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安徽李鸿章故居的导游词范文 篇1
李鸿章故居,是晚清军政大臣李鸿章的家宅,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繁华的步行街中段,是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区民居建筑,占地面积20xx平方米,是合肥市仅存的规模最大的名人故居,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点。1998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自开放以来,以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大批游客,成为合肥市的“十大景点”之一和市民心中的首选景点。
李鸿章故居前厅布置了“李鸿章生平展”,用大量的珍贵图片与实物展示了李鸿章风云变幻的一生,即“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中厅和小姐楼则采用复原陈列的形式展现了李家接待客人和家眷们的日常起居生活情况,充分表现了江淮地区的建筑风格。东面的“淮系集团与中国近代化的展览”,则是在丰富李鸿章生平展的基础上开放的,充分揭示了这个晚清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实力的集团——淮系集团在李鸿章的领导下,对近代军事、经济、文化以及国防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李鸿章的故居位于合肥市淮河路的中段,李家的祖先由江西迁来合肥的肥东,自李鸿章这一代起开始发迹。李鸿章兄弟六人,他排行第二,其余五人也身居高位,在当时非常地显赫。他们聚族而居,深宅大院可以覆盖淮河路中段的半条街,时称“李府半条街”。李鸿章死后,他家的住宅和享堂历经百年变迁,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李鸿章故居李鸿章故居临街一进在五十年代分别被改建成淮河百货公司和其他商店,门面墙及内室作了适合营业性的改动。二至四进为皖北人民银行和安徽省人民银行使用数十年,由合肥市工商银行管理,当作宿舍。文革中只因李鸿章故居已被改作它用,才得以幸存,使整体风貌维持了原状。但内部的一些珍贵用材、木雕等,被铲除变卖了。
李鸿章享堂和墓地在一九三八年五月是日本军队兵临合肥时遭到第一次毁坏,第二次是五十年代末的大跃进、大炼钢铁时被破坏,享堂周围一带扩进工厂,享堂内的木材被拆去炼了铁,部分房间改做了工厂的办公室、幼儿园和库房。而墓地则被削平,尸首未留。一九八五年李鸿章故居和享堂才被一同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没钱修复一直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一九九七年十月,李鸿章故居才按照有关专家的设计方案进行修复、补齐、复原。
1999年
9月27日,李鸿章家族住宅修复工程竣工典礼暨“李鸿章生平展”、“合肥出土文物展精品展”开馆仪式隆重举行。合肥市领导李培元、厉德才、张雪平等莅临,省文物局局长章家礼等亲往道贺。
10月14日,国家政协副主席李贵鲜视察了李鸿章家族住宅。视察中,他详细询问了住宅修复过程中的一些情况。
12月4日,原副主席刘伯承夫人一行5人来到李鸿章故居参观。
20xx年
景点美景3月,“九九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活动在北京举行,作为安徽省唯一入选的李鸿章故居复原陈列暨“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陈列获提名奖。
20xx年
元旦期间,李鸿章故居推出了“李鸿章家族暨淮系集团”展览,此次展览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推陈出新,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国庆节期间,李鸿章故居推出了“李府-包公祠免费直通车”活动,使广大游客在游完一个景点后很方便地赴另一景点参观,此举促进了旅游文化的流通,开创了安徽旅游界的一个先例。
20xx年
