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调查报告 > 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范文(精品3篇)

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范文

发布时间:2023-08-08

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范文 篇1

  安徽,简称皖,位于东经114°53′~119°30′、北纬29°22′~34°40′,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约13.96万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5950.1万人,地处华东腹地,属于中部省份。 安徽建省,较为公认的说法是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析江南省分置江苏、安徽两省而成;至于省名的得来,乃是取所辖府州中安庆、徽州两府的首字而成。安庆和徽州,在当时分别是省域内江北和江南的两大首府,一为桐城文派发祥地,一为“贾而好儒”的徽商故里,人文蔚盛,科举取士在全国均名列前茅。康熙建省,采取的是跨江(淮)而治的办法,既反映出在政治上防范因划江(淮)而治、易滋生分裂割据弊端的雄才大略,也含有经济上调剂南北、贫富相济的意图。但这样一来,势必在文化上形成省内不同地区间较大的差异性和较为复杂的多样性。从总体上看,安徽虽然建省较迟,但在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所形成的历史文化底蕴,则十分厚重,而又丰韵灵秀。

  一、安徽文化产生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

  安徽省域,正处在横贯全球四大文明古国的北纬30°线上下,分属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两个气候带,四季分明,季风明显,雨量适中,气候宜人。省域内地貌多样,多山多水,山河壮丽,物产丰饶。 “皖”字的本义,有如白玉般完美无瑕的意思;“徽”字的本义,

  也是美好善良,同时还含有团结的意蕴。无论皖文化、徽文化,还是下面要讲到的各种亚文化,都是发生发展在今天安徽省域这片土地上的,都属于安徽文化的大范畴。

  山是文化的承载体,除上述两大山脉外,位于池州的佛教名山九华山,以及休宁道教名山齐云山、潜山古南岳天柱山、宣城敬亭山、和县与马鞍山隔江相望的东西梁山(天门山)、滁州琅琊山、含山褒禅山、蚌埠涂山、宿松小孤山、岳西司空山、枞阳浮山、巢湖姥山、淮南八公山、淮北相山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这些大大小小的名山胜迹,都留下无数文人雅士的亭台楼榭、诗词题咏,真可谓“一山一世界”,为安徽保留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山水相依,安徽省域内水资源丰富,在中国东部五大水系中,安徽就占有三条:淮河、长江、新安江,其中淮河中游段横贯安徽北部,流经省境430公里;长江下游段横贯安徽中南部,流经省境416公里,号称“八百里皖江”;新安江与长江以黄山为分水岭,发源于休宁县六股尖,流经省境242.3公里。此外,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位于安徽中部合肥市,是安徽最大的内湖,水域面积750多平方公里,流域内水系发达,号称“三百六十汊”;南北人工水路通道大运河及其支脉隋唐通济渠在我省宿州、淮北也都有遗存。

  在安徽,由于淮河、长江两条大河自西向东横贯省境,把全省自然区分为淮北、江淮之间、江南三大地理板块。淮北平原地势坦荡,为黄淮海大平原的一部分;中部江淮之间则西高东低,由皖西大别山

  脉逶迤而下、丘陵、台地和镶嵌其间的河谷平原错落有致,其中巢湖周边和沿江地区河网密布,土地肥沃,为天然粮仓,属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以南则是山峦起伏、风光绮丽的皖南山区。这三大块地域,在各自的地形地貌、民风民俗、经济水平、发展状况和居民观念形态等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即通常所说的“一方水土一方人”,并因此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演化并形成涡淮文化、皖江文化、新安文化(或曰徽州文化)三大文化圈,也可以称之为三大文化板块。它们都是安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安徽文化总体下的亚文化形态。

  二、安徽地域文化的特点

  在安徽,由于涡淮文化、皖江文化、新安文化(或曰徽州文化)三大文化圈(也可以称之为三大亚文化板块)的客观存在,对安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以下鲜明的地域文特点:

  第一,三大亚文化板块之间差异和趋同共存。

  三个亚文化区域在饮食、民居、民风民俗、方言、地方戏曲和信仰方面,都很不相同。就饮食而言,擅长烧炖,讲究火功,并习以火腿佐味、冰糖提鲜的徽州菜肴,就不同于重视以河鲜、家禽为食料,讲究刀工,注意形色,擅长红烧、清蒸和烟熏技艺的沿江菜肴,也与长于烧、炸、熘等技法,具有质朴、酥脆、咸鲜、爽口特色的沿淮风味不一样。

  在学术文化领域,涡淮文化中,主导的是道家思想;徽州文化、皖江文化中,主导的则是儒家文化。同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也有所不同,如徽州的皖派朴学,在皖江不仅没有蔚为风气,还曾受到激烈抨击。

