音。(板书:知音)(理解知音的真正含义)

  8.相传,这曲高山流水伯牙最早是在宫廷演奏的,但是在诸侯大夫中、在宫廷乐师间,没有人能听懂他的琴声,更没有人能听懂他高远的志向,博大的胸怀,达官贵族们喝得零丁大醉,甚至有的人还连连摇手:“这是什么曲子?换换换……”伯牙此时会是什么心情啊?(孤独伤心)他多么渴望能有一个知音啊。 现在,他遇到了子期,他该多么(指名答:兴奋、幸福、激动)让我们带着这种激动、幸福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吧。(齐读)

  9.同学们,如果你就是伯牙,你会有怎样的感慨想对子期说呢?出示 “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

  10.师:想知道伯牙当时是怎么说的吗?(出示)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

  11.(出示)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读。

  四、知音离世,断然绝弦

  1.师出示音乐,拓展知识,语言渲染,指导朗读读最后一句话。

  2.师: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断了他的前程、断了他的心弦、断了他的希望……)

  3.齐读最后一句话。

  4.出示短歌,师配乐范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五、回味绝弦,余音袅袅

  1.故事学完了,此时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2.是啊,正是因为知音难觅,才演绎出这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相信,现在你们一定能入情入境地读一读这篇这个故事了,是吗?(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背一背这篇古文。

  2.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别人听。

  3.搜集一些描写友情的诗句。

  附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俞伯牙 善鼓琴 绝弦

  知音

  钟子期 善听 去世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 篇23

  教材简析

  《开国大典》通过对新中国成立盛况的记叙,表达了全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情感。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8自然段。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难点: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时间:第三周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2、背诵第6~8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阅读第二段。

  1、理清典礼过程。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3、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

  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说话。

  随机点拨句子: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朗读(自豪,扬眉吐气)

  3、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4、背诵6~8节。

  二、阅读第三段

  1、自由读,用一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划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欢喜和激动的心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选读句子。

  三、作业

  1、背诵6~8节。

  2、完成作业本3、5题。

  3、联系课文内容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____而_____;为____而____;为____而______。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

  2、背诵6~8节。

  二、阅读第四段

  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理解。

  3、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4、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

  “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内含的意思。

  三、总结全文,领会中心。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整理语言,归纳主要内容。

  3、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

  4、完成作业本6、7题,交流。

  5、学习“单元提示”。联系这一课的学习,说说怎样凭借主要内容领悟中心思想。

  四、作业

  选做: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3、写一段话: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6开国大典

  热爱、激动、自豪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升国旗放礼炮

  重点突出宣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

  有详有略

  教学反思: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就是只顾得“授人以鱼”,忘记了 “授人以渔”,只引导学生写出梗概,没有告诉学生概括的方法以及要求, 所以有部分学生在写时,各部分之间缺少连接的语言。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 篇24

  文本分析: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介绍了科学家探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艰难历程,并最终说明到目前为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文章的题目是“宇宙生命之谜”,因此,作者在行文的过程中紧紧扣住“谜”来组织文章。作者先提出疑问,“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一个谜,接着作者分析了生命存在的四个条件,对太阳系除地球外的行星进行一一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这些行星中不可能存在生命或难以存在生命,但还需要继续探索宇宙生命之“谜”。由“谜”导入,接着开始解谜,最后又由“谜”结束,文章浑然一体,既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让读者觉得余味无穷,增添了进一步探索的愿望,体现了作者在行文中的匠心。六年级的学生对记叙类文章更容易理解,而对科普类文章则稍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这篇文章,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知、不断探索的精神,从而逐渐激发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结构特点、语言特点,丰富阅读的广度,为以后学习说明文打下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会写13个生字,重点理解“猜测、揭开、抵御、嫦娥”等词语。

  2.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些什么,培养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3.掌握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并学会运用。

  教学重点:掌握科普文的阅读方法;了解科学家根据生命存在的条件探索宇宙生命之谜的情况及成果。

  教学难点:感受说明文的特点,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谜、嫦、娥”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发达、仍然、理论、恒星、封冻”等词语。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求结论”的顺序理清文章脉络。

  3.初步感受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

  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理清课文层次,把握主要内容。

  3.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宇宙图片或小视频,交流感受,进入本课学习。

  过渡:同学们,在你的脑海里,宇宙是什么样子的?你是否幻想过去太空遨游,去其他星球做客?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对宇宙的了解也越来越多,浩瀚的宇宙激发了人们无限的想象力。但是宇宙实在是太大太大了,有关它的谜也太多太多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个连科学家也解不开的谜,看我们是否能产生一些新奇的想法呢?

  2.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1)提出问题:地球之外是否存在生命?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讨论。

  (2)自然过渡到课文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自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

  2.教师检查生字、词语的掌握情况。

  (1)读准字音、写对字形。

  ◆需注意的字音:“嫦、尚、摄”是翘舌音,“燥、磁”是平舌音,“倾”是后鼻音。

  ◆需注意的字形:辨字(娥—蛾—峨 燥—躁—澡—操)

  (2)理解词义:学生分组交流不理解的词语,若是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预设: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了解课文大意,将个人自学和小组讨论结合起来。首先要做到读准字音,然后让学生通过讨论解决词义。本课有许多科技词汇不太好理解,要在课前安排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如“核酸、厌氧菌、磁场、有机分子”等,课堂上简单交流一下,读通即可,不需深入讲解。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课文,注意阅读课文导语与侧栏点评,确定阅读重点,思考问题。

  (1)请学生在图中的圈内填上合适的词语,训练整理信息的能力。(出示课件)

  预设:要完成此题,需对课文第2自然段的内容进行消化、整理,通过图片填空,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宇宙之大和地球之小,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宇宙中还会不会有存在生命的星球?

  (2)自读自悟。标上段序,了解课文每个自然段的内容,举手发言。

  预设:引导学生读侧栏文字“每个自然段往往有概括主要意思的一句话,阅读时我要注意找出来”,试着运用找中心句的方法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说明文的语言往往比较精练,内容也比较具体,对于训练概括段意是很好的尝试。

  示例:①从神话引入,提出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

  ②从理论上猜测地球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体,但人类至今未找到另外一颗具有生命的星球。

  ③有生命存在的天体必须具备的条件。

  ④经分析,水星、金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都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⑤猜测火星可能有生命存在。科学家发现火星和地球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时发现火星表面的黑色条纹像运河,火星表面的颜色随季节变化。

  ⑥发现火星表面的黑色条纹是暗环形山和暗的斑点,火星表面的颜色变化是风把火星表面的尘土吹来吹去。

  ⑦发现火星的特点是干燥、空气稀薄、温度低、没有磁场和臭氧层,说明生命在火星上难以存在。

  ⑧进一步考察发现在火星的土壤中未检测到有机分子,在火星表面取样的培养中未发现微生物的存在。

  ⑨科学家从陨石中找到了有机分子,大家相信地球以外的太空中存在生命。

  ⑩总结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谜。

  2.在了解各个自然段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1)教师提示说明文常见的写作顺序:提出问题(质疑)——分析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结论)。

  (2)合作与交流。小组合作,给课文划分层次,归纳出每一层次写了什么。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提出问题。写从古到今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一直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分析问题。介绍了天体存在生命的条件,通过研究后发现一部分天体不可能存在生命,重点介绍了科学家探索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9—10自然段):得出结论。人类尚未在地球以外的太空中找到生命,但会继续探索宇宙的生命之谜。

  3.提出质疑,师生交流。〖〗

  质疑:课文的第一部分,也就是第1自然段,对了解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没有帮助,这段话是不是多余的?能否删除呢?