9月2日,李鸿章故居东侧土地规划设计讨论会在李府召开,与会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等三家规划设计单位设计的三个建设规划方案进行了论证,同意对有关方案再进行修改设计后报请有关领导和规划部门作最后的确定。
9月14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考古系师生40余人参观了李鸿章享堂,并就考古发掘、文物修复及保护工作同合肥市文物管理处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座谈。
20xx年
4月25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书记处书记,中纪委书记尉健行同志在省纪委主任杨多良,市长郭万清的陪同下参观李鸿章故居。
李鸿章故居5月28日,浙江省省委书记,省人大会主任,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省政协主席李金明,省委副书记乔传秀率领浙江省党政代表团前来李鸿章故居参观,省委书记郭金龙,省长王金山,市委书记孙金龙前往陪同参观。
5月29日,在市旅游局有关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澳门莲花卫视电视台工作组一行二人在李鸿章故居、李鸿章享堂拍摄反映中国民风、民俗的一组节目。
6月9日,省长王金山在市委书记孙金龙、市长郭万清等市相关领导的陪同下参观了李鸿章享堂。
12月31日,“淮系集团与中国近代化”史料陈列馆正式对外开放。
20xx年
9月1日,李鸿章故居进京推介。
9月15日,新安大讲堂走进李鸿章故居。本期讲座邀请了《李鸿章全集》的执行编委,著名近代史专家刘申宁教授做客。
12月28日,李鸿章故居程红馆长获安徽旅游“十大巾帼总经理”称号。
介绍安徽李鸿章故居的导游词范文 篇2
李鸿章(1823-1901)字子黼,号少荃,安徽合肥人。是近代历史上一位颇具争议和个人魅力的晚清重臣。道光三年生于安徽合肥,24岁中进士,后以合肥地区的团练武装为基础,组建了淮军,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庞大的淮系政治集。他参加镇压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60年代初,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1865年分别在上海和江宁(今南京)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制造局。1870年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开始进入权力中枢,并参与掌管清政府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权势最为显赫的封疆大吏。在其任内,兴建了大批近代企业,创办北洋海军,派遣留学生等等,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首轮浪潮。对外奉行“内须变法,外须和戎”的外交方针,但由于国力限制以及自身认识的局限,使得“和戎”外交大多以失败告终,李鸿章被迫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病逝于北京贤良寺,谥文忠,后归葬合肥。
李鸿章出生的时代,大清王朝已失去开国时勃勃的生气,象薄暮的太阳逐渐走下坡路,而西方列强正疯狂地用血与火重新瓜分世界,到处扩张,把触角伸进大清帝国。但庞大的帝国的败亡还有一段时间,远在内陆的安徽还未能感受到这些,人们还过着传统而平静的生活。李鸿章就出生于一个典型的耕读世家,很早就入学以博取功名。他的几任老师都深受“桐城派”思想影响,讲求务实的学问,为他以后接受新事物、推行洋务打下了思想基础。李鸿章出生于道光三年正月初五,这是传说中财神的生日。传说李鸿章生有异相,刚一出生便有上下门牙各一对,其父亲李文安为此特地刻在樟木板上留恋。据说李鸿章自幼天资聪颖,他七岁启蒙,勤奋好学,八九岁就念完《四书》,教书先生很喜欢他,常在李文安面前夸奖他。李文安将信将疑,便把李鸿章找来,出了一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试他,小鸿章脱口对出下联:“日照龙鳞万点金”,李文安一听,不但工整而且十分有气势,喜行于色,因而决定先给李鸿章发蒙,李鸿章本名章铜,遂改名为鸿章,希望他“宏图大展,文章经国”。