  第二,在发展中呈现文化重心由北向南的迁移。

  安徽的文化重心首先出现在涡淮流域。春秋时代,在涡淮流域就出现了高度发达的学术文化,产生了管子的学术思想,开创了先秦诸子学时代。随后产生了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说。道家思想在淮河流域经过西汉的《淮南子》,一直延续到魏晋时期,成为魏晋玄学的重要基础。由于长期战乱和灾荒,涡淮流域逐渐不再成为安徽文化的重心。五代、宋初,在老子故里出现的道教学者陈抟和在守颍州时为振兴淮上文化做出很大努力的欧阳修,也未能使涡淮文化重新繁荣。

  第三,“通变”成为安徽文化长期延续的重要内在因素。

  “通变”精神首先表现于涡淮文化。涡淮流域诞生的道家学说,从老子经文子、庄子到西汉的刘安,不同时期的每个代表人物都既有继承,又有“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发展。

  第四,讲经世致用、求“天下和洽”的学术取向。

  安徽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讲求经世致用、向往“天下和洽”。

  讲求经世致用、救时之弊,把“治国平天下”作为治学的目标,是中国学术文化的重要传统,也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以“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之重要表现。安徽地区在历史上灾害频仍,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人民常常陷于艰难竭蹶之中。对此,历代有责任感的士人往往把修齐治平作为人生目标,关注社会现实,心怀治国理想,企望建立一个和谐安定的社会,从而使经世致用的治学原则在历代士人中世代延续,成为文化传统中的主旋律。

  安徽学者很重视医、农、天文、历算之学,还对水利、漕政、盐政十分关注,对边疆史地的研究十分重视,充分表现出“务当世之务”的学术取向。正如包世臣所说,他们都把“读先圣之书,通今时之制,究生民之利病,验风土之淳硗”,看作是“吾儒分内事”,并认为研究这些知识,只是为了“有益于世”,而不是为了“干禄”。 三、结语

  今天,我们全省上下正在抢抓机遇,奋力崛起,建设三个强省的过程中,深入了解我省的地域文化特点,知古而鉴今,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范文 篇2

  一、调查内容及过程

  我对大通古镇的地域文化从古镇的历史文化、特色的历史建筑、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通过访问当地居民,走访当地的特色古街、参观建筑,另外还有就是阅读一些相关书籍获得的。

  二、特点介绍

  (一)古镇悠久的历史文化

  铜陵大通镇位于青通河与长江交汇处,是一个千年古镇,它曾与安庆、芜湖、蚌埠齐名的安徽“四大商埠”之一。清末民初,是大通古镇的鼎盛时期,小小的古镇上居住着10余万人,有着“小上海”的美誉。1876年,大通古镇与当时的安徽省府安庆一起,被《中英烟台条约》列为对外商开放的暂泊口岸;在辛亥革命时期的1912年,它更是安徽临时省政府所在地;其地理位置独特,距安徽精品旅游风景区九华山83公里、黄山和太平湖154公里,是“两山一湖”名符其实的“后花园”。

  (二)特色的历史建筑

  和悦街和澜溪街两个历史街区,隔江相望,一江两岸,各具特色。在两个历史街区广泛分布的传统民居建筑,从建筑本身既

  体现了徽派建筑的风味,也反映了因水而生的商业城镇的基本格局。其中盐务招商局、商铺、报馆等建筑遗迹,是我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士阁”作为“大九华山头天门”,是我国一座著名寺庙。它位于铜陵市大通镇南面的神椅山下、青通河畔,大士阁经多次修缮建设,陆续建了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大愿殿、伽蓝殿、祖师殿和功德堂、大慈殿、阿罗汉书画院及五百罗汉堂等庙宇。

  龙泉井,距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由于这口井位于长龙山的脚下,在建井之前,这里就有一处泉眼,泉水终年流淌不息,为了便于泉水的储存和使用,便在这泉眼之处开挖建井,井深三丈有余。因为人们称那泉眼为龙泉,所以主人就把这口井取名为:龙泉井。

  大通钟楼,这座钟楼是西班牙人在大通修建的,至今已经有着近70年历史,高高地屹立在大通镇中心的长龙山“西瓜顶”上,呈四方立柱型,边长约为4米,园形拱门,高约20余米,上下三层,由于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 现存一个残缺破败但风采依旧的遗址。

  (三)丰富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

  这里有青通河、长江、鹊江、祠堂湖、白浪湖、潜洲沙滩湿

  地、江心洲田园风光、国家级淡水豚自然保护区(现为国家3A景区)等自然景观旅游资源。

  三、个人意见

  近几年,大通相继荣获“联合国迪拜人居环境奖”和全国“文明镇”等荣誉称号;20xx年5月,铜陵抓住争创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契机,推荐大通镇参加首届CCTV中国魅力名镇评选活动,大通在全国2万多小城镇中脱颖而出获第24名,其美誉度得到较大提升。我们需要对这样的地域文化做出相应的有效保护措施,不能让太多的现代化城镇发展侵蚀古镇魅力的地域文化。