  预设:教师可从以下角度引发学生思考: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从古至今,强调时间之久远,人们一直对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感兴趣,可见这个问题实在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用了对比的手法,古代科学不发达,只能用神话来解释,而如今科学发达了,却依然没有确切的答案,可见这个问题确实是个“谜”,自然过渡到后文的探究。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

  小结: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信息量很大,还有一些专业术语,初读下来,同学们可能觉得有点难,但是只要抓住了每段的中心内容,了解了全文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顺序来说明,我们就能很清楚地把握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了。我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不少关于宇宙的知识,相信同学们也一样。希望大家能通过这篇文章打开眼界,跳出我们的常识圈——认为地球非常非常大,而忘了宇宙的存在,其实地球只是茫茫宇宙中一个非常小的星球,下节课我们就一起去其他星球看一看。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结合课前导语、课后习题和旁批阅读)。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学习常见的说明方法并学会运用。

  2.重点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弄懂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常见的说明方法,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了解科学家根据生命存在的条件探索其他星球的情况及成果。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再次提出课文的主要问题: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学生交流。

  预设:通过上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大致了解了科学上的结论,对在第一课时最开始就提出的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可引导学生再说一说。

  2.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上次讨论时,一些认为地球之外有生命的同学刚刚改变了观点,认为地球之外没有生命。老师的观点嘛,认为我们还是应该对这个问题存疑,因为宇宙是无限大的,只有地球上有生命似乎有点令人难以置信。而且这依然是个“谜”,等待着大家去不断地探寻。让我们先开始本课的学习吧!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确定阅读重点:宇宙中,除了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

  (1)学生自主阅读,标示相关语句。

  (2)教师引导学生留意课后习题第1题,归纳阅读方法。

  ①与问题相关的内容仔细读,必要时多读几遍。与想要了解的问题关系不大的段落不需要细读。

  ②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有的信息可能是不准确的,需要再查查相关资料加以判断。

  2.理解课文,寻找答案。

  (1)学生讨论:生命存在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过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看看课文是从哪里开始具体讨论“宇宙生命之谜”这个问题的。

  明确:课文第3自然段中提到:“哪些天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呢?这个天体又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所以应重点研读第3自然段。

  学生交流:必须具备四个条件:第一,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第二,必要的水分;第三,适当成分的大气;第四,有足够的光和热。

  (2)借助上面的探讨,思考:太阳系中除地球、火星之外的其他行星有无生命存在?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

  ①教师按离太阳的远近画出围绕太阳运动的八大行星的示意图: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出示图片也可)

  ②学生阅读第4自然段,根据生命存在的条件分析哪些行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哪些行星可能有生命存在。(火星放在后面单独说)

  教师提示:指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表达。

  交流示例:

  ?水星:因为它离太阳最近,向阳时表面温度达到三百至四百摄氏度,所以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金星:因为它缺氧、缺水,有着浓厚的云层,阳光辐射和云层造成的“温室效应”使其表面温度极高,所以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因为它们离太阳很远,表面温度一般都低于零下一百四十摄氏度,所以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3)重点探究火星。学生阅读第5—8自然段,分析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

  预设:全文关于火星的内容相当多,信息量也大,而且关于火星是否有生命的探讨相对于其他行星要复杂得多。可将学生分成两组,分组思考下面的问题:

  A.为什么火星上可能会有生命存在?(从理论角度思考)

  B.为什么火星上生命难以生存?(从科学事实角度思考)

  ①小组一汇报交流。

  两个猜测:火星表面有很多纵横的黑色线条→可能是火星人开挖的运河;火星表面的颜色随着季节而变化→火星表面的植物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颜色。

  因为火星与地球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自转一圈的时间接近;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倾角接近,昼夜长短相近,都有四季。所以火星上可能会有生命存在。

  ②小组二汇报交流。

  两次科学探索:1971年,宇宙飞船进入环绕火星飞行的轨道,通过近距离观测,证实人们关于火星上有火星人、有植物的两种猜测是错误的。1975年,宇宙飞船登陆火星,进行分析和测试,证明火星的土壤中未检测到有机分子,对火星表面取样的培养中未发现微生物的存在。

  因为火星上非常干燥,水分少、大气稀薄、表面温度很低、没有磁场、没有臭氧层,所以火星上的生命难以生存。

  ③教师出示关于火星的最新研究成果,学生快速阅读,了解相关知识。

  资料一:为了探索火星,火星轨道上不仅有数量不少的探测器,而且在火星表面也有陆地车在进行登陆勘测。目前火星上有两架陆地探测器,其中“好奇号”火星探测器是最有实力的,它于20__年11月发射,已经在火星上工作7年多,拍摄回非常多的火星地表图片,而人类也对火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在火星的两项重大发现:一是“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在接近火星地表处一块有30亿年历史的沉积岩中发现了有机分子,说明火星上曾经可能存在远古生命;二是发现火星大气中的甲烷含量存在季节性波动现象,或与现代火星生命有关。虽然这些发现不足以说明火星上一定存在生命,但对未来的火星表面和地下探索任务而言,这些发现无疑是个好兆头。

  资料二:20__年7月25日晚间,据BBC(英国广播公司)报道,来自意大利宇航局的团队日前在火星南极附近冰层的地下发现了一个液态水湖。这一发现刊登在《科学》期刊上。这个湖约20公里宽,在一个巨大的极地冰川下,位于火星地表下方约1.5公里处。根据刊登在《科学》期刊上的相关研究来看,这个湖的温度非常低,预计在零下90华氏度,远低于水的冰点,并且水体充满了盐和其他矿物质混合物。研究人员做出判断——它可能是一个冰下湖,一个含水层,或一层被水浸没的沉积物。

  ④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小结。

  小结:结合我们刚才阅读的一些最新的研究资料,我们能够发现,尽管有了一些新的发现,但对于火星上是否真的有生命存在还是没有非常明确的答案,但是火星是太阳系内最有可能有生命存在,或最有可能为人类提供移居场所的星球。关于火星的研究还在继续,这个谜还在探寻之中。

  三、读法探究,写法借鉴

  1.浏览课后习题第2题,交流阅读方法。

  (1)科学家是怎么判断其他星球有没有生命的呢?

  (2)人类是否有可能移居火星?

  预设:经过前一课《竹节人》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带着不同阅读目的去阅读的方法了。这里又给学生提供了两个阅读任务,请学生根据课后提供的阅读任务,自己去确定阅读的内容与重点,再进行交流。

  明确:完成阅读任务(1),要重点阅读第3、4、7、8自然段,作者先提出了生命存在的四个条件,然后一一罗列科学事实,利用排除法来判断其他星球是否有生命。

  完成阅读任务(2),就要重点阅读介绍火星的几个段落(第5—8自然段),火星与地球在许多方面很相似,即使到目前为止,人类仍然没有在火星上发现有生命存在,但是,说不定在未来的某一天人们将有可能移居火星。

  2.学习常见的说明方法,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出示说明方法,学生在文中勾画相关句子,自主交流。

  (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

  (2)出示例句,学生说说加点的字词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这些字词能否删掉或替换,为什么?

  ①人们了解了生命起源的过程之后,认为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一般应在零下五十摄氏度至零上一百五十摄氏度之间……

  ②所有这些因素都说明,在火星上生命难以存在。

  ③近年来,科学家对落在地球上的一些陨石进行分析,发现陨石上存在有机分子,说明太空可能存在生命。

  明确:这些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说明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这就要求它必须用准确的语言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特征、本质、规律。所有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的说法都要求准确无误。

  四、课堂回顾,拓展活动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在这节课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如何科学地、有条理地对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疑问进行论证,感受到了说明文的语言虽然平实,却准确、严谨,当我们在说明一件事物时也要做到这一点。当然,我们从课文中感受最深的一点是,茫茫宇宙中蕴藏着的无限的奥秘正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而火星上到底有没有生命,人类到底能不能移居火星,都将是我们持续关注的话题。这节课,大家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看来,许多同学都是太空迷,知道的知识比我还多;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都能积极地思考、积极地发言,

  2.给学生提供课外拓展活动的素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训练逻辑能力、阅读能力。

  (1)人类能否移居到别的星球上(火星或其他行星)?可以组织一次辩论会,运用课本及课外知识作为论据。

  (2)课外观看BBC(英国广播公司)制作的关于宇宙的纪录片,如《宇宙的奇迹》《太阳系的奇迹》《生命的奇迹》等。

  (3)课外阅读关于宇宙的科普书籍,如《少儿科普百科》《宇宙的奥秘》等。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略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 篇25

  教学目标:

  1.会写7个字。正确读写“胯下、厨房、刺猬、畜生、明晃晃”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自然段。

  3.感受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言行外貌概括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4.通过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同学相互讨论等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闰土的形象。

  教学难点:揣摩人物的特点,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

  1.通过自学课文,解决生字。

  2.通过读议讲练法,结合重点词句使学生了解少年闰土的特点,体会“我”与闰土之间深厚的友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会写7个字,扭胯厨套猬畜窜。能正确读写“胯下、厨房、刺猬、畜生、明晃晃、束缚稻鸡伶俐鹁鸪”等词语。

  2.初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师叙述:鲁迅在1921发表的短篇小说《故乡》里,提到了儿时的一个伙伴,许多年过去了,他仍然对这个小伙伴记忆犹新,他是谁呢?