【李鸿章故居】
李鸿章故居位于淮河路中段,坐北朝南,气势宏伟,晚清建筑风格,占地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平方米,是合肥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名人故居。1998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9月27日正式对外开放。李家的祖先由江西迁来合肥的肥东,自李鸿章这一代起开始发迹。李鸿章兄弟六人,他排行第二,其余五人也身居高位,在当时非常地显赫。他们聚族而居,深宅大院可以覆盖淮河路中段的半条街,时称“李府半条街”。 李鸿章故居,仅为其中一部分,是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区民居建筑,布局整齐,结构严谨,雕梁画栋,精美豪华,占地面积20xx平方米,由南向北依次分为大门、前厅、中厅,三进为二层阁楼,后两进楼下有回廊相通,楼上装有美人靠回廊相连,俗称走马楼,因供李氏家眷居住,又称“小姐楼”。故居复原陈列用大量的珍贵图片与实物展示了李鸿章风云变幻的一生,由这位极具争议性的人物身上,揭示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段鲜为人知的苦难、曲折而又悲壮的历程。历经百年的风风雨雨,李府依然保留独有的风貌。改革开放后,合肥市政府对李鸿章故居采取保护措施,在原地修复重建,成为现在大家看到的模样,只是现存规模已不到原来的十二分之一。故居自南向北依次为门厅、过厅、中厅、小姐楼
【故居大门】
李鸿章故居大门系三开间两进门厅架构,宽敞开朗。高悬的横匾和柱形红灯笼上均有“李府”字样,两只石狮雄踞台阶两侧,更显森严不凡。但大门处最值得关注的,一是大面积的墙面,均为磨制后的大方砖镶嵌而成的清水砖墙,这是相当罕见的;一是大门入口的两只抱鼓石,用的是从李公祠地下发掘出来的晚清遗物。
【过厅】
从步行街进入大门,行数步即到过厅。厅正中是座屏风,上方高悬一块匾额,上书“钧衡笃祜”四个字,钧衡,比喻国家宰相一类重臣;笃是厚的意思;祜是大福。意思是李鸿章官显福厚。这四个字是李鸿章七十大寿时光绪皇帝御笔所赐,以褒奖他对大清帝国的功绩。过厅过去为来客稍候,待佣人通报后再入中厅与主人会面之处,现兼作展厅之用。厅内展示与李鸿章有关的各种图片、资料和实物。陈列内容按李鸿章的生平历程设计布展,共分为“李鸿章的青少年时代、李鸿章与淮军、李鸿章与洋务运动、李鸿章与外交以及毁誉参半的一生”等五个部分。陈列内容图文并茂,用大量的珍贵图片与实物展示了李鸿章风云变幻的一生,由这位极具争议性的人物,揭示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曲折而又悲壮的历程。
【福寿堂】
中厅又称福寿堂,堂高9米,是现存江淮地区最大的晚清私人住宅厅堂,相当于我们现在家庭里的客厅。每扇格门上都雕有造型精美、典雅的图案,房梁全是斗榫,不用一枚钉子。大梁两头都雕成象头形,寓意吉祥(象)。另外梁上还雕刻有栩栩如生的喜鹊登枝图案,正上方的横梁上雕有“佘太君祝寿图”,人物造型栩栩如生,更有形态各异的八仙过海图。中梁与地面相距9米,这是有讲究的,据说是当时根据官职高低方有此殊荣。
中厅上方的长几上,摆有一只古钟,左边一面镜子,如果大家仔细看就会发现这个钟是不动的,我们也叫“死钟”,谐音就是“始终”, 右边一面屏风,连起来有这家宅“终(钟)生平(屏)静(镜)的寓意。中厅的正中,四根木柱正好构成一个开间,木柱的一左一右,各为一个开间,加上东西两面厢房,形成了明三暗五的格局,颇具江淮地区富宅的建筑特色。
【书房】
东西两厢是李氏后人的书房,清雅疏阔,青砖漫地,里面的博古架称为“过桥式”,左右两部分正好可以重合在一起。原理出自中国古代阴阳互补理论。左边摆放的楠木书架,正好可以装下一部《二十四史》。
【李鸿章墨宝展】
现在我们走进的是李府的第四进“过厅”, 这里展出了李鸿章的家族史和李鸿章的手迹。李鸿章早年家境贫寒,当官后其兄弟也受其庇佑,在当时颇有建树,例如李鸿章的三弟李鹤章就是从事地产买卖,是李氏家族中的首富,还捐资筹建了合肥的城隍庙和包公祠。李鸿章的子女也很能干,著名的小说家张爱玲就是李鸿章的重外孙女。
【小姐楼】
