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外部环境调查报告 篇1
所谓审计环境,是指能够影响审计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按照因素的起源可以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是指不以国家审计机关意志为转移而对国家审计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集合,包括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以及社会体制的发展和变迁等因素。由于组成外部环境的因素多样化,并且处于不断变化中,因此审计环境呈现出复杂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
1我国外部审计环境现状
1.1政治环境
在这个全新的时代,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审计的发展,国家的高度重视以及审计职能的不可或缺性更加使得审计有足够的发展空间。xx大尤其是xx届全会以来,关于审计管理体制问题的探讨一直在推进,xx大报告更是第一次明确提出改革审计管理体制问题,进一步说明审计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1.2经济环境
审计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并伴随经济的发展而日趋完善,当然在一定程度也受到经济制约。过去几十年,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是政府主导型的,以投资出口为牵引力,走“高增长、高储蓄(投资)、高污染、高耗能、高收入分配差距”旧常态经济增长之路,产生了“货币超发、产能过剩、系统腐 败、房地产依赖”等现象,造成了“结构失衡、风险积累、质量不高、创新不足”等问题。xx大之后,党和国家深刻认识到了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不可持续性,适时地提出“经济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定“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具体任务。目前,我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客观要求经济增长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1.3法律环境
审计人员必须依靠法律开展审计工作、履行职能,有了良好的法律环境和完善的法律体系予以支持,审计工作才能顺利且高效进行。目前,审计的法制环境不完善,审计依据不够充分,准则在一定程度有所不足,给审计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阻碍。在我国,审计部门由于需要接受行政部门的管理而无法为立法部门提供应有的服务,立法部门无法充分认识到审计部门在监督行政部门方面的作用,政府执法需求是影响立法部门监督力度的最主要的原因。
1.4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包括科技水平、传统文化、审计人员道德素质、信仰、及民众对审计职业的认识。目前制约我国审计工作的主要是在两个方面:一是审计的科技水平;二是“人治”上的诚信因素和职业道德因素。其中,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审计人员提供了更多的审计方式,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审计效率。比如,应用大数据技术,在开展审计工作时无需对各部门的数据分别获取,只需要通过企业内网,对数据设置一定权限后就能获得,这也大大降低了审计的成本。
2外部审计环境存在的问题
2.1审计管理体制主要体现在行政型
国家审计机关和内部审计机构均作为政府或组织的一个职能部门,进行行政化管理。审计部门在这种管理体制下,既要服从上级审计部门的领导,又要服从本级行政部门的指挥,弱化了审计的监督制衡作用,审计独立性受到明显的影响。
2.2审计法规滞后
我国目前的《审计法》是1994年第xx届全国人大通过、根据第xx届全国人大《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决定》于20__年修正的,距今比较久远,可能跟不上如今的经济形势。同时,被审计单位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不能很好地配合审计人员开展工作,从而为审计取证、审计调查带来困难。
2.3数据采集存在转换风险和系统风险
在计算机审计的模式下,注册会计师必须用审计软件等工具采集电子数据,然而经过一系列转换和处理后,由于数据格式不兼容或转换方式落后等问题,原始信息可能失真或被损坏,从而导致审计风险加大。
2.4审计资源较分散
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内部审计获得的信息往往单一、不全面,而且审计技术水平和资源无法相互借鉴和应用。另外,有些部门认为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部门的事,工作主动性较差,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成果运用脱节,成果运用不到位。
3优化外部审计环境的对策
审计环境是审计产生的土壤,是审计发展的保证条件,对审计质量的影响重大。审计环境的优劣严重影响到审计独立性、审计工作质量。因此,分析研究如何优化审计环境,使审计环境的变化能够影响审计工作、促进审计事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3.1建立健全立法型审计模式