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范文 篇3

  安徽,简称皖,位于东经114°53′~119°30′、北纬29°22′~34°40′,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约13.96万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5950.1万人,地处华东腹地,属于中部省份。 安徽建省,较为公认的说法是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析江南省分置江苏、安徽两省而成;至于省名的得来,乃是取所辖府州中安庆、徽州两府的首字而成。

  安庆和徽州,在当时分别是省域内江北和江南的两大首府,一为桐城文派发祥地,一为“贾而好儒”的徽商故里,人文蔚盛,科举取士在全国均名列前茅。康熙建省,采取的是跨江(淮)而治的办法,既反映出在政治上防范因划江(淮)而治、易滋生分裂割据弊端的雄才大略,也含有经济上调剂南北、贫富相济的意图。但这样一来,势必在文化上形成省内不同地区间较大的差异性和较为复杂的多样性。从总体上看,安徽虽然建省较迟,但在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所形成的历史文化底蕴,则十分厚重,而又丰韵灵秀。

  一、安徽文化产生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

  安徽省域,正处在横贯全球四大文明古国的北纬30°线上下,分属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两个气候带,四季分明,季风明显,雨量适中,气候宜人。省域内地貌多样,多山多水,山河壮丽,物产丰饶。 “皖”字的本义,有如白玉般完美无瑕的意思;“徽”字的本义,也是美好善良,同时还含有团结的意蕴。无论皖文化、徽文化,还是下面要讲到的各种亚文化,都是发生发展在今天安徽省域这片土地上的,都属于安徽文化的大范畴。

  山是文化的承载体,除上述两大山脉外,位于池州的佛教名山九华山,以及休宁道教名山齐云山、潜山古南岳天柱山、宣城敬亭山、和县与马鞍山隔江相望的东西梁山(天门山)、滁州琅琊山、含山褒禅山、蚌埠涂山、宿松小孤山、岳西司空山、枞阳浮山、巢湖姥山、淮南八公山、淮北相山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这些大大小小的名山胜迹,都留下无数文人雅士的亭台楼榭、诗词题咏,真可谓“一山一世界”,为安徽保留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山水相依,安徽省域内水资源丰富,在中国东部五大水系中,安徽就占有三条:淮河、长江、新安江,其中淮河中游段横贯安徽北部,流经省境430公里;长江下游段横贯安徽中南部,流经省境416公里,号称“八百里皖江”;新安江与长江以黄山为分水岭,发源于休宁县六股尖,流经省境242.3公里。此外,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位于安徽中部合肥市,是安徽最大的内湖,水域面积750多平方公里,流域内水系发达,号称“三百六十汊”;南北人工水路通道大运河及其支脉隋唐通济渠在我省宿州、淮北也都有遗存。

  在安徽,由于淮河、长江两条大河自西向东横贯省境,把全省自然区分为淮北、江淮之间、江南三大地理板块。淮北平原地势坦荡,为黄淮海大平原的一部分;中部江淮之间则西高东低,由皖西大别山脉逶迤而下、丘陵、台地和镶嵌其间的河谷平原错落有致,其中巢湖周边和沿江地区河网密布,土地肥沃,为天然粮仓,属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以南则是山峦起伏、风光绮丽的皖南山区。这三大块地域,在各自的地形地貌、民风民俗、经济水平、发展状况和居民观念形态等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即通常所说的“一方水土一方人”,并因此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演化并形成涡淮文化、皖江文化、新安文化(或曰徽州文化)三大文化圈,也可以称之为三大文化板块。它们都是安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安徽文化总体下的亚文化形态。

  二、安徽地域文化的特点

  在安徽,由于涡淮文化、皖江文化、新安文化(或曰徽州文化)三大文化圈(也可以称之为三大亚文化板块)的客观存在,对安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以下鲜明的地域文特点:

  第一,三大亚文化板块之间差异和趋同共存。

  三个亚文化区域在饮食、民居、民风民俗、方言、地方戏曲和信仰方面,都很不相同。就饮食而言,擅长烧炖,讲究火功,并习以火腿佐味、冰糖提鲜的徽州菜肴,就不同于重视以河鲜、家禽为食料,讲究刀工,注意形色,擅长红烧、清蒸和烟熏技艺的沿江菜肴,也与长于烧、炸、熘等技法,具有质朴、酥脆、咸鲜、爽口特色的沿淮风味不一样。