现在要跨过的这个门槛就是李府的“二门”了,而这堵墙也叫“女儿墙”。古人常说大家闺秀要“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指的就是这个门。在过去男客人是绝对不允许跨过这个门槛的,女眷也不可以在这向外张望。
走进二门,我们便可看见小姐楼,也叫绣楼。这是一个封闭回廊式的木楼,整个楼的装饰与前面的前厅、中厅相比更加讲究。楼上的回廊由于比较宽,容得下马匹行走,所以又叫“走马楼”。是李府女眷住的地方。小姐楼后一进的楼上摆放着古老的绣床、雕花的梳妆台、大理石面的圆凳,床、台、凳都是有着几百年历史的红木家具。屋内一个漂亮的粉彩瓷礅,放在红木梳妆台前,古色古香。
小姐楼造型独特,为一封闭回廊式木楼,楼下正中的一方天井,上承天光,下接地气,符合阴阳调合之风水学。楼上东首第一间据说是李鸿章幼女菊耦(著名作家张爱玲的祖母)所住,正中则是老夫人所居。原先的老宅有一个比现存面积大得多的后花园,但光阴荏苒,后花园早已湮没,无法恢复,只保留下这座美丽典雅的小姐楼供人观瞻了。
【淮系展厅】
东面的“淮系集团与中国近代化的展览”,则是在丰富李鸿章生平展的基础上开放的,充分揭示了这个晚清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实力的集团——淮系集团在李鸿章的领导下,对近代军事、经济、文化以及国防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展览展出了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在当时对清政府和近代科技文化的影响。此处正陈列着当时淮军将士的铠甲、箭和刀,还有封赏淮军将领周荣兴父母的五色圣旨,它是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的。通过这些实物,我们仿佛又回到金戈铁马,动荡不安的时代。一路走来,我们通过李府展厅中林林总总的文字、图片、物品,展示了李鸿章“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的人生。梁启超曾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李鸿章是一个失败者,但更是国家的失败,民族的失败,制度的失败。清王朝已是破屋,他仅是个“裱糊匠”而已。
整个展览分为前言、淮系阵容、洋务新政、西学东渐、抵御外侮五个部分,从整体和宏观的角度全面涵盖了在中国走向世界的跋涉过程中,淮系集团成员所做的艰难探索和尝试,展示了淮系集团在近代军事、经济以及文化教育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该展览在资料收集、内容充实增补和形式设计方面都做了充分而系统的准备工作,与过去的“平直”、“呆板”相比,该展览增强了立体感和层次感,除了图片和文字说明,还陈列了部分实物,并增加了许多过去未公开的资料和图片。
【李鸿章享堂】
李鸿章享堂建于清朝光绪二十八年(公元),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
,李鸿章殁于京师贤良寺后,魂归故里,归葬于合肥东乡夏小郢,家人在此兴建享堂和墓地。据资料介绍,享堂占地2500平方米,原有屋四重,连东西花厅、寮房在内共99间,其东还有库房、仓房,大门前有照壁。照壁之外立有御制碑,御赐祭文碑等三座,其西南为李鸿章墓地,墓前大道直通南淝河。其归葬故里时,即由水路经巢湖入南淝河至此下葬,以后祭祀官员都由此水路上岸。经过“文革”,其享堂仅存30余间。
1985年,享堂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xx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享堂是对墓上建筑的通称,即在墓旁的建筑群。现在的李鸿章享堂占地13000平方米,约20亩地,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其功能独特、建筑典型、雕刻精美,在江淮地区乃至全国都是不多见的,也是目前国内保存较为完好的名人享堂。李鸿章享堂分为三个部分:墓葬区、祭祀区、仓房区。整个享堂及墓园的大门坐南朝北,享堂的规格很高,建筑在全国也属罕见,对研究墓上建筑有着特殊的意义。
[石牌坊] 李鸿章享堂的大门口立有一座四柱三间三楼的新建石牌坊,牌坊上刻“钧衡笃祜”四个大字,这是光绪皇帝在李鸿章七十大寿时亲赐的,以示对李的器重和表彰。该牌坊也是江淮之间跨度最大、高度最高的的新建石牌坊。