  2.板书课题:少年闰土提示“闰”的写法。

  二、自学指导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2.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检测自学情况

  1.检测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检测方法:学生上台板演生字、新词;板演内容由老师提问易错、重点生字、新词,或者让学生提问自我认为的易错生字词;板演后,学生集体纠正,师适时点拨。如“畜”“窜”“缚”等,要提醒学生注意各个部件的组成。

  2.体会、讨论理解词语的含义:祭祀、一望无际、无穷无尽

  3.检测课文阅读情况:

  (1)找一两名优秀生进行阅读课文,然后再随机找两名后进生进行阅读,其他学生认真听,随时发现问题,给予帮助。

  (2)同桌互读。

  (3)再读课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四、整体感知,了解文章内容

  1.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3)非常想看到闰土.

  第二部分(4-7)我和闰土在以前玩.

  第三部分(8-16)闰土给我讲许多稀奇的东西我很羡慕他的见多识广。

  第四部分(17)闰土要回去了,我们都不想分开,后来还彼此寄点东西,最后一直没有来往。

  2.文章主要写了闰土的几件事?

  第一件事:雪地捕鸟

  第二件事:看瓜刺楂

  第三件事:海边拾贝

  第四件事:看跳鱼儿

  3.教学第一自然段:

  (1)出示课本第一幅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幅画面。学生描述。

  (2)轻声读课文第1自然段,看看作者的描述和同学们刚才的描述有什么不同?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3)反馈交流,体味提升。

  指名读第一句。同桌互读,并且把认为读得好的同桌推荐给大家。再请这些同学齐读,学生评价,学习读。教师点播:在闰土奔跑在一望无际的海边,穿梭在碧绿的瓜地中时,我在哪里?试想,每每回忆起这幅画面时,我的心中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朗读第二句,刺猹──闰土不仅健康可爱,还非常勇敢,看插图中的少年分明是一个小英雄。不同形式的体味朗读,鼓励生生之间的评价与赏识。

  深情地读读这段话,把这幅画面,把这个小英雄深深刻在脑中。

  小英雄的形象是否也刻在你的脑中了?闭上眼睛,再把这个形象回味一下:“其间……”

  指导背诵本段。

  五、拓展延伸

  1.抄写本课生字、词。(重点写“猬”、“畜”、“鹁”、“鸪”)

  2.熟读课文。

  六、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再熟读文章想想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感受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直接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少年闰土》,了解少年闰土的故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指导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

  2.同桌相互合作有感情熟读课文。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2.学生自读闰土的话,边读边想象画面。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是闰土的哪些话?

  四、探究主题,升华感情

  1.学习“看瓜刺猹”

  (1)作者跟闰土相处的时间虽然不长,但闰土却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提到闰土,作者脑海中立即浮现处一幅画,课文哪个自然段描述了这幅画的内容,请同学们找出来读一读。

  (2)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幅画面的内容是闰土给我讲的4件事中的哪一件?(看瓜刺猹)

  (3)课文哪些自然段具体写到了看瓜刺猹的内容?(10-14)

  (4)指名读第10-13自然段,讨论:从看瓜刺猹这件事中,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聪明、勇敢)

  (5)指名读第14自然段,思考:从这一段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我”对闰土的羡慕和敬佩)

  2.学习“雪地捕鸟”

  (1)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哪些自然段记叙了雪地捕鸟的内容。(6-7)

  (2)齐读这两个自然段,说说闰土是怎样捕鸟的?

  (3)讨论:从雪地捕鸟这件事中,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聪明、能干、机智)

  3.学习“夏日拾贝”和“潮汛观鱼”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夏日拾贝”和“潮汛观鱼”的段落。

  (2)全班交流:从这两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闰土的童年生活多姿多彩,闰土知识丰富)

  4.学习相识过程

  过渡:这样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的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作者是不是一开始就认识呢?(不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他们相识过程的段落。(2-4)

  (1)齐读第2-4自然段,指名说说“我”和闰土是怎样相识的?

  (2)找一找二人初次见面时闰土是怎样的形象。

  (3)找出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谈谈这些外貌描写,体现了什么?(闰土的憨厚、可爱

  (4)指名读,读后,小组进行讨论:“你觉得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可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看出闰土是一个纯朴、活泼、健康的孩子)

  (5)我们这些信息是怎么获得的?学生认识到:我们对少年闰土的形象身份的认识和概括都是从少年闰土外貌描写中体会出来的。说明外貌描写能让读者准确地认识人物。

  (6)让学生结合对闰土外貌描写的学习,说一说描写人物外貌要注意什么。(抓住人物特点)

  (7)课件出示人物外貌描写的优秀例子,稍作分析。

  4.学习“离别”

  过渡:闰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作者非常喜欢他,可惜好景不长,短暂的相聚之后就要离别,在离别之际,作者和闰土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请同学们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作者与闰土深厚的友谊和作者对闰土的怀念)

  5.品读体会

  (1)课文讲了闰土几件事?你对哪一件事情最感兴趣?

  (2)在这四件事中,我们还能了解到闰土的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根据阅读提示学习课文。

  出示阅读提示:自由阅读课文,体会课文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外貌、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把你印象最深的、最感兴趣的段落或句子多读几遍,然后和老师同学交流讨论。

  (1)闰土是个捕鸟高手。

  (2)闰土的机智勇敢。

  (3)简略学习“捡贝壳”、“看跳鱼儿”部分:体会闰土的自由自在

  6.研讨表达,体会写法

  (1)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有个共同的体会:闰土是个活泼可爱的少年。除了外貌,作者还从哪些方面去写闰土的?请同学们画出有关句子,自己读一读。

  (2)引导学生体会是从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去刻画少年闰土的形象的。学生读所画句子。师相机指导朗读。

  7.重点理解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指哪些事?“他们”指谁?“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是指什么?为什么“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五、教学小结:本文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对故乡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聪明能干、机智勇敢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六、拓展延伸

  1.积累描写人物外貌和动作的词语。

  2.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3.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写一写自己身边熟悉的人。

  4.好朋友总有离别的时候,可这一别就是三十年,文中说他们从此没有见面,其实三十年他们又见面了,不过三十年后的闰土也有了很大的改变,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改变的呢?建议大家去读一读鲁迅的小说《故乡》。

  七、板书设计

  少年闰土

  雪地捕鸟聪明能干喜欢

  海边拾贝见多识广佩服

  看瓜刺猹机智勇敢羡慕

  潮汛看鱼见多识广怀念

  八、教学小结

  教学目标:

  1.会写7个字。正确读写“胯下、厨房、刺猬、畜生、明晃晃”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自然段。

  3.感受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言行外貌概括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4.通过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同学相互讨论等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闰土的形象。

  教学难点:揣摩人物的特点,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

  1.通过自学课文,解决生字。

  2.通过读议讲练法,结合重点词句使学生了解少年闰土的特点,体会“我”与闰土之间深厚的友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会写7个字,扭胯厨套猬畜窜。能正确读写“胯下、厨房、刺猬、畜生、明晃晃、束缚稻鸡伶俐鹁鸪”等词语。

  2.初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师叙述:鲁迅在1921发表的短篇小说《故乡》里,提到了儿时的一个伙伴,许多年过去了,他仍然对这个小伙伴记忆犹新,他是谁呢?

  2.板书课题:少年闰土提示“闰”的写法。

  二、自学指导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2.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检测自学情况

  1.检测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检测方法:学生上台板演生字、新词;板演内容由老师提问易错、重点生字、新词,或者让学生提问自我认为的易错生字词;板演后,学生集体纠正,师适时点拨。如“畜”“窜”“缚”等,要提醒学生注意各个部件的组成。

  2.体会、讨论理解词语的含义:祭祀、一望无际、无穷无尽

  3.检测课文阅读情况:

  (1)找一两名优秀生进行阅读课文,然后再随机找两名后进生进行阅读,其他学生认真听,随时发现问题,给予帮助。

  (2)同桌互读。

  (3)再读课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四、整体感知,了解文章内容

  1.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3)非常想看到闰土.

  第二部分(4-7)我和闰土在以前玩.

  第三部分(8-16)闰土给我讲许多稀奇的东西我很羡慕他的见多识广。

  第四部分(17)闰土要回去了,我们都不想分开,后来还彼此寄点东西,最后一直没有来往。

  2.文章主要写了闰土的几件事?