  在学术文化领域,涡淮文化中,主导的是道家思想;徽州文化、皖江文化中,主导的则是儒家文化。同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也有所不同,如徽州的皖派朴学,在皖江不仅没有蔚为风气,还曾受到激烈抨击。

  第二,在发展中呈现文化重心由北向南的迁移。

  安徽的文化重心首先出现在涡淮流域。春秋时代,在涡淮流域就出现了高度发达的学术文化,产生了管子的学术思想,开创了先秦诸子学时代。随后产生了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说。道家思想在淮河流域经过西汉的《淮南子》,一直延续到魏晋时期,成为魏晋玄学的重要基础。由于长期战乱和灾荒,涡淮流域逐渐不再成为安徽文化的重心。五代、宋初,在老子故里出现的道教学者陈抟和在守颍州时为振兴淮上文化做出很大努力的欧阳修,也未能使涡淮文化重新繁荣。

  第三,“通变”成为安徽文化长期延续的重要内在因素。

  “通变”精神首先表现于涡淮文化。涡淮流域诞生的道家学说,从老子经文子、庄子到西汉的刘安,不同时期的每个代表人物都既有继承,又有“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发展。

  第四,讲经世致用、求“天下和洽”的学术取向。

  安徽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讲求经世致用、向往“天下和洽”。

  讲求经世致用、救时之弊,把“治国平天下”作为治学的目标,是中国学术文化的重要传统,也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以“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之重要表现。安徽地区在历史上灾害频仍,战乱不断,人民常常陷于艰难竭蹶之中。对此,历代有责任感的士人往往把修齐治平作为人生目标,关注社会现实,心怀治国理想,企望建立一个和谐安定的社会,从而使经世致用的治学原则在历代士人中世代延续,成为文化传统中的主旋律。

  安徽学者很重视医、农、天文、历算之学,还对水利、漕政、盐政十分关注,对边疆史地的研究十分重视,充分表现出“务当世之务”的学术取向。正如包世臣所说,他们都把“读先圣之书,通今时之制,究生民之利病,验风土之淳硗”,看作是“吾儒分内事”,并认为研究这些知识,只是为了“有益于世”,而不是为了“干禄”。

  三、结语

  今天,我们全省上下正在抢抓机遇,奋力崛起,建设三个强省的过程中,深入了解我省的地域文化特点,知古而鉴今,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关内容
  • 社会调查报告锦集(精品17篇)

    一、摘 要通过小组成员明确的分工,周密的计划,设计问卷调查所需要的问题, 对我校大学生电脑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总结调查结果,通过对学生们对问 题的作答情况,从细节出发,认真仔细的分析评估数据所反映的真实情况, 总结分析,最终...

  •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关于中小型企业管理(精品3篇)

    正文:以下是我寒假的所见所闻,以及亲身体验。经过咨询从事有关工作的人员和网上查询,自己总结出了关于中小型企业的管理所需要注意加强的问题。...

  • 近视预防调查报告(精品3篇)

    小学生近视调查报告,不仅从多方面分析了近视成因,而且最后提出了近视的预防。一、问题的提出据调查我国现有盲人500多万,低视力人近千万,尤其是在儿童及青少年当中,患病率极高。...

  • 农村幼儿园课程现状调查报告(精品3篇)

    [摘要]本次调查显示,农村幼儿教师对课程的性质和实施存在不同程度的认识偏差,因此研究者提出了一些促进农村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关键词】课程;农村地区;幼儿园一、提出了一个问题目前,我国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学前教育改革,...

  • 员工调查报告(精品12篇)

    一、调查的目的企业职工必须接受培训作为继续学习的一种手段,职工培训在帮助企业迎接竞争性挑战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职工培训可以有效地帮助企业创造价值或赢得竞争优势,重视职工培训工作的企业会比他们的竞争对手表现出更好的经营...

  • 有关社会实践的调查报告(精品18篇)

    春节部分物价上涨情况调查报告当前,正是春节前期间,各部门也在欢渡春节。有人说:“这一年的辛劳赚来的钱,正是为了欢渡春节。”所以也就是说这是一年中花钱最多的`一次节庆。...

  • 市场调查报告范文汇总(精品17篇)

    随着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多,儿童乘车安全问题迫切需要重视和解决,除了因重大交通事故导致的伤亡,家庭小汽车驾驶不遵行儿童乘车注意事项也是导致伤亡的重要因素,继《安全座椅必备儿童乘车安全注意事项》之后下面来介绍下儿童安全座椅的选...

  • 报告市场调查报告(精品8篇)

    由于现代人生活节拍的加快和工作、学习的压力增加,使人们业余时间追求一种放松、悠闲的心境,反映在服饰看法上,便是不肯受潮流的约束,而追求一种舒适、天然的新型外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