[墓园区] 从大门进去后,西边为墓园区。我国古代对墓葬制度有一整套完整的制度,等级分明,正如现实社会中一样,对不同的官职有非常严格明显的区分。神道碑放置于神道的入口,介绍墓主人的生平和功绩,李鸿章神道碑文内容由当时桐城派大家吴汝纶撰写,有近两千字,记述了李鸿章的一生以及朝廷追赠李鸿章和封赏李氏子孙的情况。文字由于式枚书写,俞樾撰碑额。李鸿章墓的神道长约三十米,两侧是石像生五对,由南向北依次为石羊、石虎、石马、武官、文官,按《大清律》规定,三品以上官员可用石兽六件,六品以下官员不准设置石刻。墓前放有石制烛台、宝瓶各一对,中间为香炉,合称石五供。墓冢高6米,直径7米,是李鸿章与赵氏夫人的合葬墓。
[戏鸿堂法帖] 在墓葬区和祭祀区之间是碑廊,内嵌有我国书法界的瑰宝《戏鸿堂法帖》石刻。那么它为什么会放在李鸿章享堂内呢?这与李鸿章的大哥李瀚章有关。《戏鸿堂法帖》是魏晋至宋元名家法书石刻版,由明代董其昌刻,堂名取于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飞鸿戏海”语义。初为木刻,后毁于火,重摹刻古籍石。单面刻,共有264块版面,分为16卷。刻有王献之的《洛神赋》、顾恺之的《女史箴》、王羲之的《辞世帖》和《兰亭序》、柳公权的《兰亭诗》等90余件名家作品,是一部著名的丛帖,历来评价很高。通览全帖,历代书体之演变以及书法的时代风格和个人特点,一目了然。董其昌死后,《戏鸿堂法帖》石刻几易其主,光绪年间李瀚章将此刻石从苏州运到合肥,并筑“藕香村”珍藏。民国32年(1943)在运入当时安徽省府立煌县(今金寨县)途中,遭日寇追击,石刻损失过半。建国后,于1953年交安徽省博物馆筹备处收藏。现有赵子昂书《雪赋》、苏东坡书《生论》、唐明皇书《 领颂》等110余块刻石。
[祭祀区] 东边的是李鸿章享堂的主体部分。祭祀区的主体建筑称享堂,故而将整个三部分合称李鸿章享堂。祭祀区由照壁、门厅、前堂(也叫享堂)、寝堂以及厢房组成,各建筑之间均用回廊相连。
[照壁] 照壁外有三块御制祭文碑,每个都高达4 米。一般人能有御制碑就很罕见,而李鸿章享堂有三块,足见清廷对他的器重。御制祭文碑中评价他“性秉忠纯,道宏开济”,并且把他与古代良相寇准、诸葛亮、谢安、裴度相比;碑下像是只巨大的石龟,其实不然,这是传说中龙的子孙,叫赑屃。
[门厅] 古代人有神鬼观念,认为人去世后并非真的死去,只是到了另一个世界,因而在人们营造坟墓和享堂时,一切仍仿照人生前的住处设计,令他死后也能享受到生前的待遇,所以前面也有门厅,中间是前堂,相当于客厅,后面的寝堂是死者休息的场所,与住所不同的是,没有床而是摆上了灵位。一般来说,整体规格比生前的略小一些。
享堂的门厅内有一道屏门,过去屏门一般不开,只在春秋大祭和重要人物来祭祀时才打开,一般人只能从两边绕行。平时享堂普通人是不能涉足的,据我们采访的原享堂的佃户家人介绍,他的父亲在享堂旁边住了一辈子,也没能进去看一看里面的样子。一进院内树立了八个木柱,称招魂幡。院内东北角有一棵广玉兰树,已有百年历史,和享堂为同时期的产物。广玉兰树原产于南方的,据说是慈禧太后特地赐予立功的淮军将士的,才在合肥地区广为栽种。李鸿章作为淮军的首领,自然也有封赏。所以,今天广玉兰才会成为合肥市的市花。
[前堂] 前堂也称享堂,座北朝南,五开间,明三暗二,前廊轩下有精美的雕刻。前堂内悬挂有七块大匾,正中两块是“均衡笃怙”和“调鼎凝 ”,是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御赐给李鸿章的,这两块匾均为黑地金字,四周雕有八条金龙,加上匾上的皇帝之印,则就是九条龙了,象征着尊贵之极。当年前堂正中还挂有一件血衣,是中日甲午战争后李鸿章赴日谈判期间遇刺时身穿的衣服。李家人为什么把血衣郑重保存在享堂呢?是因为一方面可以显示李为国尽忠不惜性命的精神,但最关键的也许就是通过血迹斑斑的血衣,使那些妄称李与日本人勾结卖国的谣言不攻自破了。前堂的两厢房,原是用来扎灵和供来访者休息的场地,现在布置了《李鸿章身后记事》陈列,该陈列用大量的图片文字,详细介绍了李鸿章从病死北京到下葬合肥的一段不为人熟知的历史。
[寝堂] 前堂之后是寝堂,也是五开间建筑,三明两暗,堂内正中是神龛,龛内摆放了李鸿章的灵位,两侧墙壁上还挂有俞樾和王焯的两幅挽联。在这一进的两厢房内悬挂了李鸿章死后部分名人敬送的挽联,有袁世凯、梁启超、吴汝纶等人的。
[仓房区] 祭祀区之东是仓房区,共三进九间,占地500多平米,自成一路。当年是用来存放享堂四周护坟田所产的稻谷。如今在这里布置了《江淮地区农俗陈列》,这是我省第一家民俗陈列,主要以实物的形式(不同种类的农具),大到水车、牛车,小到草鞋架、镰刀,展示了江淮地区悠久的传统农耕文化。