应对现行审计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和完善,逐渐改变我国目前的行政型审计模式,转向立法型审计模式,设立与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相平行的审计院。审计院直接向全国或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通过改变隶属关系来增强审计主体的独立性。同时除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外,各行各业要尽可能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不断优化审计工作环境,提高审计人员的地位,给审计工作创造一个更宽松的条件,保证审计人员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以增强审计的独立性。
3.2推进完善相关审计法律制度
必须立足党和国家审计全覆盖的新要求,统筹推进审计法律制度体系,推动形成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的有机统一。党的xx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改革审计管理体制,完善统计体制”。推进审计体制改革必须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聚焦重点领域的改革,着力推进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强化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探索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模式,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不断完善我国的审计法治体系和审计监督体制机制。
审计制度对审计效率也有显著影响。因而,为了提高审计效率,一方面,新的审计制度一旦出台,应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落实。如《审计法》修订后,应及时修订《实施条例》,减少审计机关的调整适应期;另一方面,在今后《审计法》《实施条例》《审计准则》等制度的修订及制定中,应更多关注如何强化审计权威、提升被审计单位的配合度,以增强抵御效率和预防效率。
3.3研究和运用新审计方法或审计手段
现代审计是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区块链的背景下,适应现代信息需要而不断向前发展的。自动化的应用使审计流程变得更快、更智能,并减少了出错的风险。因此,现代审计人员需要充分借助新技术、研究新手段,把审计的职能扩展到业务数据、行业数据、非财务信息等更广泛的方面。在审计中,更加注意对企业管理*财务预测的基础进行分析和验证,注重从体制、机制和制度层面揭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
3.4整合资源,各部门协同作战
为了更好地履行义务,应该寻求在宏观上的帮助,比如寻求财政、劳动保障、产品质量监督、能源监管、税务、环保等部门的帮助,并建立由组织、纪检、监察、人事、审计等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实现协同作战。一方面审计部门可以获得更直接的审计依据,另一方面审计部门也能为其他相关部门提供有力佐证,二者相辅相成的,建立良好的协调关系,侧面提高了审计质量,也能进一步优化审计环境。
3.5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水平
审计的核心就是审计职业判断。审计职业判断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中,要想达到预定的审计目标,科学合理的职业判断是十分重要的。这就取决于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累积的实操经验,各部门应该定期组织培训,开展交流会,让优秀的审计人员分享成功案例,汲取经验,同时关注审计前沿,并时刻提醒审计人员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的建设。
综上所述,外部审计环境对审计工作产生的影响是深刻和持久的,而审计事业的发展又必将对审计环境起到能动作用。同时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永恒的話题,需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未来的审计任重而道远,经济责任审计、政府投资审计、金融审计、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等等,给现代审计工作提出了许多新任务、新要求;计算机辅助审计和效益审计,则为审计理念和审计技术、方法的创新,为对现代审计的理解和配合工作提出了许多新内容、新目标。探索,力求革新,构建良好的审计环境,促进中国审计事业的良性发展。
审计外部环境调查报告 篇2
所谓审计环境是指影响审计生存和发展的因素集合体。它是由不同的具体环境因素所组成,既包含审计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有利因素,也包含制约和抵制某些审计活动的不利因素。按照因素的起源可以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是不以审计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素集合,它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和谐的审计外部环境是协调外部有关要素,营造有利于审计机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十分重要方面。审计事业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构建一个和谐的审计外部环境。