  第一件事:雪地捕鸟

  第二件事:看瓜刺楂

  第三件事:海边拾贝

  第四件事:看跳鱼儿

  3.教学第一自然段:

  (1)出示课本第一幅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幅画面。学生描述。

  (2)轻声读课文第1自然段,看看作者的描述和同学们刚才的描述有什么不同?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3)反馈交流,体味提升。

  指名读第一句。同桌互读,并且把认为读得好的同桌推荐给大家。再请这些同学齐读,学生评价,学习读。教师点播:在闰土奔跑在一望无际的海边,穿梭在碧绿的瓜地中时,我在哪里?试想,每每回忆起这幅画面时,我的心中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朗读第二句,刺猹──闰土不仅健康可爱,还非常勇敢,看插图中的少年分明是一个小英雄。不同形式的体味朗读,鼓励生生之间的评价与赏识。

  深情地读读这段话,把这幅画面,把这个小英雄深深刻在脑中。

  小英雄的形象是否也刻在你的脑中了?闭上眼睛,再把这个形象回味一下:“其间……”

  指导背诵本段。

  五、拓展延伸

  1.抄写本课生字、词。(重点写“猬”、“畜”、“鹁”、“鸪”)

  2.熟读课文。

  六、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再熟读文章想想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感受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直接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少年闰土》,了解少年闰土的故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指导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

  2.同桌相互合作有感情熟读课文。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2.学生自读闰土的话,边读边想象画面。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是闰土的哪些话?

  四、探究主题,升华感情

  1.学习“看瓜刺猹”

  (1)作者跟闰土相处的时间虽然不长,但闰土却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提到闰土,作者脑海中立即浮现处一幅画,课文哪个自然段描述了这幅画的内容,请同学们找出来读一读。

  (2)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幅画面的内容是闰土给我讲的4件事中的哪一件?(看瓜刺猹)

  (3)课文哪些自然段具体写到了看瓜刺猹的内容?(10-14)

  (4)指名读第10-13自然段,讨论:从看瓜刺猹这件事中,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聪明、勇敢)

  (5)指名读第14自然段,思考:从这一段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我”对闰土的羡慕和敬佩)

  2.学习“雪地捕鸟”

  (1)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哪些自然段记叙了雪地捕鸟的内容。(6-7)

  (2)齐读这两个自然段,说说闰土是怎样捕鸟的?

  (3)讨论:从雪地捕鸟这件事中,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聪明、能干、机智)

  3.学习“夏日拾贝”和“潮汛观鱼”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夏日拾贝”和“潮汛观鱼”的段落。

  (2)全班交流:从这两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闰土的童年生活多姿多彩,闰土知识丰富)

  4.学习相识过程

  过渡:这样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的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作者是不是一开始就认识呢?(不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他们相识过程的段落。(2-4)

  (1)齐读第2-4自然段,指名说说“我”和闰土是怎样相识的?

  (2)找一找二人初次见面时闰土是怎样的形象。

  (3)找出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谈谈这些外貌描写,体现了什么?(闰土的憨厚、可爱

  (4)指名读,读后,小组进行讨论:“你觉得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可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看出闰土是一个纯朴、活泼、健康的孩子)

  (5)我们这些信息是怎么获得的?学生认识到:我们对少年闰土的形象身份的认识和概括都是从少年闰土外貌描写中体会出来的。说明外貌描写能让读者准确地认识人物。

  (6)让学生结合对闰土外貌描写的学习,说一说描写人物外貌要注意什么。(抓住人物特点)

  (7)课件出示人物外貌描写的优秀例子,稍作分析。

  4.学习“离别”

  过渡:闰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作者非常喜欢他,可惜好景不长,短暂的相聚之后就要离别,在离别之际,作者和闰土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请同学们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作者与闰土深厚的友谊和作者对闰土的怀念)

  5.品读体会

  (1)课文讲了闰土几件事?你对哪一件事情最感兴趣?

  (2)在这四件事中,我们还能了解到闰土的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根据阅读提示学习课文。

  出示阅读提示:自由阅读课文,体会课文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外貌、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把你印象最深的、最感兴趣的段落或句子多读几遍,然后和老师同学交流讨论。

  (1)闰土是个捕鸟高手。

  (2)闰土的机智勇敢。

  (3)简略学习“捡贝壳”、“看跳鱼儿”部分:体会闰土的自由自在

  6.研讨表达,体会写法

  (1)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有个共同的体会:闰土是个活泼可爱的少年。除了外貌,作者还从哪些方面去写闰土的?请同学们画出有关句子,自己读一读。

  (2)引导学生体会是从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去刻画少年闰土的形象的。学生读所画句子。师相机指导朗读。

  7.重点理解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指哪些事?“他们”指谁?“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是指什么?为什么“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五、教学小结:本文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对故乡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聪明能干、机智勇敢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六、拓展延伸

  1.积累描写人物外貌和动作的词语。

  2.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3.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写一写自己身边熟悉的人。

  4.好朋友总有离别的时候,可这一别就是三十年,文中说他们从此没有见面,其实三十年他们又见面了,不过三十年后的闰土也有了很大的改变,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改变的呢?建议大家去读一读鲁迅的小说《故乡》。

  七、板书设计

  少年闰土

  雪地捕鸟聪明能干喜欢

  海边拾贝见多识广佩服

  看瓜刺猹机智勇敢羡慕

  潮汛看鱼见多识广怀念

  八、教学小结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 篇26

  教学目标:

  1、自读古诗,感受诗歌的节奏美和音乐美。

  2、在自读、理解的基础上,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体会其中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自读古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二、指名朗读,正音。

  三、多种形式朗读:范读、学生各自练读、指名读、齐读。

  四、熟读诗歌,对照译文,理解诗意。

  五、朗读诗歌,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1、这两首诗都是写春景,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学生先自悟,再在小组进行交流。

  指名交流:

  《江南春》:桃红柳绿 鸟语花香 水村山廓 酒旗招风

  2、作者借景抒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学生先自悟,再在小组进行交流。

  指名交流:

  《江南春》:通过对景通过对景色的描绘,作者寓情于景,面对着尚存的佛寺楼台,想到南朝却都早已烟消云散,生出许多感叹。

  3、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之处?

  小组讨论,指名交流。

  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七、练习背诵:自由练习背诵,同桌互背,小组比赛背,指名背诵,齐背。

  八、作业:

  选择其中的一首诗,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把诗歌中美丽的春天景色描写出来。

  色的描绘,作者寓情于景,面对着尚存的佛寺楼台,想到南朝却都早已烟消云散,生出许多感叹。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 篇2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京剧有哪些艺术特色。

  2.学习课文,了解京剧更多的奥秘,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培养鉴赏京剧艺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京剧有哪些奥秘及艺术特色。体会课文表达的条理性。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培养鉴赏京剧艺术的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作者简介

  在课前,大家已经搜集了一些关于京剧的资料,你了解到了哪些?你认为京剧有哪些艺术和奥秘?谈谈你的认识和体会。(学生畅谈,教师指导。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

  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并反复认读:

  驰骋 尴尬 彻底 虚拟 绱鞋底 仆人 凸显 戛然而止

  2.小组交流,理解词语的意思。

  3.教师抽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自主阅读《京剧趣谈》这篇课文。阅读结束后,请简要说一说作者为我们介绍了京剧哪些方面的艺术。(指名答)

  2.师:“马鞭”和“亮相”在京剧艺术中有何妙用?请结合课文列举相关语句自由交流。(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可以高扬,可以;可以,可以。

  (2)俗话说,古诗也说。

  四、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介绍马鞭的内容。

  (1)师:中国古人时常要骑马,可骑马在舞台上没办法表现,原因是什么? 京剧表演中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学生自由举手说一说)

  (2)为什么说马鞭可以漂亮地解决骑马在舞台上没办法表现的问题?请结合课文举例说明。(学生合作交流后发言)

  (3)作者介绍马鞭是实在的道具,是可感觉可使用的。为什么还要介绍京剧中一些虚拟的道具呢?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与本课的第一个小标题——马鞭,是否冲突?(指名说)

  明确: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京剧的表演艺术,与马鞭这种实在的道具互相衬托,相得益彰。因而与小标题不冲突。

  2.自由朗读课文第4~6自然段——介绍亮相的内容。

  (1)静态亮相是如何体现京剧艺术的高妙之处的?请结合具体事例说一说。(学生合作交流后发言)

  明确:课文第4自然段便是通过具体事例来印证京剧艺术的高妙之处的,同时作者通过俗语和古诗,进一步论证静态亮相的妙处。

  (2)京剧中动态亮相有何高妙之处,作者是怎样论述的?(指名说)

  明确:课文第6自然段便是具体论述动态亮相的高妙之处的,作者通过动态亮相的具体表现,引出杂技表演的艺术,以此印证动态亮相不愧是京剧艺术的高妙之处。

  五、写作特色

  思考: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学生交流)

  归纳:(1)语言通俗幽默,亲切自然;(2)舞台场景描写生动传神;(3)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六、拓展延伸