介绍安徽李鸿章故居的导游词范文 篇3
李鸿章故居位于淮河路中段,坐北朝南,气势宏伟,晚清建筑风格,占地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平方米,是合肥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名人故居。1998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9月27日正式对外开放。李家的祖先由江西迁来合肥的肥东,自李鸿章这一代起开始发迹。李鸿章兄弟六人,他排行第二,其余五人也身居高位,在当时非常地显赫。他们聚族而居,深宅大院可以覆盖淮河路中段的半条街,时称“李府半条街”。 李鸿章故居,仅为其中一部分,是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区民居建筑,布局整齐,结构严谨,雕梁画栋,精美豪华,占地面积20xx平方米,由南向北依次分为大门、前厅、中厅,三进为二层阁楼,后两进楼下有回廊相通,楼上装有美人靠回廊相连,俗称走马楼,因供李氏家眷居住,又称“小姐楼”。故居复原陈列用大量的珍贵图片与实物展示了李鸿章风云变幻的一生,由这位极具争议性的人物身上,揭示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段鲜为人知的苦难、曲折而又悲壮的历程。历经百年的风风雨雨,李府依然保留独有的风貌。改革开放后,合肥市政府对李鸿章故居采取保护措施,在原地修复重建,成为现在大家看到的模样,只是现存规模已不到原来的十二分之一。故居自南向北依次为门厅、过厅、中厅、小姐楼
【故居大门】
李鸿章故居大门系三开间两进门厅架构,宽敞开朗。高悬的横匾和柱形红灯笼上均有“李府”字样,两只石狮雄踞台阶两侧,更显森严不凡。但大门处最值得关注的,一是大面积的墙面,均为磨制后的大方砖镶嵌而成的清水砖墙,这是相当罕见的;一是大门入口的两只抱鼓石,用的是从李公祠地下发掘出来的晚清遗物。
【过厅】
从步行街进入大门,行数步即到过厅。厅正中是座屏风,上方高悬一块匾额,上书“钧衡笃祜”四个字,钧衡,比喻国家宰相一类重臣;笃是厚的意思;祜是大福。意思是李鸿章官显福厚。这四个字是李鸿章七十大寿时光绪皇帝御笔所赐,以褒奖他对大清帝国的功绩。过厅过去为来客稍候,待佣人通报后再入中厅与主人会面之处,现兼作展厅之用。厅内展示与李鸿章有关的各种图片、资料和实物。陈列内容按李鸿章的生平历程设计布展,共分为“李鸿章的青少年时代、李鸿章与淮军、李鸿章与洋务运动、李鸿章与外交以及毁誉参半的一生”等五个部分。陈列内容图文并茂,用大量的珍贵图片与实物展示了李鸿章风云变幻的一生,由这位极具争议性的人物,揭示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曲折而又悲壮的历程。
【福寿堂】
中厅又称福寿堂,堂高9米,是现存江淮地区最大的晚清私人住宅厅堂,相当于我们现在家庭里的客厅。每扇格门上都雕有造型精美、典雅的图案,房梁全是斗榫,不用一枚钉子。大梁两头都雕成象头形,寓意吉祥(象)。另外梁上还雕刻有栩栩如生的喜鹊登枝图案,正上方的横梁上雕有“佘太君祝寿图”,人物造型栩栩如生,更有形态各异的八仙过海图。中梁与地面相距9米,这是有讲究的,据说是当时根据官职高低方有此殊荣。
中厅上方的长几上,摆有一只古钟,左边一面镜子,如果大家仔细看就会发现这个钟是不动的,我们也叫“死钟”,谐音就是“始终”, 右边一面屏风,连起来有这家宅“终(钟)生平(屏)静(镜)的寓意。中厅的正中,四根木柱正好构成一个开间,木柱的一左一右,各为一个开间,加上东西两面厢房,形成了明三暗五的格局,颇具江淮地区富宅的建筑特色。
【书房】
东西两厢是李氏后人的书房,清雅疏阔,青砖漫地,里面的博古架称为“过桥式”,左右两部分正好可以重合在一起。原理出自中国古代阴阳互补理论。左边摆放的楠木书架,正好可以装下一部《二十四史》。
【李鸿章墨宝展】
现在我们走进的是李府的第四进“过厅”, 这里展出了李鸿章的家族史和李鸿章的手迹。李鸿章早年家境贫寒,当官后其兄弟也受其庇佑,在当时颇有建树,例如李鸿章的三弟李鹤章就是从事地产买卖,是李氏家族中的首富,还捐资筹建了合肥的城隍庙和包公祠。李鸿章的子女也很能干,著名的小说家张爱玲就是李鸿章的重外孙女。
【小姐楼】
现在要跨过的这个门槛就是李府的“二门”了,而这堵墙也叫“女儿墙”。古人常说大家闺秀要“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指的就是这个门。在过去男客人是绝对不允许跨过这个门槛的,女眷也不可以在这向外张望。