一、围绕地方中心工作,赢得政府重视支持
审计监督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如果没有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就难以与地方政府的工作产生同频共振,发挥应有的作用,获得地方政府的满意。因此,在平时工作中,就要积极围绕地方政府的工作中心和重点,及时主动与党委政府沟通审计工作的进展情况和遇到的困难,以争取他们对审计工作的重视、支持和理解,力求使审计工作达到既让党委政府满意,又能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作用的“双赢”效果。
1、围绕中心工作。审计部门要始终紧扣中心、服务大局、贴近党委政府的需要,这既是审计机关重要的经验总结和工作法宝,也是未来审计工作必须依然牢牢把握的工作方针。要把党委政府需求作为确定审计主题、选择审计项目的基本标准,一般来说,党委政府最需要了解什么、最关注什么,最需要审计为其排什么忧,难什么难,审计就审什么。审计部门应在每年年底前做好下年审计工作如何紧贴党委政府工作中心的专题调研,找准各项审计工作服务党委政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确保下一年度审计工作能有的放矢,符合党委政府的迫切需要。
2、把握领导意图。审计部门在接受审计工作任务时,摸清领导的意图相当重要,可以说是在工作中能否抓住重点的关键,上级领导急于了解被审计对象什么,群众急于想通过审计知道什么,审计部门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制定合理的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因此,审计部门在吃透上级工作意图的同时,要经常向地方党委政府领导汇报情况,把握领导意图和关心的重点,理解吃透领导交办任务的意图,以便审计工作能够紧贴领导意图提出可供领导借鉴的指导性、建设性意见与建议。
3、做到有所作为。有为就是要有上进心、责任心、有信心、有决心、有压力、有动力,不甘落后,奋发向上。我认为有为才能有位,有位才有威,要想争取自己的位置,就必须要先让自己有所作为,让领导看得见,让群众感受得到,有了作为,还怕没有位置?当然,任何工作、成绩、地位不是喊出来的,也不是上天生来就给予的,而是靠脚踏实地干出来的。天道酬勤,一分耕耘一份收获。只有通过努力,才能做出成绩、实现存在的价值。立足“有为”,你才能真正“有位”。
二、打造国家审计品牌,争取社会公众信任
审计部门要通过广泛深入宣传、大胆揭示问题、审计结果公告等,加强与社会大众的交流与沟通,形成审计服务公众、公众促进审计的良性互动局面。增进社会公众对审计工作的认识,提高审计的社会公信力,赢得社会公众对审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1、加大宣传力度,增加社会认识。加强审计宣传,争取方方面面对审计工作的理解、支持,对优化审计执法环境,强化县级审计机关的地位,进一步发挥县级审计机关的职能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一方面要加大对《审计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推动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审计成果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引起县委、人大、政府对审计工作的重视,提高社会公众对审计工作的关注程度,为审计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还要改变审计宣传方式,多方位、多渠道组织对各行政企事业单位领导和财务人员进行财经纪律以及财务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比如,把审计发现的多个案例,编写成反面教材,从中汲取出经验教训,在全县的党员干部大会上进行集中宣讲,使他们能够自觉遵守财经纪律,减少违规违纪行为发生,为被审计单位规范会计核算,减少错误发生,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供服务。
2、敢于揭示问题,维护审计权威。审计机关要切实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敢于坚持原则,如实揭露和反映审计查出的问题。要把对国家负责与对人民负责作为追求,敢于把那些影响生产力进步,影响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重大违法违纪问题揭露出来,为政府宏观调控和人大强化监督提供重要依据。为防止“审用脱节”,维护审计权威,审计部门要对审计整改情况进行跟踪检查,要对被审单位的审计决定执行情况、采纳审计报告及建议情况、处理审计移送事项结果进行检查和回访,对以往审计问题比较集中的部门和单位,更要作为整改工作的重点,进行连续的不间断的监督,确保经常发生的问题得到解决,杜绝屡审屡犯问题的发生。同时,也要对被审计单位整改情况进行客观的披露,对被审计单位好的做法和经验,及时进行总结推广。做到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客观公正,为被审计单位整改问题,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相融环境。