  搜集有关京剧表演艺术的资料,或观看一些京剧戏曲视频,了解更多有关京剧的知识和奥秘。同学之间进一步交流。

  【教学板书】

  23京剧趣谈

  马鞭亮相

  马鞭的功用 静态 亮相——京剧艺术的高妙之处

  虚拟的马鞭 动态 亮相——凸显人物的英雄气概

  装饰的美 实在的道具 虚拟的道具

  【教学反思】

  京剧的艺术特色有很多,作者通过对马鞭和亮相的描述,向我们展示了京剧的一些艺术特色。在“马鞭”一节中,马鞭在京剧表演艺术中到底有哪些功用?解决了哪些问题?实在的道具和虚拟的道具起着什么作用?这些是我们探究的主要问题。在“亮相”一节中,作者通过京剧表演上的具体事例,向我们展示了静态亮相和动态亮相在京剧艺术上的高妙之处。举例典型,论证有力,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不足之处在于,文本是“趣谈”,而我的“趣教”体现得不够明显。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 篇28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我所担任的六年级有26名学生,其中男生10人,女生9人。通过几学期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有所好转,但还不够自觉尤其是男生需要监督学习。有个别语文基础更差,连最简单的汉语拼音也不会拼读,平时应加强训练。新学期中,应一面加强“双基”训练,一面着重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兴趣;让学生观察周围事物,亲身体验,有所感受,有所发现;使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整体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八组,本册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二组“祖国在我心中”和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28篇,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各14篇。

  本册教材的每一个专题,都根据语文学习目标,既对人文内涵给予充分关注,又注意总结、归纳读写方法,力争使学生在情感熏陶和方法习得两方面均有获益。本册涉及到的读写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几个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继续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其中,“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本册的学习重点。

  三、教学目标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本册要求会写120个字。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4、积累语言,鼓励运用。

  5、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6、抓住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表达效果。

  7、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8、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9、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10、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四、教学措施

  (一)精读课文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识字量不断增加,阅读理解能力不断提高,而且渐渐具备了在读中分析、概括,抽象、归纳的能力。阅读教学要注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读书、作文的能力。

  根据课标第三学段对各种文体的具体要求: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面、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在教学中注意点:立足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渗透人文内涵。首先要围绕单元主题,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和活动,将精读与略读、阅读与口语交际、习作紧密结合。其次,要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边读边展开想象,在读中感受与欣赏,在读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最后要精心组织促进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我概括成以下四点:

  1、工具性人文性有机统一:真正的阅读是学生与文本作者进行精神的对话与心灵沟通的过程。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必须通过语文学习和语言实践来体现。抓住典型语言信息,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精妙,感悟做人之道。

  2、感悟与质疑和谐相生:“凡理不疑必不生悟,唯疑而后悟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胡学者非悟之难,而疑之难。”——清、唐彪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要选择质疑的时机,要给予质疑的时间,要重视问题的梳理,要点拨质疑的方法。

  3、积累与运用双管齐下:关于语言积累,本册教材课后练习采用了灵活安排和指定任务相结合的方式。有的要求比较宽泛,如,“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抄写喜欢的词句”“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权;有的要求比较明确,如,“找出文中描写闰土外貌和动作的句子,抄下来,再体会体会。”“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加强学习的指导性。

  4、阅读与表达携手共进: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练笔资源,有效利用生活中的练笔机宜。另外,要注意文言文的教学。说到文言文,在第十册中已经学习过《杨氏之子》,第十二册还有:《学弈》《两小儿辩日》。对于小学中出现的文言文的教学,考虑到初中一下子接触有困难,先作个铺垫。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感受文言文;读正确,读流利,读中正确表达语句的意思;熟读至成诵。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什么呢?当然是读。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当然也是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证。小学生接触文言文,更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熟读成诵,从而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作为本单元,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略读课文

  本册教材精读、略读课文各占一半,如何正确对待这一类课文,发挥他们应起的作用。

  一是内容上,理解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

  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可不必多作要求。

  略读课文的教学也要注意与单元学习重点结合起来。对一类文质兼美,可读性强的文章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们当作精读课文来上。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 篇29

  文本分析:

  本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熟悉的事物在夏天里是如何生长的,从而让我们感悟到青少年时期的重要性,启迪我们要珍惜美好时光,健康地、有力量地成长。本文的语言质朴,读来亲切有趣,对学生来说理解难度不大。文中列举了许多夏天里成长的事物,这些都是围绕着中心句“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展开的。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句思考,体会作者的行文特点。同时,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亲近文本,走近文本,亲自感受夏天里万物都在生长,进而感悟人也要珍惜时间,积极争取知识、能力、经验的增长。

  教学目标:

  1.会写11个生字,重点理解“苞蕾、丰满、谚语、尽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确文章的中心意思,体会文章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好处。

  3.体会本文的表达特点,明白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懂得人一定要珍惜时间,也要用力成长的道理。

  教学重点:

  围绕中心句,从动植物、非生物和人的成长三方面来感受中心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的表达特点,明白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棚、蔓、苞”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苞蕾、苔藓、甘蔗、软绵绵”等词语。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确文章的中心意思。

  3.理清课文脉络,大致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的。

  教学难点

  1.正确读写生字词。

  2.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思考文章是怎么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播放音乐《四季歌》(林夕填词,黄耀明演唱),引发学生畅谈四季感受。

  导语: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美,因为四季轮回,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不同面貌。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能说说原因吗?(学生畅谈)

  (播放音乐,课件出示歌词。)

  红日微风吹幼苗/云内归鸟知春晓/哪个爱做梦/一觉醒来/床畔蝴蝶飞走了

  船在桥底轻快摇/桥上风雨知多少/半唱半和/一首歌谣/湖上荷花初开了

  四季似歌有冷暖/来又复去争分秒/又似风车转到停不了/令你的心在跳

  桥下流水赶退潮/黄叶风里轻轻跳/快快抱月睡/星星闪耀/凝望谁家偷偷笑

  何地神仙把扇摇/留下霜雪知多少/蚂蚁有洞穴/家有一个门/门外狂风呼呼叫

  四季似歌有冷暖/来又复去争分秒/又似风车转到停不了/令你的心在跳

  2.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过渡:刚才大家说了自己最喜欢的季节,老师发现有许多同学喜欢夏天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这个生机勃勃的季节有关的课文——《夏天里的成长》。(板书课题)大家刚才提到了夏天可以穿漂亮裙子,可以吃西瓜,可以吃冰激凌,还有长长的暑假,有同学提到成长了吗?夏天里有哪些成长呢?我们赶紧进入本课的学习吧!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出示阅读要求。

  读准字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先圈起来,再把词语放进句子中多读几次。遇到读不懂的句子先画出来,再和同学议一议。

  2.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正音,小组内交流词语的意思,教师巡视中予以指导。

  豆棚 绿蔓 苞蕾 苔藓 草坪 甘蔗 瀑布

  缝隙 谚语 割谷 活生生 软绵绵

  ◆需注意的字音:

  “蕾”是三声,不要读成二声;“藓”是三声,不要读成一声;“缝”和“蔓”是多音字,要读准音。

  ◆识字方法:

  根据形旁归类识字:“苞、蕾、苔、藓、蔗”都是草字头,与植物有关。

  ◆ABB式结构的词语:

  “活生生”和“软绵绵”都是ABB式结构的词语。其他ABB式结构的词语还有亮晶晶、绿油油、黄澄澄、白花花、黑乎乎等。

  3.小组合作,再次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相互检测生字、生词的认读情况,努力将句子读得正确、流利。

  预设:这篇课文篇幅较短,但涉及的描写对象非常多,比较适合学生反复朗读,进而熟知课文内容并读中有悟。多读几遍,学生对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都能很好地理解。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学习提示。默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1)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谁在夏天里成长吗?

  (2)围绕这一中心句,作者写了哪些事物?请在文中标示出来。

  (3)读文章的时候,一边读一边画,把那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

  2.交流问题一和问题二。

  (1)找出文章的中心句。

  (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全文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方法拓展:寻找文章中心句的方法。

  明确:中心句是指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文中最重要的句子。“找中心句”也是概括段意的一种方法,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是把握了一篇文章或者一段话的主要内容。那么,如何找中心句呢?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从题目去找。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往往有的题目就是中心句。如《手术台就是阵地》这一题目实际上就是文章的中心句,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②从总起句去找。文章开头的总起句一般揭示了全文内容。③从结尾去找。有些文章的结尾往往总结全文,点明中心。④从反复句中去找。有的文章为了突出某种意思并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将某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这句反复出现的话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句。⑤从议论句中去找。文中议论处往往透露出文章的中心,因此,议论句中的关键句就是中心句。⑥从富有哲理性的句子中去找。有的句子很有哲理性,这个句子往往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2)明确作者写了哪些事物。课件出示表格示例,学生绘制完整表格,并填写。

  (3)学生填完表格后,引导学生观察所填内容,分类概括。

  过渡:同学们都已经填完表格了。我们发现作者在文中写了许多事物的成长,但是要想写出“万物”是不可能的,因此作者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事物。现在请大家仔细看一看,如果要把大家填的这么多事物分个类,那么可以分成几大类呢?