走进二门,我们便可看见小姐楼,也叫绣楼。这是一个封闭回廊式的木楼,整个楼的装饰与前面的前厅、中厅相比更加讲究。楼上的回廊由于比较宽,容得下马匹行走,所以又叫“走马楼”。是李府女眷住的地方。小姐楼后一进的楼上摆放着古老的绣床、雕花的梳妆台、大理石面的圆凳,床、台、凳都是有着几百年历史的红木家具。屋内一个漂亮的粉彩瓷礅,放在红木梳妆台前,古色古香。
小姐楼造型独特,为一封闭回廊式木楼,楼下正中的一方天井,上承天光,下接地气,符合阴阳调合之风水学。楼上东首第一间据说是李鸿章幼女菊耦(著名作家张爱玲的祖母)所住,正中则是老夫人所居。原先的老宅有一个比现存面积大得多的后花园,但光阴荏苒,后花园早已湮没,无法恢复,只保留下这座美丽典雅的小姐楼供人观瞻了。
【淮系展厅】
东面的“淮系集团与中国近代化的展览”,则是在丰富李鸿章生平展的基础上开放的,充分揭示了这个晚清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实力的集团——淮系集团在李鸿章的领导下,对近代军事、经济、文化以及国防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展览展出了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在当时对清政府和近代科技文化的影响。此处正陈列着当时淮军将士的铠甲、箭和刀,还有封赏淮军将领周荣兴父母的五色圣旨,它是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的。通过这些实物,我们仿佛又回到金戈铁马,动荡不安的时代。一路走来,我们通过李府展厅中林林总总的文字、图片、物品,展示了李鸿章“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的人生。梁启超曾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李鸿章是一个失败者,但更是国家的失败,民族的失败,制度的失败。清王朝已是破屋,他仅是个“裱糊匠”而已。
整个展览分为前言、淮系阵容、洋务新政、西学东渐、抵御外侮五个部分,从整体和宏观的角度全面涵盖了在中国走向世界的跋涉过程中,淮系集团成员所做的艰难探索和尝试,展示了淮系集团在近代军事、经济以及文化教育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该展览在资料收集、内容充实增补和形式设计方面都做了充分而系统的准备工作,与过去的“平直”、“呆板”相比,该展览增强了立体感和层次感,除了图片和文字说明,还陈列了部分实物,并增加了许多过去未公开的资料和图片。
【李鸿章享堂】
李鸿章享堂建于清朝光绪二十八年(公元),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
,李鸿章殁于京师贤良寺后,魂归故里,归葬于合肥东乡夏小郢,家人在此兴建享堂和墓地。据资料介绍,享堂占地2500平方米,原有屋四重,连东西花厅、寮房在内共99间,其东还有库房、仓房,大门前有照壁。照壁之外立有御制碑,御赐祭文碑等三座,其西南为李鸿章墓地,墓前大道直通南淝河。其归葬故里时,即由水路经巢湖入南淝河至此下葬,以后祭祀官员都由此水路上岸。经过“文革”,其享堂仅存30余间。
1985年,享堂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xx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享堂是对墓上建筑的通称,即在墓旁的建筑群。现在的李鸿章享堂占地13000平方米,约20亩地,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其功能独特、建筑典型、雕刻精美,在江淮地区乃至全国都是不多见的,也是目前国内保存较为完好的名人享堂。李鸿章享堂分为三个部分:墓葬区、祭祀区、仓房区。整个享堂及墓园的大门坐南朝北,享堂的规格很高,建筑在全国也属罕见,对研究墓上建筑有着特殊的意义。
[石牌坊] 李鸿章享堂的大门口立有一座四柱三间三楼的新建石牌坊,牌坊上刻“钧衡笃祜”四个大字,这是光绪皇帝在李鸿章七十大寿时亲赐的,以示对李的器重和表彰。该牌坊也是江淮之间跨度最大、高度最高的的新建石牌坊。