3、强化审计公开,提高社会公信。要通过建立和完善项目公示、结果公告的公开机制,切实维护审计的严肃性,全面提升审计公信力和威慑力。审计项目公示。一是通过审计网站、党政信息网和有关媒体“问计于民”,向全社会公开征集审计项目,邀请公众参与年度审计项目的确定,切实提高审计工作的透明度,广纳贤言、集中民智、反映民意,落实“审计维民,审计为民”的宗旨。二是年度计划项目全部实行审前公示,以网络和被审计单位现场张贴等形式公布审计组长、联系方式、监督电话等内容,欢迎社会各界提供审计线索或意见、建议,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全面实施“阳光审计”。审计结果公告。逐步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逐年提高审计结果公告比例。按照“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通过新闻媒体、审计网页或人大、政府等部门组织的会议等多种途径,实行审计结果的全面公开。在公告的程序和方式上,要在地方党委政府与审计公告制度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要尊重地方政府领导的意见,又要有利于审计问题的整改和落实。在公开的内容上,既要公告财政同级审的执行情况,也要公告重点资金、重点工程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案件。通过公告,还社会公众以舆论知情权和监督权,促进被审计单位有效整改,促使领导干部转变执政理念和作风,增强审计工作的社会信任度。
4、抓好廉洁从审,树好自身形象。审计是反腐倡廉的尖兵卫士,是监督别人的,只有自身正了,才有资格监督别人,也才能监督好别人。因此,要不断加强审计机关党风廉政建设,按照从严治理审计队伍的指导思想,要求审计人员严格执行“八不准”审计纪律和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加强审计纪律公示制、审计廉政纪律回访复查,广泛接受社会公众和被审计单位干部职工的监督,打造清廉、务实、为民、高效的审计机关干部队伍,维护审计监督的严肃性、威慑力。
三、强化审计服务意识,构建新型审监关系
审计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促进被审计单位健全机制,规范管理、提高绩效,维护资产的安全、完整,防范、减少乃至杜绝违纪违规问题的发生。因此,审计机关在工作中,必须立足于发展,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在严肃财经纪律的同时,充分发挥审计的“审、帮、促”作用。
1、更新执法理念。要用和谐审计的新理念指导审计工作,既要依法审计,又要与被审计单位和谐相处。要积极探索文明审计,说理式执法,讲究执法技巧。首先要尊重对方,构建诚信互爱的人际关系,创造性地建立联系沟通的渠道,加强彼此的经常性沟通。其次,用换位思考的方法体量对方,给予对方更多的理解,用宽阔的视野、海纳百川的胸怀容人容事,容纳不同意见。第三,大事讲原则,不怕得罪人,既要敢于审计,更要善于审计,一般性问题谦让、宽容、不挑剔。第四,善于听取对方意见,智慧地沟通情况,理性地处理问题,不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也不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第五,要打造高水平的沟通平台,拿出高质量的审计成果、高水平的审计建议,在高层面上沟通,不在低水平、低层面上纠缠不休,在和谐共创中落实审计结论。
2、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国家审计要想获得其他社会组织的认同,获得其他社会组织的依赖和信任,必须做到对审计目标的判断和鉴别立场的公正性,结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而要实现审计结果的公正、公平、科学和权威,除要充分利用科学领域的先进技术和方法外,还要保证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包括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审计人员独立性的意义在于通过分解权力、明确义务,形成审计人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和制衡机制,避免其他审计人员的非正当干涉,从而保证审计人员全面、完整、客观地反映审计过程和审计结果原貌,有效防止舞弊行为,特别是集体舞弊行为的发生。审计结果一旦缺乏公正性,在客观上其实是对社会公众的不公平。所以,社会公众对审计监督可能会形成误解,或者产生质疑,甚至对审计结果漠不关心。一旦形成这种局面,审计机关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就受到严峻的挑战。公正审计执法,公平审计处理,公开审计结果,是对审计机关最基本的要求。
3、寓服务于监督之中。审计机关必须强化服务意识,从微观上深刻查证和分析被监督单位存在的问题,揭示存在问题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为提高被监督对象发展能力和后劲服务;从宏观上,将审计发现的问题和情况纳入制度的框架中加以分析,提出完善政策制度的建议和措施,为经济建设把脉和服务。这样,才能找到审计机关工作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寓服务于监督之中,充分体现审计机关工作的价值。
四、统筹审计结果运用,形成部门联动机制
审计不仅要发现和揭示问题,更要根据被审计单位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意见,促进制度建设,健全管理体制,防范风险产生。同时,还要努力放大审计效应,建立审计工作联动机制。
1、建立成果共享机制。审计部门要与纪检(监察)、组织、检察、财政等相关部门建立日常联系协调机制,做到互相通报有关情况,共享共用监督成果,对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重点项目建设审计、重点资金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交办审计等,其审计成果信息,尤其是审计查出的违法违纪问题等审计成果信息,除审计法规规定的审计主客体之间分享外,还要在干部管理、使用、监督部门及重点部门之间实现成果共享。