  明确:植物、动物、山水、铁轨、马路、人。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

  过渡:火热的夏天里,万物充满生机。尽管有时炽热的太阳会把大地烘烤得蔫头耷脑的,但夏天的雨也很热烈,一场大雨就能把暑热冲刷得干干净净。夏天就是这样一个丰富多彩、充满激情的季节,在这样的季节里万物迅速生长着,唯恐辜负了这个好时节。那从万物的成长中我们又能学到些什么呢?下节课我们再去仔细品读,好好感知。

  小结:今天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生字新词,明白了如何寻找文章的中心句,然后围绕着中心思想去读文章、找细节,感受到了夏天无处不在的生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又仿佛回到了夏天。今天的课堂气氛很好,真有点夏天热烈的感觉呢!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是怎么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

  2.学习本文运用浅显而生动的语言表达情感的方法。

  3.理解文中的谚语,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从文中明白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阅读,理解为什么说“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2.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从中受到启迪。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回忆旧知,进入新课。

  过渡:上节课,我们反复阅读了课文,在阅读时,老师要求大家圈画出不太理解的地方。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读懂课文,读透课文。首先我们要回顾一下上节课学过的内容,有哪位同学能说说这篇课文是围绕着什么中心意思来写的?(生答)围绕着这个中心意思,作者写了许多迅速生长的事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品一品。

  二、研读课文,感受“成长”

  1.感受植物、动物的迅速“成长”。

  (1)学生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标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2)教师出示课文中提到的各种植物的图片,让学生认一认植物。

  课件出示以下图片:豆棚瓜架上的绿蔓;竹子、高粱;苞蕾、鲜花、果实;苔藓;草坪菜畦。

  预设: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文中提到的一些植物很平常,但是城里的孩子不一定见过。尽管文本很简单,但有些学生不一定有直观的感受,因为他们缺乏这些方面的常识。所以教师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认一认是很有必要的。

  (3)思考与交流:这些生物在夏天里的成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文中哪句话能说明这个特点?就此进行交流。

  ①学生交流后明确:第2自然段的中心句是第一句话,这句话概括了万物在夏天里的成长的共同特点:“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②这句话中,你觉得哪几个词用得好?写出了夏天里成长的什么特点?

  (“飞快”“跳跃”“活生生”,这些描写很有画面感和动态感。其实,生物的成长在你观察的时候是看不出来的,仿佛没有什么变化,但放到整个夏季的、延续的过程中来看时,就是飞快的了。)

  ③指导朗读:“飞快的”“跳跃的”“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读出节奏感,语速稍快。

  (4)引导学生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夏天里动植物成长迅速的特点。

  ①学生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一天;一夜;昨天;今天;明天;几天;个把月。)

  ②“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对这句话有疑问吗?

  预设: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不能局限于字面意思。“昨天”“今天”“明天”三个词语连用,让我们进一步体会了夏天里动植物生长迅速的特点。可能确实有些植物从开花到结果就是如此迅速,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植物不会生长得这么快,这里有种虚指的意味,是为了强调生长之快。学生读到此句时就自己的阅历提出质疑是非常正常的,教师可引导学生用“昨天……今天……明天……”造个句,大多数学生通过造句能够体会到很多时候“昨天……今天……明天……”并不是实指。

  (5)合作朗读。

  ①师生共读。教师读第一句中心句,后面描述不同生物生长的句子由不同的学生来读,要读出生长迅速的感觉。

  ②分组朗读。每组朗读一句话,看哪一组读得最好。

  2.感受生活中其他事物的“成长”。

  过渡:在夏天里,绿蔓、竹子、高粱、鲜花、苔藓、草坪、菜畦、小猫、小狗、小鸡、小鸭都在成长。那么还有谁在夏天里成长呢?谁愿意把第3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1)一名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其他学生仔细听,做标记。

  (2)教师板书“因为……所以……”,引导学生用此句式描述该段中五种事物成长的特点。

  (3)小组交流、汇报;质疑探讨。

  ?因为草长,树木长,所以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

  ?因为稻秧长,甘蔗长,所以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

  ?因为水长,瀑布长,所以河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

  ?因为铁路的铁轨也长,所以接茬地方的缝儿几乎填满了。

  ?因为柏油路长,所以路面高起来。

  质疑:为什么没有生命的铁轨和马路也会长呢?

  明确:这涉及物理知识,如果学生不理解,教师可做简单的讲解。夏天温度高,铁轨受热会膨胀,所以会把缝隙填满;柏油马路是由黑色的沥青铺成的,沥青吸热能力强,如果沥青层比较厚,到夏天沥青马路表面的温度会高出气温十几度,路面就会发软,看上去路面好像变高了。

  (4)指导学生理解俗语“不热不长,不热不大”。

  预设:教师出示另一句民间谚语“该冷不冷,五谷不丰;该热不热,五谷不结”。农家人在年复一年的播种、收获中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而这些经验常以朴实易记的俗语记载下来。“不热不长,不热不大”也是如此,夏天到了,温度升高,庄稼就长得很快;如果气温不够,节气不到,庄稼就成熟得较慢。

  (5)指名朗读本段。

  朗读指导:火热的夏季到处是一片热闹的景象,朗读时语调要欢快,读出万物飞快变化的感觉。

  3.体悟人也在“成长”,要用力地成长。

  过渡:同学们,有生命的植物、动物和不具生命的山水、铁轨甚至马路在夏天里都在长大,说明了夏天的确是万物迅速成长的时期,那么人也是一样的,也是在一天天地长大。人在夏天里的成长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读一读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1)出示思考题,学生结对或分组讨论。

  A.学生们在夏天里是怎样成长的?

  (学生们的身体、年龄都在成长。不管升级或跳班,无论快慢,总是要长。小学生有的成了中学生,中学生有的成了大学生。)

  B.读读文中的两句谚语,作者引用它们是为了说明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

  预设:学生缺乏农作物方面的知识,教师可简单地向学生解释两句谚语中蕴含的农作物生长的知识。“六月六,看谷秀。”这里的六月六指的是农历六月初六,正值炎夏。“看谷秀”就是看着庄稼抽穗。所谓“谷”,和现在的说法“谷物”之“谷”的含义一样,不单纯是指稻谷。这句民谚的意思是庄稼长势如何,能否获得丰收,在这一天就能看出个八九不离十。“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即为“出暑”,处暑节气意味着夏天结束,即将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此时黄河以北地区气温下降。这句农谚是说到了处暑节气,地里的庄稼还出不了穗头的话,就不行了,就熟不了啦,不如做饲料割掉喂牛。

  C.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质疑:①这里的“热天”仅仅指的是夏天吗?

  ②这里的“长”只是指身体的长、在学校年级的变化吗?

  明确:“热天”不仅仅指季节,而是指利于学习知识、利于成长的时间和环境等,主要指青少年时期。如果说夏天是植物、动物迅速生长的时间段,那么青少年时期就相当于人生中的夏季,这个时候是学习知识的关键时期。“长”不仅仅指身体的成长,年龄的增长,还指知识的积累、思想的成熟,比如对时间的珍惜,懂得坚持对于成长的意义等,更侧重于人的精神上的成长。所以,课文最后一句话是在告诉我们人一定要在青少年时期珍惜时间,积极获取知识、能力,不能错过获得知识储备的最佳时期,否则可能成为一事无成的人。

  (2)学生自由发言,谈一谈对“成长”二字的理解,说一说从这一自然段中得到的启迪。

  (3)齐读第4自然段,再一次体会人也要努力成长的道理。

  小结: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在夏天里有力量地生长着,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自己人生当中的夏天里同样有力量地生长,等到了秋天才会有好的收成!

  三、体会写法,拓展延伸

  1.体会文章的主要写法。

  (1)学生结合课后习题,想想本文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再和同学交流。

  (第1自然段是全文的中心句,全文围绕着这句话描述了植物、动物、非生物和人在夏天里的成长,脉络非常清晰。作者选取的事物非常有代表性,写出了它们成长的特点。)

  (2)学生结合自己多次的朗读体验,说说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文中的语言都是我们熟悉的语言,浅显易懂,这种表达虽然没有华丽的词汇,却用得恰到好处,让人感到亲切、自然、朴实。)

  2.快乐小练笔。

  (1)夏天,你周围的事物还有哪些也在生长?用自己的话写一写,可以模仿课文中的句式,也可以自由创作。

  示例:夏天,苹果树也在快速地生长着,几日不见,豌豆大的小苹果就长得像拳头了;鸟窝里嫩黄的小鸟扑腾扑腾翅膀,一夜之间便可以飞出鸟窝去觅食了!