[墓园区] 从大门进去后,西边为墓园区。我国古代对墓葬制度有一整套完整的制度,等级分明,正如现实社会中一样,对不同的官职有非常严格明显的区分。神道碑放置于神道的入口,介绍墓主人的生平和功绩,李鸿章神道碑文内容由当时桐城派大家吴汝纶撰写,有近两千字,记述了李鸿章的一生以及朝廷追赠李鸿章和封赏李氏子孙的情况。文字由于式枚书写,俞樾撰碑额。李鸿章墓的神道长约三十米,两侧是石像生五对,由南向北依次为石羊、石虎、石马、武官、文官,按《大清律》规定,三品以上官员可用石兽六件,六品以下官员不准设置石刻。墓前放有石制烛台、宝瓶各一对,中间为香炉,合称石五供。墓冢高6米,直径7米,是李鸿章与赵氏夫人的合葬墓。
[戏鸿堂法帖] 在墓葬区和祭祀区之间是碑廊,内嵌有我国书法界的瑰宝《戏鸿堂法帖》石刻。那么它为什么会放在李鸿章享堂内呢?这与李鸿章的大哥李瀚章有关。《戏鸿堂法帖》是魏晋至宋元名家法书石刻版,由明代董其昌刻,堂名取于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飞鸿戏海”语义。初为木刻,后毁于火,重摹刻古籍石。单面刻,共有264块版面,分为16卷。刻有王献之的《洛神赋》、顾恺之的《女史箴》、王羲之的《辞世帖》和《兰亭序》、柳公权的《兰亭诗》等90余件名家作品,是一部著名的丛帖,历来评价很高。通览全帖,历代书体之演变以及书法的时代风格和个人特点,一目了然。董其昌死后,《戏鸿堂法帖》石刻几易其主,光绪年间李瀚章将此刻石从苏州运到合肥,并筑“藕香村”珍藏。民国32年(1943)在运入当时安徽省府立煌县(今金寨县)途中,遭日寇追击,石刻损失过半。建国后,于1953年交安徽省博物馆筹备处收藏。现有赵子昂书《雪赋》、苏东坡书《生论》、唐明皇书《 领颂》等110余块刻石。
[祭祀区] 东边的是李鸿章享堂的主体部分。祭祀区的主体建筑称享堂,故而将整个三部分合称李鸿章享堂。祭祀区由照壁、门厅、前堂(也叫享堂)、寝堂以及厢房组成,各建筑之间均用回廊相连。
[照壁] 照壁外有三块御制祭文碑,每个都高达4 米。一般人能有御制碑就很罕见,而李鸿章享堂有三块,足见清廷对他的器重。御制祭文碑中评价他“性秉忠纯,道宏开济”,并且把他与古代良相寇准、诸葛亮、谢安、裴度相比;碑下像是只巨大的石龟,其实不然,这是传说中龙的子孙,叫赑屃。
[门厅] 古代人有神鬼观念,认为人去世后并非真的死去,只是到了另一个世界,因而在人们营造坟墓和享堂时,一切仍仿照人生前的住处设计,令他死后也能享受到生前的待遇,所以前面也有门厅,中间是前堂,相当于客厅,后面的寝堂是死者休息的场所,与住所不同的是,没有床而是摆上了灵位。一般来说,整体规格比生前的略小一些。
享堂的门厅内有一道屏门,过去屏门一般不开,只在春秋大祭和重要人物来祭祀时才打开,一般人只能从两边绕行。平时享堂普通人是不能涉足的,据我们采访的原享堂的佃户家人介绍,他的父亲在享堂旁边住了一辈子,也没能进去看一看里面的样子。一进院内树立了八个木柱,称招魂幡。院内东北角有一棵广玉兰树,已有百年历史,和享堂为同时期的产物。广玉兰树原产于南方的,据说是慈禧太后特地赐予立功的淮军将士的,才在合肥地区广为栽种。李鸿章作为淮军的首领,自然也有封赏。所以,今天广玉兰才会成为合肥市的市花。
[前堂] 前堂也称享堂,座北朝南,五开间,明三暗二,前廊轩下有精美的雕刻。前堂内悬挂有七块大匾,正中两块是“均衡笃怙”和“调鼎凝 ”,是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御赐给李鸿章的,这两块匾均为黑地金字,四周雕有八条金龙,加上匾上的皇帝之印,则就是九条龙了,象征着尊贵之极。当年前堂正中还挂有一件血衣,是中日甲午战争后李鸿章赴日谈判期间遇刺时身穿的衣服。李家人为什么把血衣郑重保存在享堂呢?是因为一方面可以显示李为国尽忠不惜性命的精神,但最关键的也许就是通过血迹斑斑的血衣,使那些妄称李与日本人勾结卖国的谣言不攻自破了。前堂的两厢房,原是用来扎灵和供来访者休息的场地,现在布置了《李鸿章身后记事》陈列,该陈列用大量的图片文字,详细介绍了李鸿章从病死北京到下葬合肥的一段不为人熟知的历史。
[寝堂] 前堂之后是寝堂,也是五开间建筑,三明两暗,堂内正中是神龛,龛内摆放了李鸿章的灵位,两侧墙壁上还挂有俞樾和王焯的两幅挽联。在这一进的两厢房内悬挂了李鸿章死后部分名人敬送的挽联,有袁世凯、梁启超、吴汝纶等人的。
[仓房区] 祭祀区之东是仓房区,共三进九间,占地500多平米,自成一路。当年是用来存放享堂四周护坟田所产的稻谷。如今在这里布置了《江淮地区农俗陈列》,这是我省第一家民俗陈列,主要以实物的形式(不同种类的农具),大到水车、牛车,小到草鞋架、镰刀,展示了江淮地区悠久的传统农耕文化。