2、强化审计成果运用。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审计成果利用水平、实现审计目的的重要途径,也是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重要环节。通过加强对审计整改工作的领导、强化整改责任、加强督查督办、完善相关制度等有力措施,加大整改力度,形成人大监督、政府督办、审计部门指导、被审计单位积极配合落实审计决定和建议的整改工作机制。同时,要灵活地采取多种方式、利用多种渠道,扩大审计报告、审计信息的报送范围,多向其他监督管理部门通报审计成果,限度地发挥审计结果的作用。
3、注重部门协调配合。审计机关应建立主管部门、纪检、监察等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的机制,以及反腐协作机制。对审计机关依法提请暂停拨付与被审计单位违纪违规行为有关的款项,财政部门要及时扣缴和清收应当上缴财政的款项;对审计机关做出的被审计单位补缴税款决定,税务部门应当依法足额征收;对被审计单位及有关人员有违反 党纪、政纪行为的审计机关移送给主管部门、或纪检、监察机关的,有关部门应及时查处,并将查处结果书面反馈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在金融机构的有关存款需要冻结的,审计机关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后,人民法院应及时办理冻结手续;构成犯罪的,审计机关应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要与检察、法院等司法机关建立审计案件的移送和处理协作机制,建立案件处理绿色通道,以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的威慑力。
审计外部环境调查报告 篇3
一.调查的目的及出发点
为了贯彻党中心“又好又快”发展战略目标,把我国建立成绿色节约型社会,党中心下达了关于怎样加强环境保护的诸多建议,也为之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在这股改革之风的吹动下,我校积极响应号召,对各级学生作动员和鼓励,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地实践活动,参加环境保护的行动。
我院更加身先士卒,各班级也举行了各种实践活动,固然我未参加,但我也对环境做了初步调查。
地点:**市各主干道
参加职员:本人及一同学
二.调查的内容及方法
通过对路人以及对环卫工人的提问,了解他们对各路段的环境的看法。并将事先打印好的自制问卷调查表发给他们填写,为接下来我的分析及整理做出展垫。
三.总体状况及分析
通过对路人及环卫工人的调查,以及对问卷调查表的整理分析发现,人们普遍对当前环境表示不满,只有在极个别地段人们表示差强人意,针对这些方面人们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观点。下面,我将针对这些情况做一些系统的汇报及整理。
1.调查人群
由于适逢春节假期,在各主干道上只能碰到很少的路人及环卫工人,所以,我们调查的人群结构相对单一,所调查的一些题目及征求的建议也只能代表极个别观点,但这并不影响所做调查的整体方向,它能对**市的环境卫生作出一定的反应,因此有一定的鉴戒性和改进性。
2.发现题目
a.很多人反映很少和家人及同事谈论有关环境现状的题目,对有些方面的活动也相对冷淡,也有人反映根本就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当然参加的也很少啦。
b.调查中的多数人固然熟悉到环境的重要性,但是鉴于各种因素并未能够身先士卒,身体力行的参加活动。
c.人们对环保的意识总体上欠缺,尤其是在一些费精力的活动(分类垃圾)上,更加显得力不从心了。
d.人们反映政府的一些活动未曾下达到基层,百姓根本就不知道就结束了。这就反映在政府的交流机制上。
e.政府在环境保护上面的投资相对较少,在有一些方面(道路拓宽)方面更加欠缺。对一些污染大的工厂更是放纵,并为对这些税收大户进行整治,只要其交纳一定的处理费就行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环境以及人们的居住环境。
f.大多数被调查者反应他们的自律能力很差。
3.分析原因
a.自身原因起决定作用。很多人学历并不高,文化素质也就低,因此对环境保护方面的种种看法和观点都会受到影响。
b.政府以及相关部分所采取的措施未下达到各阶层,以及有些政府机构的阳奉阴违,导致措施不能有力的进行。
c.环境保护机构有关部分总体能力欠缺,不能进行有力及具体的规范,出现政策方面的漏洞,使环境保护工作陷进瘫痪,阻碍了工作的总体进度。
d.个体之间的思想道德水平不一,对环境保护的看法不一,所采取的看法及措施各不相同,因此在环保的工作中所办演的角色不尽相同,所能做的工作也不相同。对环保的贡献也就不同。
e.社会教育力度不够,尤其是对下一代的教育欠缺,俗话说:孩子是社会的未来。但是有些被调查者反映他们的孩子并未对环保有所重视,他们欠缺这方面的知识,学校及社会未对其进行系统的教育。
f.父母监视力度弱。
四.解决措施及建议
a.个人应该加强学习,努力进步自己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进步环保方面的知识及技能,做到有所凭证。
b.各家庭应该加强对子女的教育,进步他们的熟悉。
c.环保部分应该建立各种保护机制和体系,加强对环境的监视力度。
d.实行环保赏罚制度,大力奖励对环保有力的个人。
e.加强对废弃物的有效利用,进步资源的利用率,并实行废弃物的分类处理。
f.政府在举行活动时应该加强对基层的通知力度,做到各基层都能及时参加,可以贯彻执行环保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