  (2)想一想夏天里的事物,写一首《在夏天里成长》的小诗。

  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积累关于农作物生长的农谚,了解相关知识。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略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 篇30

  教学内容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

  2、体会重点诗句的情境,在反复诵读,合理想象,

  预设目标

  1、了解古代诗词的有关常识。

  2.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在诵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尝试通过诗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人热爱农村、关心农事的质朴情怀。

  教学准备:结合课内外资料,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词,最早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也叫“填词”。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如这首词的词牌名《西江月》。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为中调。其实并无根据,但习惯如此。长一点的词还可以分段,有双调、三叠、四叠之分。这首词有50字,仍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读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称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之间的联系。

  二、感知作者: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在上饶带湖期间写的,记一次夜行的经历,比较容易读懂。

  三、合作探究

  教师领读全词一至二遍,着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可让学生试读。

  互动1:词人这次夜行的路程长不长?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明确:长。因为天气有变化:开始有明月、清风,后来乌云四合,下了几滴雨,还可以从词人找避雨地看出雨有下大的趋势。

  互动2:路长,为什么要夜行?

  明确:白日酷热,因为从鸣蝉、说丰年、骤雨等可以看出这时正值夏季。

  互动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上片的内容?

  明确:深夜时分,月儿从云缝里钻了出来,山林顿时变的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头上栖息的山鹊,清风吹拂,蝉也叫的格外欢快。此时,词人和他的同伴们正行进在黄沙道中,一路上他们都闻到了稻花的香气,田间的青蛙也不断的鸣叫,他们一边走一边谈论着今年定是一个好年成。

  互动4:下片一开始就说“七八个星天外”,这意味着什么?

  明确:到了后夜,天边尚余几颗星。

  互动5:“两三点雨山前”,雨不大嘛,词人着急吗?

  明确:从下句看,他是着急的,因为这是骤雨将至的信号。

  互动6:词人此刻一定是快步急行,他对这条路熟悉吗?

  明确:从下文“旧时”二字可知他是熟悉的。

  互动7:最后两句注释里的话跟词人的表述有什么不同?

  明确:词人用的是倒语,表现词人的惊喜之情,因为他找到避雨的地方了。

  补充解释:词中常常出现倒语,有的出于表达内容的需要,有的出于押韵的需要,更多的是两种需要兼而有之,这两句就是这样。

  学生创造性的表述下片内容(可参照上片的表达方式)。

  四、总结

  凡双调的词,内容重点大多在下片。这首词也是如此:它上片写月明之景表达词人轻松、喜悦的心情,其实只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本意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只有身历其境的人才能体会到。

  此外,读词也要注意词中的关键性字眼,过去叫做“炼字”。这首词中“忽见”二字就炼的好,集中表达了词人喜出望外之情。

  板书设计

  西江月

  辛弃疾

  写景烘托:明月 惊鹊 清风 鸣蝉 稻花香 蛙声

  真情流露:热爱田园 避雨 惊喜 兴趣 盎然

  拓展阅读:课文分析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上阕 :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下阕: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

  这首词使用的是《西江月》这个词牌,该词牌要求:

  (1)上阕和下阕分别都是四句,第1、2两句都是六字,且要求对仗。第三句是7 字,第四句是6 字。

  (2)第2、3、4句的最末一字须押同一个韵。(幻灯片2中文字“蝉、年、片;前、边、见”中变换颜色。)

  三、 鉴赏诗句

  1、诗人描绘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的景色、恬静宜人的气氛。充满了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吧。

  学生朗读全诗。

  2、这首诗是诗人罢职闲居时的作品,辛弃疾的词以悲壮激昂、豪气奔放为主要风格。但他笔下也能呈现清丽幽美的景色,流露活泼自然的情调。这一首《西江月》就是别具清丽格调的词,宛如一首夏日小夜曲,给人以浪漫的享受。那么我们仔细来分析这首词吧。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幻灯片5图片:山村月夜图,有树枝、鸟雀及鸣蝉。文字:如上)

  提问: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分析:先以惊鹊写明月,明月出来了,树枝上的鹊儿一见到光就惊飞不定。次写鸣蝉,半夜还有蝉鸣,可见天热,为下片写雨伏笔。本来摸黑走路,明月一出来,眼前一片光明,天气很闷热,起了阵阵清风,这时多么惬意!惊鹊,反衬词人的坦然,鸣蝉,使人越发感到乡村的幽静。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幻灯片6图片:池塘边稻花盛开,一片金黄,荷叶满池,池中有青蛙。文字如上)

  提问: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分析:稻花飘香,沁人心脾,蛙声一片,又闹又静,乡土气息更浓了。词人为农家感到由衷的喜悦。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别人,而是一片蛙声,青蛙的叫声似乎就是“丰年、丰年”,词人自己陶醉在丰收在望的欢乐之中,觉得青蛙似乎也在为丰年欢唱了。

  提问: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方法?(幻灯片6点击后出现文字:“侧面烘托”)

  分析: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把不识人情却识时节的蛙声,赋予人的感情,说它们也在为丰收而歌唱。蛙犹如此,人乐更甚!作者通过拟人和衬托的手法把农村人家的热闹气氛和欢乐之情传情地表达了出来。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幻灯片7图片:山中遇雨图,天空有数颗星,路上有一人散步)

  提问: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分析:如果说上阕是夏夜之晴,着重在物;下阕就是写夏夜之雨,着重写人 的思想感情。这两句描写一场骤雨即将瓢泼而下的气象。乌云几乎布满了 天空,只在一角露着七八个星星,数也数得清。词人写明星而不写乌云,只用星星暗示乌云,反增画面的美感而不煞风景。“两三点雨”,雨点很大,不紧,疏朗,将骤雨的前奏写得逼真。

  提问:这幅画面的组织有什么特色?(幻灯片8:用卡通画的形式表示以下构图)

  分析:这副画的构图是颇有特色的。前一句,由星星点点,散布云外,构成了一个面,写出了光线的若明若暗;后一句,由雨点形成线,而且使人似乎听到雨滴的落地声。前后两句,从天空到山前,构成了一幅浑然奇妙的立体图。这是词,又似画,有影像,有韵味,深邃的诗意从字里行间渗透出来。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幻灯片9图片:溪流尽头,峰回路转又见茅店。文字如上)

  提问: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分析:词人在此将笔一跃,然后一扬,使文势起伏,感情摇曳。“忽见”二字,流露出“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样的惊喜之情。

  4、这首词在艺术上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分析:这首词在艺术上最大的特色就是以“数字”入诗,构成优美的意境。上片借数词“半”点明半夜时分。以“一”字描写到处是蛙声。下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写夏夜疏雨,确是传神笔致。天外之星七八个,乌云当中又留隙;山前之雨两三点,大雨欲下还敛住。(幻灯片2中以上提到的几个数词变换颜色)这几个数词用得巧妙之极。星一多,则不可能有雨;不见星,则可能雨大。唯独稀稀数星,疏疏小雨,才构成清朗恬静地境界,以烘托出丰收的景象和人的喜悦之情。由此可见,数字不但可以入词,而且与词的境界关系颇大。这首词在这方面也留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四、 分析词内蕴的情感

  这一首明白如话的小词,一不用典,二不发议论,而是采用白描的手法,清新活泼,摇曳多姿,描写出一幅农村夏夜悠闲恬静的画面。为什么诗人将乡村生活写得如此令人向往?

  分析:因为辛弃疾是把和平宁静的农村同污浊倾轧的宦场对立起来的,他在官场里遭受排挤迫害,而在农村可以得到暂时的慰藉,寻求精神的寄托(幻灯片2中增加文字:词中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是辛弃疾向往和平宁静生活的精神寄托)。正如他的朋友陆游说的那样:“农家乐农家乐复乐,不比市朝争夺恶。”正是在这种复杂情感的促使下,辛弃疾才写出了象《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样轻快活泼的农村词,也只有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和思想抱负,我们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这类词的妙处。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 篇3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等词语。

  2、学习生字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通过具体事例来悟出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4、理解五段课文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朗读、小组合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准备:课前收集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了不起的伟人。

  教学重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意思

  教学相关资源: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闰土吗?说说闰土给你留下的印象。

  闰土这个朋友是谁介绍给我们的?他在介绍闰土时用了哪些方法?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大名鼎鼎的鲁迅先生,从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中,感受他崇高的精神。(版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这节课,我们要完成以下目标。出示小黑板(熟读课文,采取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新词,概括各段段意,练习给各段加上小标题,初步理解课语文内容。)(明确目标)

  [评:通过复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巧妙地引入了新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自学课文

  1、自读课文,注意读通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可借助字典弄清楚。

  (1)读准字音“悼”“冠”“咳”“嗽”等字。

  (2)分辨字型,练习书写几个重难点字:

  “冠”(注意上边没有一点)

  “嗽”(中间是“束”,不是“束”,右边是“欠”不能写成“攵”)

  2、再浏览一遍,说说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可分为几段?你怎么知道的?

  3、同桌讨论。总结归纳段意(第一段讲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第二讲伯父跟“我”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第三段讲鲁迅先生在谈笑中抨击旧社会。第四段讲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黄包车工人。第五段讲阿三对鲁迅先生的回忆。)

  4、刚才大家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概括了段意,你能用更简洁的语言给每个段加个小标题吗?教师指导学生加小标题。教师讲解拟小标题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段意概括小标题:二是摘出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语句作小标题。

  5、选择其中一到两个段落放声朗读,要读准字音,读得流利。想想如何加小标题。

  6、生分小组讨论研究。

  7、教师小结。(板书: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女佣回忆)

  [评:通过几次有目的的读书,在归纳、概括段意和小标题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帮助学生逐步理清文章的思路。]

  三、再次默读课文,想想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评:从总体上入手把握鲁迅先生的崇高形象,为后面深入体会找准了一个切入点。]

  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出示中心句,齐读两遍。

  二、学习二、四、五段(重点、难点的学习)

  1、从哪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提出自学要求:找到相关的句子勾出来,自由读,结合自己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想想理由,并在旁边用铅笔批注出来。

  2、小组交流。

  预设:

  (一)谈《水浒传》部分(学生勾到了这段相关的句子,如: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那天临走,伯父送我两本书……)

  师: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关心子女。)指名读有关语句。

  重点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师:我之所以会“张冠李戴”,将一个人做的事情安在另一个人身上,是因为我────生:“囫囵吞枣”。如果是其他的长辈见“我”这样读书会怎样说?而伯父却────生:摸着胡子……(带着感情读)

  师:你能听懂伯父的话吗?从中可以感受到什么?(实际上是在幽默而婉转的批评“我”读书太马虎)因此,听了这句话,“我”比挨打挨骂还难受。指名再读这件事,仔细体会鲁迅先生关心子女,善于启发教育孩子,连批评孩子时都替孩子想得多。

  师:伯父不仅仅是宛转地批评了我,而且还送给了我两本书──《表》和《小约翰》,伯父这么一个大文学家,居然还仍抽出时间翻译儿童读物给孩子们看,这不也表明他为孩子们想得多吗?

  (二)学习“救助车夫”这件事。

  (出示投影片)(指名读“爸爸跑到伯父家里……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

  师:请大家看看图,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图上的内容。

  师:谁能说说你课外收集到的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鲁迅先生是什么身份?想想资料上的内容,再看看图中的鲁迅先生,你有什么感受?

  师:是啊,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为别人想得多啊!伯父在救护资助车夫以后并没有轻松,反而变得那么严肃,他在想些什么呢?(鲁迅可能想到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救助一个车夫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旧社会才能解救劳动人民)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鲁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三)学习“关心女佣”这件事。

  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关心穷苦人)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方面的意思?(一是鲁迅病的厉害还三更半夜的写文章。他对自己的病一点也不在乎;二是关心女佣阿三劝阿三多休息。)从阿三的话中我们分明触摸到了先生那颗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心啊!)

  [评:这三个段的教学紧紧围绕着中心句展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课外收集的资料,自读自悟,感受到了先生崇高的精神。]

  三、学了这三个故事,鲁迅先生的形象一定深深扎根在了你的心里。让我们再品味这句话──他为自己……(学生带着自己更深的感受读。)

  第三课时

  一、激情引入

  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深深感受到鲁迅先生一心为别人的崇高精神,在文中还有个故事,表面上好象看不出它与中心的关系,但只要我们细细品味,我们定然会有所收获。

  二、学习“谈碰壁”这个故事。

  1、自己读这一段课文,看看有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作者恍然大悟,是真的全明白了吗?

  2、你听说过或遇到过鼻子被墙壁碰扁的事情吗?

  3、谁收集到了关于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资料,给大家交流交流。(如果学生没收集到教师就做介绍)

  4、师:那么,伯父说的“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究竟含着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看屏幕上鲁迅先生的一段话──—

  中国各处是壁,然而无形,像“鬼打墙”一般,使你随时能“碰”。

  5、联系鲁迅那个时代的情况,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议—议:“四周围黑洞洞的”指什么?“碰壁”又指什么?(生思考、讨论)

  6、师:同学们想一想,谈“碰壁”与表现伯父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也有联系吗?

  7、师:生活在旧中国最黑暗时代的鲁迅先生正因为为劳苦大众想得多,所以他才会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横眉冷对千夫指,不怕“碰壁”,英勇抗争,让我们一道来背一背(手指屏幕)今天学到的这两句诗──(师生齐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评:伯父关于鼻子扁平的话含义深刻,不易理解。当时社会背景的介绍是必要的,再借用用鲁迅先生的话,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当时社会的黑暗,“黑洞洞”“碰壁”的言外之意就不言而喻了。]

  三、学习第一段

  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人,所以他也得到了人们的爱戴,(板书:爱戴)在先生去世以后,才会有那么多人来吊唁他。直到今天,鲁迅先生的音容笑貌仍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也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里。

  1.自读阅读链接部分。

  2.(大屏出示《有的人》)配乐齐声朗诵。

  [评:最后读阅读链接,升华情感,在配乐朗诵诗歌中,尽情抒发对先生的爱戴之情。]

相关内容
  • 学生会外联部工作计划例文(精品29篇)

    一、人员编制:1、部长:1名负责整个部门工作的协调、管理和开展。2、副部长:1名协助部长工作并主要负责组织全体部员外出工作3、干事:2名主要负责部门外联活动策划,外出寻求商家赞助和支持二、工作流程:1、活动策划2、人员安排3、外出...

  • 幼小衔接2023年工作计划(精品30篇)

    一、工作重点1、建立机制:重视衔接工作,建立形成一套相应的机制,并将此项工作作为学校的常规工作,列入每学期的工作计划。2、平稳过渡:通过活动,使一年级教师了解学生的行为习惯、心理特点,了解幼儿园与学校的教育目标、要求、方法...

  • 2023-2024学年三年级写字教学计划范文(精品3篇)

    一、指导思想: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一手好字能与人终身为伴,能使人终生受益,抓好写字教学,提高学生的写字水平意义重大。...

  • 八年级的语文教学计划(精品28篇)

    一、学情分析:全班有学生们58人,其中优秀生18人,占全班人数的三分之一。这18人普遍阅读能力强,基础知识牢固,写作水平较高。但是优秀生之间也有差距,差生5人,这五人不按时完成作业,上课不认真听讲,阅读写作差,但普通话还不错,二...

  • 2023-2024学年度初二班主任工作计划(精品28篇)

    班主任不应充当班集体的保姆,而应是班级德育工作的组织者。这样班主任应当力争是学生的朋友,同时是各科任老师德育的伙伴,学校领导的参谋。针对本班情况,班主任工作计划如下:一、班上基本情况八年级(6)班本学期全班共43人。...

  • 大学德育工作计划例文(精品3篇)

    一、指导思想本学年我校德育工作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中央8号文件精神,以学校《发展规划》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理念,以全面提高教职工队伍素质和班级管理为突破口,按照市教育局...

  • 新学期班级少先队工作计划(精品3篇)

    以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为指导,培养全面发展、具有跨实际素质的人才。加强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开展“星星火炬代代相传”主题教育活动。本学期少先队工作主要做好两个方面,为素质教育服务,为少年儿童健康服务;建好学校、社会两个阵...

  • 2023教师教学工作计划(精品30篇)

    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从我校办学特色和育人目标出发,本着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依靠本校教师、学生共同开发、实施的原则,实施校本课程教学。...

  • 学校社团新学期工作计划(精品3篇)

    新的学年又一次来临了,在新学期开始之际,校社联〃职业启航社团会继承和发扬上学期艰苦奋斗的工作精神,积极热情的工作态度;争取在新的学期中把社团的各项工作做的更好,顺利开展一系列创业活动,将我社的团体工作再上一个崭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